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用水那些事儿,你都了解吗?

文摘   2025-01-19 21:01   山东  

水:实验室的隐形 “大功臣”


在实验室的微观世界里,水,这位看似平凡的 “常客”,实则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简单的仪器清洗,到复杂的化学反应,从精密的实验分析,到精准的结果呈现,水无处不在,却常常被忽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实验室用水的奇妙世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探实验室用水 “宝藏库”


(一)蒸馏水:老牌 “净化担当”


蒸馏水,可谓是实验室用水中的 “元老”。它的制备过程如同一场简单而又神奇的 “水的变身秀”。通过将普通水加热至沸腾,水迅速转化为水蒸气,然后水蒸气在冷却装置中遇冷,又重新凝结成清澈的液态水,这便是蒸馏水。在这个过程中,水中那些不挥发的杂质,如矿物质、重金属离子等,就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样,被留在了原容器中。

蒸馏水具有诸多优点。它的制备方法相对简单,所需设备也不算复杂,成本也较为亲民。而且,刚制得的蒸馏水相当纯净,无菌且无电解质,在一些对水质要求不是特别苛刻的实验中,它可是一把好手。比如,在普通的玻璃器皿清洗工作中,蒸馏水能够有效去除器皿表面的杂质,为后续实验提供干净的容器。再如,在一些定性分析实验里,蒸馏水不会引入额外的干扰离子,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然而,蒸馏水并非完美无缺。由于其制作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不仅能耗高,而且制水速度较慢,效率着实不高。同时,它对挥发性杂质的去除能力有限,像二氧化碳、氨等挥发性物质,常常会 “溜” 进蒸馏水中。此外,蒸馏水储存起来也需要格外小心,因为一旦储存不当,比如使用了非惰性的储存容器,细菌就容易在其中滋生繁殖,还可能发生二次污染,导致水质下降。

(二)去离子水:离子 “清除大师”


去离子水的制取原理,就像是一场精准的离子 “抓捕行动”。主要是运用离子交换树脂这一神奇工具,水中的阳离子与阳离子交换树脂上的氢离子进行交换,阴离子则与阴离子交换树脂上的氢氧根离子交换,通过这一系列的交换反应,水中的阴阳离子被成功去除,从而得到了去离子水。

在去除离子方面,去离子水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它能高效地去除水中几乎所有的离子杂质,使得水的纯度大幅提升。在电子工业领域,去离子水被广泛用于清洗和制造电子元器件,为电子产品的精密制造提供了可靠保障。在化学分析实验中,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能够减少离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但去离子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水中依然存在一些可溶性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可能会对离子交换柱发起 “攻击”,污染柱子,进而降低其交换离子的功效。而且,和蒸馏水一样,去离子水存放后也容易受到细菌的 “青睐”,细菌会在其中大量繁殖,所以最好现用现取,尽量减少储存时间。

(三)反渗透水:高效 “过滤先锋”


反渗透水的生成机制,犹如一场激烈的 “杂质拦截战”。利用只允许溶剂(水)透过,而不允许溶质(杂质)透过的半透膜,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水分子被迫穿过半透膜,成功进入另一侧,而水中的杂质,如溶解盐、胶体、细菌、病毒和大部分有机物等,则被无情地拦截在半透膜的另一侧,从而得到了纯净的反渗透水。

反渗透水之所以能在实验室中广泛应用,原因在于它拥有诸多突出的优势。其生产过程能耗低,产水速度快,就像一位高效的 “制水小能手”,能够快速满足实验室对大量纯水的需求。而且,整个过程是纯物理操作,不涉及任何化学反应,安全可靠。它对水中杂质的去除效果显著,能有效去除多种类型的污染物,大大提高了水的纯度。无论是一般的化学实验,还是对水质要求较高的生物实验,反渗透水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不过,不同厂家生产的反渗透膜质量参差不齐,这对反渗透水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反渗透水由于纯度较高,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二次污染,所以在储存时需要格外注意,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空气中暴露。

(四)超纯水:精密实验 “宠儿”


超纯水,无疑是实验室用水中的 “王者”,它的纯度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除了水分子,几乎不含任何其他杂质,电阻率高达 18.2MΩ・cm(25℃) ,堪称最接近理论上纯水(H₂O)的存在。

