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中毒”了?别怕,处理有招!

文摘   2025-01-19 10:21   山东  

一、引言

在医疗领域,内镜检查作为一项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科室。然而,你是否想过,看似精密的内镜如果受到感染,尤其是感染内毒素,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内镜感染内毒素后的那些事儿。

内镜感染内毒素绝非小事,它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对患者的康复进程造成极大的阻碍。严重的话,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深入了解内镜感染内毒素后的处理方法,对于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二、认识内镜感染内毒素

(一)什么是内毒素

内毒素,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其实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专业名称叫脂多糖 。简单来说,当这些革兰氏阴性细菌死亡溶解或者被人工破坏后,内毒素就会被释放出来。它就像隐藏在细菌内部的 “定时炸弹”,一旦被触发,就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细菌内毒素(Endotoxin)是一种由脂多糖(LPS)、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的复合物,分子量约1×10⁶~20×10⁶Da,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布氏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的细胞壁中。当革兰氏阴性菌积极生长时少量释放内毒素,在死亡时大量释放内毒素,表现出毒性。

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活性成分是LPS,LPS也是一种结构多样的大分子复合物,有抗原性、毒性等特性。其由类脂A(Lipid A)、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和O抗原(O-Antigen)3个部分构成,如图[1]。其中,O抗原由2~6个寡聚糖组成,是LPS中最容易发生变异的部分,根据细菌种类不同其组成结构也有所不同。核心多糖的主要作用是连接类脂A和O抗原,由己糖、庚糖、2-酮基-3-脱氧辛酸等组成。类脂A由磷酸化氨基葡萄糖双糖基组成,并与4~8个3-羟基脂肪酸链相连,是脂多糖的疏水结构域,能将脂多糖锚定在细胞膜上,也是人类先天免疫系统识别的主要脂多糖表位。因此,类脂A是LPS活性成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多种生物活性或主要毒力中心。

细菌内毒素的特点:

1、体积小。一般的过滤方法无法去除内毒素。

2、耐热性好。LPS中性溶液在室温下可放置数月,其生物活性不发生明显改变;置入4℃或低温冰箱,则其生物学活性可保持数年至数十年不变。常规湿热灭菌法(高温高压灭菌)并不能将内毒素彻底清除。

3、化学稳定性强。一般的化学药品不会影响细菌内毒素的活性,只有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可以破坏细菌内毒素的结构。

在细菌生物膜中,内毒素更是大量存在。细菌生物膜就像是细菌的 “堡垒”,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聚合多糖基质等组成,对消毒剂和抗生素的 “渗透限制” 能力极强。膜内细菌在经受杀菌剂部分死亡过程中,就会存留内毒素在膜内 。

(二)内镜感染内毒素的原因

内镜感染内毒素,主要原因在于清洗消毒不彻底。内镜结构复杂,有着众多的腔道和缝隙,在诊疗过程中,极易被患者的血液、体液、黏液等污染 。如果清洗时没有按照规范流程操作,一些污染物就会残留在内镜表面或腔道深处。

生物膜的形成也是导致内镜感染内毒素的重要因素。当内镜清洗不彻底,残留的细菌就会在内镜表面黏附,并逐渐分泌胞外多糖等物质,形成细菌生物膜 。随着生物膜的成熟,一般的清洗剂很难将其清除,膜内的细菌不仅对杀菌剂及抗生素的抵抗力大幅增加,还会在部分死亡时释放内毒素,隐藏在生物膜内,伺机而动。

医疗器械,尤其是被刮伤的器械表面、内镜腔道等部位,更容易形成牢固的细菌生物膜。想象一下,内镜在频繁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微小的刮擦,这些刮痕就如同给细菌提供了 “定居点”,使得细菌更容易附着并形成生物膜 。

三、内镜感染内毒素后的危害

内镜感染内毒素的危害不容小觑,它像一颗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和医疗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从患者健康的角度来看,内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就会迅速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 。它会刺激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其合成、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 - 1、白细胞介素 - 6 等,这些细胞因子通过网络作用,最终导致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及组织器官损害 。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的舒适度和康复进程。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内毒素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导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比如,内毒素可能会导致微循环障碍,使血液无法正常供应到各个器官,进而引发器官功能受损。同时,内毒素还可能激活凝血系统,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进一步加重病情。

内镜感染内毒素还会对医疗质量和医院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因为内镜消毒不彻底导致患者感染内毒素,这无疑会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和住院时间,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对于医院而言,这可能会引发医疗纠纷,降低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对医院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医院的声誉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一旦因为医疗安全问题受到损害,恢复起来将十分困难。

