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9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学术   文化   2024-09-27 17:01   北京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9期 总第108期








专题策划

“两个结合”视域下的文艺观察

编者按】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文艺实践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理解“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本刊约请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剖析“两个结合”如何为文艺的创作与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在全球语境下如何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以期激发更多关于文艺创新与文化自信的思考。


“第二个结合”推进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创新发展/赖大仁


内容摘要:中国文艺现代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同中国文艺实践、同中华优秀文艺传统相结合推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传入后有力激活和促使中华文艺传统向现代转化,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的新形态并且发挥主导性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文艺现代化发展进程,积累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历史经验。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突出特点和根本精神,提出了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从“第二个结合”的新要求并且联系当代文艺现象来看,有一些文艺发展中的守正创新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两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新时代文艺 高质量发展 守正创新


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传统美学的贯通枢纽/宋伟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同时特别阐明了“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艺术审美维度是我们领会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智慧是贯通“第二个结合”的核心范畴、关键枢纽和契合结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传统美学共同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共同关注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伦理、艺术与自由等与人类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美学问题,因此,可以将两者共同指认为一种以“实践智慧”为体用贯通的实践美学或“知行合一”美学。本文以“知行合一”实践智慧为关键枢纽,贯通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传统美学之间的互文对话与有机融合,以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中国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哲学视域、人文维度与实践智慧。


关键词:实践智慧 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华传统美学 “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指导下文艺美学的“出发”与“再出发”/李永新


内容摘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现代转换,是胡经之提出文艺美学的重要初衷之一,也是在美学研究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两个结合”精神的引领下,文艺美学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彰显中国古典美学重视审美经验并对其进行抽象概括的独特特点。文艺美学的“出发”,意味着这一理论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密切关注现实,努力诠释和重建中国古典美学中富有生命力的美学范畴。在此基础上,“再出发”的文艺美学一方面深入到文学艺术的物性媒介层面,通过对不同艺术的跨媒介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把握超越具体艺术作品与艺术门类的统一性特点,另一方面将文学艺术视为表意实践活动,从汉语的民族特性的角度揭示文艺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复杂关联,进一步推动“汉语文学”“汉语诗学”“汉语美学”等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两个结合” 文艺美学 马克思主义 中国古典美学 表意实践


“两个结合”视野下的中华古体诗词创作研究/孙书文


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传承核心性的载体。当下社会中存在的语用能力降低问题,不仅阻碍有效信息的交流,长此以往也将会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不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推进中华古体诗词创作,在摹习经典诗词作品的过程中,将新词融入传统文学形式,能够为解决“词穷”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在“两个结合”的视野下研究中华古体诗词的当代价值、创作机理、发展动力,会获得许多新的发现。优秀的诗词作品是声音、形象、意蕴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汉字特有的声、韵、调,是汉语的“母语境界”的集中彰显。中国传统文论“修辞立其诚”的命题,厘清了达此境界的路径,但未能解决其动力性的问题,而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提供了答案。当代古体诗词创作中将新语入诗词,是把当下时代的“热词”放入格律熔炉中加以“淬火”。这一重要的语词“实践”,推动了当代汉语的发展,在网络用语带来强力冲击、数字虚拟写作方兴未艾等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两个结合” 中华古体诗词 语用能力提升


热点观察•改编的空间与尺度(二)

构建还是消解?——关于改编类文艺创作的理论探讨和现实考量/张萌


内容摘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编类文艺创作虽然有助于艺术家借助经典作品所积淀的历史内涵和美学价值进行创新,让大众于似曾相识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但作为一把双刃剑,这种艺术生产方式对于创作者的艺术智慧和政治智慧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梳理了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的理论家、实践家对于相关问题所给出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路径后,本文进一步通过对中外文化生活中改编类文艺创作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新时代的创作者需要在尊重原作、追求创新、合法合规以及考虑受众等多重因素中找到平衡,既要彰显艺术家个性化的创造力,又要维护原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进而为新时代创造出新的经典。


