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韩国:近代转型、民族认同与社会变迁》
周晓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4
推荐序
对中国而言,朝鲜半岛具有何种意义?
▲
白永瑞(백영서,1953~ )
现任韩国延世大学史学系教授,延世大学文学院院长,并担任创批社主编,前任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会(韩国)会长。主要近著包括《回归东亚:探索中国的近代性》(首尔:创批社,2000)、《思想东亚:韩半岛视角的历史与实践》(台北:台社,200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见识台湾:韩国与台湾共寻新径》(共编)(首尔:创批社,2012)、《在核心现场重思东亚:共生社会之实践课题》(首尔:创批社,2013)、《社会人文学之路:作为制度的学术,作为运动的学术》(首尔:创批社,2014)。目前研究集中于东亚论述比较研究和20世纪东亚思想史。
▲
前言
长久以来,中国人对韩国的认知惯在“我者”与“他者”之间来回摇摆。中国与朝鲜半岛历史上的藩属关系以及延绵上千年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等文化同质感,使我们能够轻易地辨识韩国文化中丰富的“中国元素”或“东方元素”,亲切之情油然而生;近代以来,尽管中韩在近代转型、民族认同、社会变迁等方面差异甚大,但也不乏在历史与现实同频共振下的相似经验与共感——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潮来袭的强大压力下,两国先后被拽入坎坷且挣扎的近代转型期,尤其是同遭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惨痛历史,加深了我们对韩国的共情、甚至同仇敌忾之意;从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汉江奇迹”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奇迹”,20世纪后期的两国发展轨迹逐渐接近,共同创造了独特的“东亚模式”;中韩建交后至今30余年,韩剧、韩影对日常生活的呈现,亦迅速拉近了我们与韩国的心灵距离,从最早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的《爱情是什么》,到近来广为人知的《寄生虫》《82年生金智英》等作品,人们总能从中感受到同属东亚社会的某种深层共鸣。
以1990年国际美元计
然而,韩国往往又显得分外陌生。人们常感困惑,为何两国总在“申遗”等历史文化归属问题上频发争议?为何文化相似性却未带来和平与亲近,反加剧了针尖对麦芒的民族主义之争?此外,社会革命、政治体制等层面的显著差异,朝鲜战争时期的兵戎相见,冷战时期近半个世纪的隔阂,以及美韩同盟等因素,也阻碍着我们对韩国的深入理解,亦不时成为两国民间矛盾的催化剂。
不论给韩国贴上基于“我者”认知的诸如“小中华”“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反帝抗日联合”“东亚模式”“东亚社会”等标签,还是贴上基于“他者”认知的诸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美西方阵营”抑或“全球北方”等标签,都难免陷入盲人摸象之困局。唯有深入探究韩国内在的历史发展逻辑,洞察其现代化转型特征,方可避免对韩国认知的失衡与失焦,更好地实现中韩之间的对话与文明互鉴。
贯穿本书始终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韩国何以为韩国?为解答此问题,本书旨在多维度考察韩国的现代化转型历程,从近代转型、民族认同、社会变迁等角度入手,力求把握那些使其不得不如是的渊源与脉络。纵览一个半世纪以来韩国从传统向现代之转身,既有在帝国主义侵略、全球冷战、亚洲金融危机等外力冲击裹挟下突如其来的命运急转,也有不甘依附从属,坚韧追求独立、统一、发展与自由的自我转身。为了深入理解这一历史过程,本书试图超越既有韩国概论书籍“百科全书”式的编纂方式,摆脱单一学科路径的局限,而以区域国别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主题与问题意识为导向,兼顾各主题、学科之间的互渗与相互支撑。
“韩国何以为韩国?”这一宏大命题在全书六大篇章中被细化为诸多“子问题”。具体而言,第一篇聚焦朝鲜半岛的近代转型,近代转型期的朝鲜半岛缘何频频陷入“独立”与“开化”互斥之两难境地,而最终沦为日本殖民地?第二篇聚焦日据时期与当代韩国,长达35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如何深刻左右了朝鲜半岛的未来走向?当代韩国社会为何至今仍深陷与这段历史相关的“历史战争”?第三篇聚焦韩国的民族主义,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何种相异特征?韩国的“单一民族”观念与当代社会的多元化之间存有何种张力?第四篇聚焦朝鲜半岛的分裂,究竟什么导致朝鲜半岛分裂为至今仍处敌对对峙状态的两国?朝鲜战争对半岛乃至东北亚带来了何种深远影响?长达70余年的半岛分裂体制如何深刻塑造了当代韩国社会?第五篇聚焦韩国经济,20世纪后半期的韩国为何能从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一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缔造“汉江奇迹”后缘何又一度深陷“国家破产”之险境?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让韩国社会付出了何种代价?第六篇聚焦韩国社会文化,何为“韩流”?如何理解并解释“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韩流”现象?21世纪后的韩国为何成为全世界生育率的垫底国家?这与其近代以来的家庭形态、国家与家庭间关系、女性身份意识等演变有何关联?