四、紧急处理流程

(一)初步评估与隔离

一旦发现内镜感染内毒素,必须立刻采取行动。首先,要做的就是暂停该内镜的使用,防止内毒素进一步传播,扩大感染范围 。紧接着,对内镜的污染程度和范围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这一步至关重要,就好比医生给病人诊断病情,只有准确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评估过程中,专业人员会仔细检查内镜的各个部位,包括镜身、操作部、活检孔道、吸引器管道等,看看内毒素污染的痕迹 。同时,还会查看内镜的使用记录,了解它最近都用于哪些患者的诊疗,以便判断可能受到影响的患者范围 。一旦确定了污染范围,就会将受污染的内镜进行隔离,放置在专门的区域,避免与其他未受污染的内镜混淆。这个隔离区域会有明显的标识,提醒工作人员注意,防止误操作。

(二)手工清洗 “大作战”

手工清洗在处理内镜感染内毒素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内镜结构精细,存在许多狭小的腔道和缝隙,机器清洗往往难以触及到每一个角落,而手工清洗能够凭借其灵活性,深入到这些细微之处,将污染物彻底清除 。

在进行手工清洗时,需要用到一系列趁手的工具,如软毛刷、纱布、棉签等 。这些工具就像是清洁小卫士,各自有着独特的用途。软毛刷可以深入到内镜的管道内部,轻轻刷洗,去除附着在管壁上的污垢;纱布则用于擦拭内镜的表面,确保表面的污染物被擦拭干净;棉签则可以用来清理一些难以触及的细小缝隙 。

清洗时,要遵循正确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操作 。先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内镜的外表面,将大部分可见的污染物冲洗掉。然后,使用软毛刷对内镜的各个孔道进行仔细刷洗,确保孔道内没有残留的污染物。在刷洗过程中,要注意力度适中,既要保证能够清除污垢,又不能损伤内镜的 delicate 部件 。同时,别忘了清洗内镜的操作部、弯曲部等部位,这些地方也容易藏污纳垢 。每一个部位都要清洗到位,不能有丝毫马虎。

(三)酶洗的奇妙作用

酶洗是处理内镜感染内毒素的关键环节之一,它的原理就像是一场 “生物化学反应战” 。酶洗液中含有多种特殊的酶,这些酶就像是一群训练有素的 “小工兵”,能够特异性地分解蛋白质、脂肪等有机污染物,将它们转化为更容易被清洗掉的小分子物质 。通过酶洗,可以大大降低内毒素与内镜表面的结合力,使后续的清洗和消毒工作更加容易进行 。

选择合适的酶洗液至关重要。要根据内镜的材质、污染程度以及厂家的建议来挑选合适的酶洗液 。不同类型的酶洗液,其作用的对象和效果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蛋白质污染严重的内镜,需要选择含有蛋白酶的酶洗液;而对于脂肪污染较多的情况,则需要选择含有脂肪酶的酶洗液 。

在进行酶洗操作时,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置和浸泡 。一般来说,将内镜完全浸没在酶洗液中,浸泡时间根据酶洗液的种类和污染程度而定,通常为 5 - 10 分钟 。在浸泡过程中,可以轻轻晃动内镜,使酶洗液能够充分接触到内镜的各个部位,提高清洗效果 。浸泡结束后,要及时将内镜取出,进行下一步的清洗操作,避免酶洗液残留在内镜上对其造成损害 。

(四)消毒 “火力全开”

消毒是杀灭内毒素的关键步骤,必须 “火力全开”,采用多种有效的消毒方法及相应消毒剂,确保将内毒素彻底清除 。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 。化学消毒中,2% 碱性戊二醛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它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作用,能够有效杀灭包括内毒素产生菌在内的各种微生物 。将清洗后的内镜完全浸没在 2% 碱性戊二醛溶液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内镜,浸泡时间有所不同,一般胃镜、肠镜等需要浸泡 10-20分钟,而对于一些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时间可能需要延长至 45分钟甚至更长 。邻苯二甲醛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具有刺激性小、消毒速度快等优点,通常使用 0.55%-0.6% 的邻苯二甲醛溶液对内镜进行浸泡消毒,时间为 5-10分钟 。

物理消毒方法中,压力蒸汽灭菌是一种可靠的灭菌方式,但并非所有内镜都适用于这种方法,需要根据内镜的材质和结构来判断 。对于一些耐高温、高压的内镜,可以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在 121℃下,保持 15-30分钟,能够有效杀灭内毒素 。

在消毒过程中,有许多注意事项需要牢记 。要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准确无误,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配置 。消毒剂浓度过低,无法达到消毒效果;而浓度过高,则可能会对内镜造成腐蚀 。消毒时间也要严格控制,不能随意缩短或延长 。同时,要保证内镜在消毒剂中完全浸没,各个腔道都要充满消毒剂,避免出现消毒死角 。消毒后的内镜,要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冲洗,去除残留的消毒剂,防止对患者造成刺激 。