关键词:改编 文艺创作 经典作品


重申影视改编的三个命题:伦理原则、构成阶段和美学理想/陈林侠


内容摘要:在当下中国影视改编的新现象中,需要重申三个美学命题:第一,尊重源/前文本的伦理原则,“大胆虚构”最终还须落实在“谨慎改编”上。无论采取哪种改编方法,都应当对参照、借鉴、依赖的原作,保持起码的尊重甚至敬畏。第二,“存同”与“求异”是改编创作前后相继、主次有别的两个阶段。“存同”是指内容或形式因某种相似性而产生的共鸣,是改编的开始。“求异”则是在辨识自身匮乏的时候,厘清所要借鉴的内容,这是改编创作的主体部分。第三,追求“神似”的美学理想。中华传统美学对改编的理论阐释具有特殊的优势,形似与神似的两分法有效解决了改编分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神似”作为改编的根本方法,确立了最高的美学理想。


关键词:改编 伦理 存同 求异 神似


论近年来小说改编戏剧中的叙述元素/郭晨子


内容摘要:近年来的中国戏剧舞台上,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作品频繁亮相,已经成为一种热点;而在改编中,叙述元素的凸显成为鲜明的特征,不仅进入了结构样式,甚至选择了改编的尺度,创造和决定了改编的空间。在西方戏剧中,动作说和叙述法是一组相互对立的概念,直至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体系的建立,被排斥的“叙述”获得了新的美学阐释和价值。本文以舞台剧《繁花》第二季、话剧《骆驼祥子》和话剧《大师和玛格丽特》为例,分析其中的叙述元素,同时指出改编中对叙述元素的运用,在丰富了剧场语汇的同时,亦存在叙述过度的风险。


关键词:改编 叙述体戏剧 片段化 歌队 立体结构


△舞台剧《繁花》第二季海报
(来源:“上海大剧院”微信公号)

艺海杂谈

智媒时代文艺批评的学术建构刍议/李震


内容摘要:21世纪以来数字媒介的高速发展和日趋智能化,使媒介越来越成为文艺创作生产和文艺批评的决定因素。媒介的强力介入对传统文艺批评的基础理论构成了冲击,也为文艺批评的学术建构提供了新的机遇。媒介视角和媒介理论与传统文艺批评要素、基本逻辑和学术资源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智媒时代文艺批评学术建构的重要基础,不仅将使媒介批评成为文艺批评的主流方法,也将使各种传统文艺批评实现媒介化转向,由此形成文艺批评新的学理生成逻辑,在意义发掘、价值阐释、分析与阐释方法以及主体重构等方面实现系统性的学术建构。


关键词:数字媒介 智媒时代 文艺批评 学术建构


如何理解“梅兰芳”/刘祯


内容摘要:谈梅兰芳表演艺术或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核心是梅兰芳,那么梅兰芳是谁,怎么理解“梅兰芳”,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判断,这种不同的认识和判断,关乎对梅兰芳的评价和对中国戏曲的理解。在笔者看来,“梅兰芳”一词起码有三层含义,即梅兰芳个体(单数)、梅兰芳集体(复数)、梅兰芳象征。梅兰芳个体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本义梅兰芳,或者狭义梅兰芳,是梅兰芳本我;而梅兰芳集体就是复数梅兰芳,这个集体大于“梅党”,梅兰芳是个体的,也是非个体的,个体与集体是对立的统一;梅兰芳象征亦即代表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梅兰芳 梅兰芳集体(复数) 表演体系 徐兰沅 齐如山


境外之镜

中意美术术语的比较初探:以中国书法和意大利文艺创作理论为中心/[意] 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


内容摘要:作为东亚美术精华的书法艺术,在中西美术交流层面存在种种欣赏和诠释上的困难。即便目前英语学术界已有一定的成果,但在一些根本性的术语翻译和理解上,恐怕只能从现代欧洲美术之宗的意大利文献入手重新进行解读和翻译。本文意图通过以中国书法和意大利绘画创作术语为中心的比较和讨论,提供一些与历史探索及方法论有关的想法,一方面说明意大利语能够更有效地翻译中国书法创作和审美讨论范围的主要术语,另一方面提出如此历史地比较研究能够使得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书法国际传播 中外美术术语 文艺复兴 笔触 漫不经心


△王献之(传)《中秋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名家专访

通开前人吾辈意,独步儒林得三法——访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陈美林/采访人:陈天一



