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根據托洛茨基的《文學與革命》,同路人和同路人文學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過渡性」現象,他們的世界觀、道德、藝術都具有兩重性,而他們的歸趨只能由無產階級文化和物質建設的發展來決定。這些論斷,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的具體情況中,如何展現在魯迅的文藝活動裏的呢?
長堀祐造以資質相似的中日兩國作家魯迅和有島武郎為著眼點,通過比較魯迅對有島作品的翻譯和二人對革命運動及無產階級文學的態度展開分析。長堀認為,導致在文學觀和革命觀上有共通之處的二人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不僅在於中日兩國所處世界史位置的差異,更在於是否找到了支持自身存在理由的論理——同路人作家論。
▲
有島武郎(1878~1923)
生於東京都小石川,日本近代著名作家,白樺派文學興盛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代表作有《該隱的末裔》《一個女人》《與生俱來的煩惱》等。1923年和女記者波多野秋子一起在輕井澤的別墅上吊自殺。
1927 年期間魯迅革命文學論中所見的托洛茨基文藝理論的印跡,在之後的文章中依然顯現。魯迅到 1932 年一直言及托洛茨基及其同路人作家論。①關於這一問題在1928年到1932年期間的顯現,留待下一章進行詳論,本章將考察在魯迅援用托洛茨基的1926年到1932年期間,托洛茨基的文藝理論對他有何意義。以上一章第二節所論述的魯迅同路人觀為前提,通過比較魯迅和有島武郎在文學觀、革命觀以及對現實(革命)的態度,闡明其意義。理由在於有島和魯迅是資質相似的同時代作家,而且魯迅對有島作品的翻譯與魯迅接受托洛茨基文藝理論的時期相重合,從兩者作為文學家所選擇的不同道路或許可以看出托洛茨基文藝理論對於魯迅的意義。
一、魯迅對有島作品的翻譯
▲
《現代日本小說集》
江馬修、鈴木三重吉、加藤武雄著,魯迅、周作人 譯,新星出版社,2006
在1923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魯迅、周作人共譯的《現代日本小說集》所附的〈關於作者的說明〉中,魯迅翻譯了有島的〈四件事〉②來介紹其創作態度。有島在作品中將「寂寞」和「愛」作為創作的動機,魯迅此後也這麼說道:
人感到寂寞時,會創作⋯⋯創作總根於愛。(〈小雜感〉,1927年9月作,《而已集》)③
有島在〈生藝術的胎〉④也強調了相同的論點,魯迅翻譯發表了這篇文章。(1926 年 5月,《莽原》半月刊第 9 期)可以確認,有島基於「愛」的創作論給這一時期的人類主義者魯迅 ⑤以強烈的印象。
革命文學論爭初期魯迅翻譯發表了有島的兩篇作品〈盧勃克和伊里納的後來〉(1928年1月)⑥和〈伊孛生的工作態度〉(同年8月)⑦。前者是討論易卜生最後的戲劇《我們死人再生時》的小品,該戲劇提出美與愛的矛盾是藝術家的態度問題。對兼有「為藝術的藝術」和「為人生的藝術」 兩種傾向的魯迅而言,這無疑是篇饒有趣味的作品。後者是稱揚易卜生文學苦鬥的作品,五四運動以來一直關注易卜生的魯迅對有島的易卜生評價產生共鳴而譯出。
二、〈宣言一篇〉與階級改造問題
有島的〈宣言一篇〉⑧於1922年發表,如字面所言,是一篇論爭性宣言。在俄國革命等的影響下,日本的社會主義運動脫離了大逆事件之後的「冬季時代」,再次迎來高潮,1920年代末日本社會主義同盟設立,1922年日本共產黨秘密成立。〈宣言一篇〉表明的就是有島武郎對在此種背景下熾烈的第四階級(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及其文學領域中的無產階級文學主張的態度。有島在一系列論爭中的基本立腳點在於,雖然承認無產階級勝利的歷史必然性,但屬於不同階級的自己無法以同樣的立場參與無產階級的運動和文學。(不相信階級改造的有島拒絕了日本社會主義同盟成立當時的參加邀請)不過,有島並不反對無產階級勝利的歷史必然性或單止於這一客觀認識。他準備積極地接受意味著自身所屬階級沒落的無產階級的勝利。並表明自己的工作是讓無產階級之外的階級認識到無產階級勝利的必然性,對之有思想準備並予以接受。有島依據的是確信無產階級的革命自然發生性的無政府主義思想。
▲
魯迅(1881~1936)
出自《魯迅選集》(岩波文庫),佐藤春夫1933年攝
背後有佐藤春夫的說明:「魯迅先生的 肖像在本國也十分罕見,據說是為了躲 避政治迫害而儘量不傳播自己的照片。 這裡登載的照片是魯迅應譯者等惠賜最 近照片的希望而特地送來的,不過說是最近,似乎也已是前年所拍。其風貌與我國的二葉亭四迷有相通之處,若再 與兩人的文學風格相參照,定感一奇。」
針對有島的這一主張,片上伸、廣津和郎、堺利彥和河上肇等人提出批判,但有島並未更改自己的立場,並於次年(1923年 6月 )選擇了自盡的道路。意欲實踐所謂的「生活革命」、率先體現自身階級的沒落的有島,終於好像這樣以死來對此加以證明。
「勇猛的革命思想家」⑨有島武郎至死固執於自身知識階級的出身,不認可階級改造論而最終自盡。1961 年丸山昇就已指出這一態度和革命文學論爭時期的魯迅存在共通之處:
他〔魯迅〕凝視著自己在內的舊文學者站立在 人民立場的可能性幾乎無望這一困難,從而批判提倡「為革命的文學」過於淺薄。更確切地說,他是從至始至終站在「人道主義」立場堅持尖銳地批判專制君 主制的托爾斯泰 ⑩,以及因革命不得不自殺的俄國同 路人作家的生存狀態,看到文學者是如何發揮主體性與革命相結合的。⋯⋯從這個立場來看,有島的〈宣言一篇〉當然會引起魯迅相當強的共感⋯⋯⑪
可以確認,魯迅和有島不僅在文學觀,而且在革命觀上也有共通之處。
三、魯迅的同路人作家論的意義
如同日本的現實逼迫有島決定態度,中國的現實也不容分說地要求魯迅面對文學與革命的問題。但是兩者雖然在文學觀和革命觀上有共通之處,卻走上不同道路。其外在的要因,當然在於日本和中國所處世界史位置的差異。
有島認識到自己的階級基礎存在於帝國日本的統治階級內部,但同時統治階級對他而言又是思想和情感上的敵人。 否定階級改造論、認為知識階級和無產階級無法合作的有島哀嘆「我只能對自己的階級自唱挽歌」⑫,而實際上也通過 自盡來彈奏了「挽歌」。極端地說,對有島而言,他當時面臨的敵人無外就是他自己。
而中國正在帝國主義諸國的侵略之下直面國家存亡的危機,在此狀況下,討論階級改造問題之前,迫切要求知識階級也必須參與戰鬥(魯迅思考階級改造問題是在這此後的階段,即如何戰鬥的階段) 。對魯迅來說,毫無疑義地,民族解放鬥爭本身首先便是自明的前提,當時最大的敵人就是帝國主義諸國,以及與之相勾結的國內勢力。
▲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1879~1940)
1939 年在墨西哥的托洛茨基。亞歷山大·巴克曼攝。
至於導致兩人道路分歧的內在要因之一 ,可以說是同路人作家論。認識到自己直至骨髓都是知識分子的魯迅和有島一樣雖然承認第四階級的未來,但無法輕信階級改造論,然而在魯迅面前儼然存在著不得不與第四階級連帶作戰的中國現實。填充其中縫隙的論理便是同路人作家論。托洛茨基通過考察文學與革命的關係推導出的這一見解一段時期也被奉為蘇俄的文藝政策。給魯迅指出一面活著為自身所屬的階級吹奏挽歌一面向著革命前進的道路的,便是這一被俄國革命的現實證明有效的同路人作家論。魯迅深入思考文學與革命問題是從1927年左右開始,這一時期他已從托洛茨基的《文學與革命》選譯了〈亞歷山大·勃洛克〉⑬,當熟知這一理論。此後一直到持續言及托洛茨基及其同路人作家論的1930年代初,魯迅依據這一理論而找到了自身的存在理由。他特別用力譯介蘇聯同路人作家的作品便是有力證明。
而有島否定了階級改造的可能性,但缺乏成為摸索與無產階級的革命性連帶之契機的論理、組織以及運動。與其說是沒有同路人作家論 ⑭,毋寧說有島沒有像魯迅擁有的那種可成為自身存在的否定性合理化(邊為所屬階級彈奏挽歌, 邊與革命發生關聯)根據的論理。有島的批判者們,未能給予他這種論理。
雖然否定了「正統馬克思主義(斯大林主義)」,但如魯迅的例子也可清楚看出的,當謂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最精華之一的托洛茨基的《文學與革命》及其文藝理論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進而,在今天通過導入托洛茨基的文藝理論,不就可以讓魯迅研究擺脫「正統馬克思主義」的桎梏,使魯迅與政治文學或魯迅與馬克思主義、甚或他的文學觀等問題呈現得更加鮮明?
而且,托洛茨基文藝理論的意義不止於魯迅研究領域。在回顧蘇聯和中國有良知的作家們長期的苦鬥歷史、聆聽他們在蘇聯改革和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下的發言時,托洛茨基以作品批判的自由和對革命的支持為前提、同時強調作家內心自由的重要性,並排斥黨對文藝過度干涉的主張,在今天依然有其意義。⑲
注釋
・原文刊於《魯迅與托洛茨基:〈文學與革命〉在中國》。
・感謝作者譯者授權轉載。
・圖片源於網絡。
▲
目 錄
作者簡介
長堀祐造,慶應藝塾大學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中國近現代政治史。他的主要研究興趣在於魯迅及其周邊的文學史、政治史,同時也關注作為中共創立者的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陳獨秀。曾獲日本中國學會賞(1988年)、中國革命史中青年學術賞(1999年)。所屬學會有,日本中國學會、東方學會、中國社會文化學會、現代中國學會、中野重治會、東京現代中國文學研究會等。代表作有《永久革命者的悲哀》《魯迅與陳獨秀》等。
譯者簡介
王俊文,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碩士,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日本成城大學副教授。主要關注周氏兄弟影響下的中日文化交流。
『有島武郎全集』
有島武郎
『竹内好全集』
『魯迅:その文学と革命』
《“同路人”之上:魯迅後期思想、文学与托洛茨基研究》
『魯迅:「故鄉」の風景』
《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学世界(修訂版)》
《魯迅形影》
《魯迅的印象》
MEIKANN丨編輯
夏生丨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