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之所在,并非使得各民族彼此合流,而是使它们因排斥力而相互争斗,因此为了使各国保持分离,像国家自豪感、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仇恨这类事情,便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对其他民族的憎恨可以有很多原因),然而无论如何,一个民族总是更爱自己的国家胜过爱他国的。各国政府十分欢迎这种错觉。这便是世界的组织机制,我们借此任凭自身本能而相互结合或者分离。另一方面,理性则给予我们法则,它告诉我们本能是盲目的,只会引导我们身上的动物性,而这必须被理性的准则所取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除这里所提到的国家错觉(Nationswahn),而代之以爱国主义(patriotism)和世界公民主义(cosmopolitism)。(《人类学遗稿》,《康德全集15》,岩波书店,第410页,引文中的德语基于康德原文标注)
▲
雍和宫打鬼舞,领头喇嘛和随从们
摄影:Sidney D. Gamble,北京雍和宫,1919.3.1
雍和宫(藏文:དགའ་ལྡན་བྱིན་ཆགས་གླིང་།,蒙古文:ᠨᠠᠶᠢᠷᠠᠯᠲᠤ ᠨᠠᠶᠢᠷᠠᠮᠳᠠᠬᠤ ᠰᠦᠮᠡ,满文:ᡥᡡᠸᠠᠯᡳᠶᠠᠰᡠᠨ ᡥᡡᠸᠠᠯᡳᠶᠠᡴᠠ ᡤᡠᠩ) ,
雍和宫最早为清世宗胤禛作贝勒和亲王时期的府邸、清高宗弘历降生和成长之地,是雍、乾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康熙帝在内城东北原明代内官监官房旧址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该府最初称“四爷府”或“禛贝勒府”,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称雍王府。1711年,胤禛之子弘历出生于王府东书院“如意室”。1723年胤禛继位,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雍正帝迁入紫禁城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原雍王府潜邸升格为宫殿[1],并改名为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在宫内停放雍正帝灵柩,为此将主要殿宇覆瓦升格为黄琉璃瓦。
在雍正帝在位时期,雍和宫的中路和西路即已作为藏传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图克图活佛居住于此。乾隆帝即位后,于乾隆九年(1744年)将雍和宫中路和东路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将主要殿宇改为佛殿,并为寺庙赐名“噶丹敬恰林”。
清朝,雍和宫在行政管理上直属清廷,皇帝派宗室王公任“管理雍和宫事务大臣”,具体事务由理藩院兼管
在现存平安时代的《万叶集》手钞本中,此“元历校本”与“桂本”“蓝纸本”“金泽本”及“天治本”,并誉为“五大万叶集”。所谓“元历校本”,系因卷二十末尾有元历元年(1184年)校勘完成时所题的跋款,故而名之。上述诸钞本之中,本件“元历校本”所保存的和歌篇数最多,并且是集十数名精通书法的名家合作而成,因此特别受到重视。
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
▲
『ジジェク、革命を語る:不可能なことを求めよ』
スラヴォイ・ジジェク 著
スラヴォイ・ジジェク 著
『〈戦前〉の思考』
柄谷行人
『探究 I 』
柄谷行人
『日本精神分析』
『坂口安吾と中上健次』
『帝国の構造:中心・周辺・亜周辺』
『定本 柄谷行人集3 トランスクリティーク―カントとマルクス』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点击下图关注“谓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