(五)漂洗与干燥

经过消毒处理后,内镜表面和腔道内会残留一些消毒剂,这些残留的消毒剂如果不彻底清除,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漂洗这一步骤必不可少。漂洗时,通常使用流动的清水对内镜进行反复冲洗,确保将残留的消毒剂全部冲走 。可以使用高压水枪对内镜的各个孔道进行冲洗,保证孔道内的消毒剂被彻底清除 。在冲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流的情况,确保水流顺畅,没有堵塞 。

干燥内镜同样重要。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滋生和繁殖,如果内镜没有彻底干燥,残留的水分可能会导致细菌再次在内镜表面生长,增加感染的风险 。一般采用自然干燥和机械干燥相结合的方法 。先使用干净的纱布将内镜表面的水分擦干,然后再使用高压气枪将内镜各管腔内的水分彻底吹干 。在干燥过程中,要注意气枪的压力和距离,避免对内镜造成损伤 。将干燥后的内镜放置在专用的储存柜中,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干燥,为下一次使用做好准备 。

五、预防措施不能少

(一)规范清洗消毒流程

规范的清洗消毒流程是预防内镜感染内毒素的基石 。医院必须制定一套严格、详细且符合国家标准的清洗消毒流程,这就好比为内镜的清洁工作制定了一份 “操作指南”。在实际操作中,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像对待精密仪器一样,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

在清洗环节,要特别注意对内镜的各个部位进行全面清洗 。比如,内镜的活检孔道、吸引管道等这些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要使用专门的清洗工具,确保每一处都能被彻底清洗干净。同时,要保证清洗时间充足,不能为了赶进度而缩短清洗时间,以免污染物残留 。在消毒环节,要根据内镜的类型和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对于一些特殊用途的内镜,可能需要采用更加严格的消毒措施,以确保消毒效果。而且,消毒剂的浓度和消毒时间都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控制,不能随意更改 。

(二)人员培训很关键

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是预防内镜感染内毒素的重要防线 。培训内容涵盖多个方面,首先是内镜清洗消毒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医护人员要深入了解内镜的结构、工作原理,这样才能知道在清洗过程中哪些部位容易残留污染物,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清洗 。同时,要熟练掌握各种清洗消毒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确保操作规范、准确 。

医院感染防控的相关知识也是培训的重点 。医护人员要明白内镜感染内毒素对患者健康的严重危害,增强他们的感染防控意识 。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加严谨地对待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 。培训还应包括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让医护人员在面对内镜感染内毒素等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降低危害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可以确保医护人员始终保持专业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

(三)定期设备维护

定期对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是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消毒效果的关键 。内镜作为一种精密的医疗器械,在频繁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故障或磨损 。定期对内镜进行检查和维护,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延长内镜的使用寿命 。比如,检查内镜的镜身是否有破损、弯曲部是否灵活、光学系统是否清晰等 。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部件,确保内镜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正常工作 。

清洗消毒设备的维护同样重要 。要定期对清洗消毒设备的管道、喷头、过滤器等部件进行清洗和检查,防止堵塞和损坏 。同时,要对设备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确保其能够达到规定的消毒标准 。如果发现设备的消毒效果不佳,要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维修或调整 。此外,还要注意设备的使用环境,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干燥,避免设备受到潮湿、腐蚀等因素的影响 。

六、总结

内镜感染内毒素,就像隐藏在医疗过程中的 “隐形杀手”,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医疗安全。通过今天的分享,咱们详细了解了内毒素这个 “小恶魔”,它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强,一旦释放,就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

内镜感染内毒素的原因主要是清洗消毒不彻底,生物膜的形成更是给内毒素提供了 “藏身之处” 。感染后的危害不容小觑,不仅会让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同时也会给医院的声誉和医疗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

当遇到内镜感染内毒素的情况时,我们要迅速行动起来,按照初步评估与隔离、手工清洗、酶洗、消毒、漂洗与干燥的紧急处理流程,一步一步地将内毒素 “赶尽杀绝” 。而预防措施也同样重要,规范清洗消毒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定期进行设备维护,这些都是我们预防内镜感染内毒素的有力武器 。

医疗安全无小事,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内镜感染内毒素这个问题,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流程,共同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就医环境 。如果你对内镜感染内毒素还有其他疑问,或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咱们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

微生微语
与千万年长度的洪荒宇宙相比,人类三万多天的生命实属微微;与万千洪钟大吕的世事杂声相比,我们的一点分享实是微声。 感控人、内镜人的一点实用知识分享,共话内镜领域的消毒感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