在高要求的实验中,超纯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生物制药领域,超纯水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生产过程,确保药物的纯度和安全性,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在芯片制造等高精度电子行业,超纯水更是必不可少,它被用于清洗芯片和制造过程中的各种环节,微小的杂质都可能导致芯片性能下降甚至报废,超纯水的高纯度保证了芯片的高质量生产。在一些前沿的科研实验,如痕量分析、同位素分析等,超纯水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背景干扰,为科学家们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助力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验室用水 “等级森严”


(一)一级水:“高精尖” 实验的专属


在实验室用水的 “金字塔” 体系中,一级水稳居塔尖,享受着 “王者待遇”。其纯度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电导率≤0.01mS/m ,几乎不含任何杂质,是最接近理论纯水的存在。它的制备过程极为复杂,需要对二级水进行深度处理,比如经过石英设备蒸馏,或是通过离子交换混合床处理后,再用 0.2 纳米微孔滤膜过滤,才能得到这珍贵的一级水。

由于其超高的纯度,一级水成为了 “高精尖” 实验的不二之选。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中,它能为分离和检测提供纯净的环境,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气相色谱(GC)实验里,一级水能够有效避免杂质对色谱柱的污染,延长色谱柱的使用寿命,同时保证检测数据的精准度。原子吸收光谱(AAS)分析对水质的要求也极高,一级水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背景干扰,使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地反映样品中元素的真实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 - MS)实验更是离不开一级水,它用于配制标准溶液和稀释样品,微小的杂质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一级水的高纯度为实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二级水:无机痕量分析的 “得力助手”


二级水的纯度虽然稍逊于一级水,但也是相当高的。其电导率≤0.10mS/m ,总有机碳(TOC)含量小于 50ppb ,细菌含量小于 1CFU/ml 。它的制取方法也有多种,可以通过多次蒸馏,或是利用离子交换、电渗析等技术来实现。

在无机痕量分析领域,二级水堪称 “得力助手”。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它用于配制样品溶液和标准曲线,能够有效减少水中杂质对分析结果的干扰,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分析中,二级水为实验提供了相对纯净的环境,确保仪器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样品中痕量元素的含量。在一些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化学分析实验中,如制备标准滴定溶液、进行精密的酸碱滴定等,二级水能够保证实验的精度和可靠性。此外,二级水还常用于制备微生物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其较低的杂质含量和微生物污染水平,能够有效避免对微生物生长的干扰。

(三)三级水:日常分析的 “实用派”


三级水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用水等级,它的电导率≤0.50mS/m ,在纯度上相对前两者较低,但胜在性价比高。它的制备方法较为简单,通过蒸馏或离子交换等常规手段即可获得。

在日常的分析实验中,三级水扮演着 “实用派” 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普通的化学分析实验中,如酸碱中和滴定、沉淀反应实验等,三级水用于配制一般的试剂溶液和稀释样品,能够满足实验的基本需求。在玻璃器皿的清洗工作中,三级水是主力军,它可以有效地去除器皿表面的灰尘、杂质和残留的化学物质,为后续实验提供干净的容器。在高压灭菌锅中,三级水作为水源,能够保证灭菌过程的顺利进行,其相对稳定的水质不会对灭菌设备造成损害。此外,在一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实验辅助环节,如实验室的水浴加热、恒温恒湿箱的用水等,三级水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如何 “炮制” 合适的实验室用水


(一)蒸馏法:传统且经典的手段


蒸馏法,作为一种古老而经典的制水方法,其操作过程蕴含着科学的智慧。首先,要精心搭建一套蒸馏装置,这其中包括蒸馏烧瓶、冷凝管、接收器等关键部件。在组装时,需遵循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确保各个接口紧密连接,防止漏气。为了防止蒸馏过程中液体暴沸,要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它们就像一群安静的 “小卫士”,能有效避免液体的剧烈翻滚。

接着,将需要蒸馏的水小心地倒入蒸馏烧瓶中,水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要超过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然后,缓慢通入冷凝水,让冷凝水从冷凝管的下口进入,上口流出,这样能形成良好的逆流冷却效果,使水蒸气能充分冷却凝结成液态水。准备工作就绪后,便可对蒸馏烧瓶进行加热。可以使用酒精灯、电炉等加热设备,但要注意控制加热速度,让温度均匀上升,避免加热过猛导致液体冲出。

在蒸馏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当水开始沸腾,温度计的示数会逐渐稳定,此时收集到的馏分就是蒸馏水。不同的实验对蒸馏水的纯度要求可能不同,有时需要进行多次蒸馏,以进一步提高水的纯度。例如,在一些对杂质含量要求极高的实验中,可能需要进行二次蒸馏甚至三次蒸馏。