由于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两个国家,本书秉持对两国共有历史文化信念的尊重,虽题为《韩国》,且偏重韩国研究,但并不仅局限于此,而广泛涉及朝鲜半岛历史、政治、文化等知识,也重视韩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地区的比较视野,尤其侧重将韩国问题置于东亚视阈,突出韩国研究作为区域研究的鲜明特征。
本书雏形乃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朝鲜语系专业必修课《朝鲜半岛地区研究》的课程讲义。主要面向国内高校朝鲜语专业中、高年级本科生,区域国别学中朝鲜半岛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也适宜所有对韩国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致力于构建关于韩国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也注重激发读者思考。在正文内容中,穿插了“文献研读”“课堂讨论”“换个角度想一想”“辩一辩”等丰富的讨论与练习版块,既可用于课堂互动,也可作为读者阅读时延展思考的素材。鉴于区域国别学对研读对象国一手文献与资料的重视,“文献研读”版块旨在培养读者研读分析一手史料与韩文文献的能力,为满足不同外语水平的读者需求,本书涉及的重要专有名词与概念均附有相应的韩文表述,所有韩文文献后也均附有中文译文;“课堂讨论”“换个角度想一想”“辩一辩”等版块旨在呈现关于同一问题相异(甚至相悖)的学术观点与视角,鼓励读者就特定议题展开思辨与讨论;书末附有对所有练习版块的简要“思路点拨”,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有思考题均为开放式命题,故“思路点拨”并非标准答案,亦难免编者主观偏颇,望读者参考时保持开放性、批判性态度;此外,各讲结束后都附“拓展阅读”版块,推荐与该讲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经典著作,供教师在课堂上拓展阅读或讨论之用,意犹未尽的读者也可依此按图索骥、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类一级学科被正式纳入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作为一门蓄势待发的新兴学科,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尚处起步摸索阶段,希望这部饱含编者对韩国研究不成熟思考与困惑的抛砖引玉之作,能为国内区域国别学课程与教材建设贡献绵薄之力。在同类书籍匮乏的情况下,编纂本书的过程漫长且艰难。每学期课程结束后,编者都会进行一轮修改与补充,将其运用到下一轮的课堂教学中,深感教学相长之余,亦常痛感学识有限,虽竭尽全力但仍对潜在的谬误诚惶诚恐,恳请学术同仁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衷心感谢北外教材处的资助出版及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精心编辑校对。编写本书期间,编者曾得到诸多师友同仁的鼓励、指点与教导,谨此一并致以感谢。尤其特别感谢韩国延世大学荣誉教授白永瑞教授。不仅本书的写作受益于白教授提出的“连动的东亚”“社会人文学”“全球本土学”等理论创见,白教授本人也慷慨赐序,并在仔细通读全文后给予诸多宝贵修改建议,使本书更添增色。当然,本书中所有观点或材料的谬误,编者自负责任。
最后,感谢所有曾参与《朝鲜半岛地区研究》课程的北外同学。一直以来,你们在课堂上闪亮的眼神,是对我最大的嘉赏与激励。
周晓蕾
2024年5月20日
▲
《韩国:近代转型、民族认同与社会变迁》
周晓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4
目 录
作者简介
周晓蕾,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韩国外国语大学硕士、博士。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教授,教学研究领域为韩国学(社会文化方向),研究兴趣为近现代韩国社会思潮与变迁。
《压缩现代性下的韩国:转型中的家族政治经济学》
[韩]张庆燮
司炳月/孙彤彤 译
《是什么缔造了汉江奇迹》
[韩]俞正镐 方菊 译
《从韩国到东亚:宫嶋博史的东亚史新解》
[日] 宫嶋博史
《韩国现代化之路:工业化和技术革命》
[韩] 宋成守
《韩国经济60年腾飞之路》
[韩] 司空一/高永善 主编
《思想东亚:朝鲜半岛视角的历史与实践》
白永瑞
《橫觀東亞:從核心現場重思東亞歷史》
白永瑞
『朝鮮半島と日本の未来』
姜尚中
大沼保昭
『韓国映画から見る、激動の韓国近現代史 歴史のダイナミズム、その光と影』
崔盛旭
一点苍山阁丨编辑
不跪丨审校
寻找东亚论述的“虫洞”与“黑洞”
点击下图关注“谓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