陈美林简介:回族,1932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1950年考入浙江大学文学院,1953年根据国家需要提早一年毕业。曾任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委员,先后被数所重点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长期从事古代小说、戏曲、诗文研究,尤以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研究著称。其代表著作《吴敬梓研究》(1984)获江苏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吴敬梓评传》(1990)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新批〈儒林外史〉》(1989)获全国古籍整理优秀成果奖。2021年3月,《陈批儒林外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首批面向全国推荐的40种经典古籍及其179个优秀整理版本书目。此外还出版了《〈儒林外史〉人物论》(1998)、《西湖二集校注》(1998)、《清凉文集》(1999)、《吴敬梓研究》三卷本(2006)、《中国古代爱情故事:桃花扇(英汉对照)》(1999)、《独断与考索:〈儒林外史〉研究》(2013)和《三读集:读稗读曲读诗文》(2013)等著作五十余种,发表论文三百余篇。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4年第9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9期的封二


中国文艺评论家


曹顺庆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院士待遇)、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学位委员会文科主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5),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2),国家级教学名师(2008),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任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马工程”教材第一首席专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前后5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次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6次获一等奖,5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次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担任CSSCI辑刊《中外文化与文论》主编、国际英文刊物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ESCI,劳德里奇出版社出版)主编。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四十余部。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9期的封三


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巡礼


中国文艺评论(中央美术学院)基地



中国文艺评论(中央美术学院)基地自2015年建立以来,作为首批和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联合指导下,依托建校百年来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深厚积淀,积极投身文艺评论实践,深化美术评论相关的学科建设、专业方向,锚定当代中国美术评论重点课题,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美术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积极培养新时代美术评论新力量,推动中国美术评论创新发展。


基地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和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美术评论领域学术研究工作,承担并完成多项科研课题,产生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基地获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课题三项,其中“中外历史书写与当代文化生成中的美术评论与国家形象研究”已完成,“传统文化的时空转化与艺术深入发展研究——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发展脉络分析及问题应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百年中国美术评论研究”在研;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百年中国美育史研究”(2022年度)、“艺术策展与话语实践:世界展览史研究”(2024年度);获批并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文艺评论《新“惑”新解: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022年度),“文艺评论《重访与重构:艺术介入乡村的中国命题》”(2023年度)。在研究成果方面,出版了《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文选》《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选》等重要美术评论文献。


基地广泛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密切关注国内外研究动向。成功举办了“‘实事求是、激浊扬清’当代美术评论”座谈会、“自西徂东:20世纪中西艺术批评的视野与方法”座谈会、“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加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研讨会、“‘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艺术互鉴与文化传播”研讨会,与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合作召开“《邵大箴美术批评文集》(六卷本)新书发布会”等,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基地始终瞄准平台建设和人才培育。成立中央美术学院文艺评论研究中心作为学术平台,并以《美术研究》杂志设立“理论与批评”专栏作为学术阵地,迄今为止已刊发国内美术批评研究领域学者的文章一百五十余篇。同时,完成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养”,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的55名学员参加了以 “美术评论的历史方位”“美术评论的时代现场”“美术评论的话语文脉”“美术评论的方法实践”四个单元构成的理论教学和学术研讨。


2024年,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签署了文艺评论合作备忘录。这为基地继续繁荣发展新时代美术评论学术研究,聚焦百年中国美术和当代中国美术发展,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基地将继续秉承传统文脉,夯实学术底蕴,探索创新前沿,建强多学科、实体化、高层次、出成果、出人才的文艺评论阵地。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9期的封底


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

优秀文艺评论著作推介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

作者:周新民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专家推选意见:

本书以新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清晰描画了当代小说理论走向多元和综合的文学流向,探讨了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史的基本特征和时代特点,历史化分析与文学性分析紧密结合,充分肯定现实主义的开放成果和小说理论的创造成绩,在对人民性、现代化、民族化等发展推动力的系统阐述中有新的价值发现。史料丰富,案例精当,脉络分明。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核心期刊

●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 

● 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超星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END—


签发:袁正领

审核: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期刊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中国文艺评论》严正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各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各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1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1, 2024 Contents&Abstracts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2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2, 2024 Contents&Abstracts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3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3, 2024 Contents&Abstracts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4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4, 2024 Contents&Abstracts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5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5, 2024 Contents&Abstracts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6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6, 2024 Contents&Abstracts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7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7, 2024 Contents&Abstracts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8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8, 2024 Contents&Abstracts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中国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前沿动态、专家精评、网友锐评;中国评协官方信息,会员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