【讲座】张丽华丨从“翻译”界定中国现代文学

文摘   2024-10-07 07:00   吉林  


时间



2024年10月8日(周二)10:00-11:30

地点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3室


主办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前沿工作坊


讲座题目




从“翻译”界定现代中国文学


主讲人




张丽华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现代小说文体研究、晚清民国文学翻译研究。著有《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文体协商:翻译中的语言、文类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研究论著曾获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1)、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19)、宋淇翻译研究论文评判提名奖(2020)等。

讲座主旨


翻译不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门类,还深刻影响了现代文学观念、书写样式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诸种文类的形成。就翻译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言,晚清以降的现代中国文学与历史上的六朝文学及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颇为类似,它们都经受并充分吸收了以翻译为媒介的“异的考验”。

本次讲座尝试从翻译的角度来重新界定现代中国文学的边界与性质。近些年来的翻译与世界文学研究,破除了认为文学空间的边界与国家的边界必然一致的看法。如果我们不仅仅将“现代中国”视为一种民族国家的疆界,而是理解为一个在语言和文化上具有“好客性”的历史主体,那么,现代中国文学的边界和空间将会得到大大拓展,其文体和思想的跨文化性也将得以凸显。本次讲座将选取几个具体的个案来加以展示和论述。

与谈人




 

袁先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进修,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宗教、政治之关系,文学译介、比较与传播研究。近期出版专著有《盎格鲁-新教源流与早期美国文学的文化建构》(2016)《破碎的遗产:现当代美国文学与信仰危机》(2017)等。



张一帆,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兴趣集中于鲁迅研究、小说研究、五四新文学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如《跨进“新生”的“第一步”——重读〈伤逝〉》《新文学家的儒教乌托邦理想——论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的主题》等。


主持人



孙洛丹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读书》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东亚视角 全球视野
寻找东亚论述的“虫洞”与“黑洞”
点击下图关注“谓无名”



谓无名
推送东亚文史研究的成果与东亚知识人的走读经验,寻找东亚论述的“虫洞”和“黑洞”,提供洞见,保持谦卑,保持开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