(二)离子交换法:精准去除离子的秘诀


离子交换法的核心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来实现对水中离子的精准去除。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就像一个个微小的 “离子交换站”,上面带有可交换的离子基团。离子交换树脂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它们分别能与水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发生交换反应。

操作时,首先要将离子交换树脂填充到离子交换柱中,形成一个离子交换的 “工作区域”。然后,让需要处理的水缓慢地通过离子交换柱。当水流经阳离子交换树脂时,水中的阳离子(如钙、镁、钠等离子)会与树脂上的氢离子发生交换,阳离子被吸附在树脂上,而氢离子则被释放到水中;当水流经阴离子交换树脂时,水中的阴离子(如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等)会与树脂上的氢氧根离子发生交换,阴离子被吸附在树脂上,氢氧根离子进入水中。这样,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双重作用,水中的大部分离子都被去除,从而得到了去离子水。

随着交换过程的进行,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可交换离子会逐渐被消耗,当树脂达到饱和状态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再生处理。再生的方法是用酸或碱溶液通过离子交换柱,使树脂上吸附的离子被置换下来,从而恢复树脂的交换能力。例如,对于阳离子交换树脂,通常使用盐酸或硫酸溶液进行再生;对于阴离子交换树脂,则使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再生。

(三)反渗透法:高效净化的新宠


反渗透法的工作原理基于半透膜的神奇特性。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对其他溶质(如离子、有机物、细菌等)具有阻隔作用的特殊薄膜。在反渗透系统中,首先要对原水进行预处理,通过过滤、活性炭吸附等方式去除水中的大颗粒杂质、悬浮物、有机物等,以保护后续的反渗透膜。

预处理后的水在高压泵的作用下,被施加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压力,使其通过反渗透膜。在压力的驱动下,水分子能够顺利穿过半透膜,进入另一侧,成为纯净的反渗透水;而水中的各种杂质,如溶解盐、胶体、细菌、病毒和大部分有机物等,则被截留在半透膜的原水一侧,随着浓水一起排出。

反渗透法具有诸多显著的优势。它的净化效率高,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各种污染物,使水的纯度大幅提高。而且,该方法能耗低,运行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大规模的纯水制备。此外,反渗透设备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不过,反渗透膜需要定期进行清洗和维护,以保证其性能的稳定和使用寿命的延长。同时,不同质量的反渗透膜对净化效果有较大影响,因此在选择反渗透膜时,要选择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产品。

妥善 “呵护” 实验室用水


(一)容器选择有讲究


不同级别的实验室用水,对储存容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一级水由于其极高的纯度,性质非常活泼,极易受到外界污染,因此必须使用密闭的、专用聚乙烯容器来储存。这种容器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能够有效防止水中的离子与容器发生反应,从而保证一级水的纯度不受影响。而对于二级水和三级水,除了可以使用密闭的专用聚乙烯容器外,还可以选择密闭的专用玻璃容器。玻璃容器具有较好的透明性,方便观察水的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玻璃中可能含有少量可溶物质,长时间储存可能会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使用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清洗和处理 。

(二)储存条件需牢记


各级实验室用水对储存环境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要将水放置在阴凉遮光处,坚决避免阳光直射。因为阳光照射会使水温升高,而水温升高则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温床,从而导致水质恶化。同时,为了防止空气污染,纯水储存的环境最好安装空气过滤设备。对于超纯水来说,由于其极易被空气二次污染,所以在取水时,必须先排出初始水,以去除可能存在的杂质和污染物,并且要让取出的超纯水沿容器侧壁缓慢流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产生气泡,减少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降低污染的风险。

另外,一级水由于其纯度极高,稳定性较差,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水质下降,因此不建议储存,最好是临使用前再进行制备。二级水和三级水虽然可以适量制备并储存,但也要分别存放在预先经同级水清洗过的相应容器中,以确保储存容器的洁净,避免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 。

(三)定期检测保质量


定期对实验室用水进行检测,是确保水质符合实验要求的关键环节。水质会随着时间、储存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即便初始时符合标准,若长时间不检测,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水质已无法满足实验需求,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常用的检测方法丰富多样。电导率的检测可借助电导率仪来实现,通过测量水的导电能力,能快速了解水中离子的含量情况,电导率越低,表明水的纯度越高。而 pH 值的检测则需使用 pH 计,它能精准测定水的酸碱度,一般实验室用水的 pH 值通常在 5.0 - 7.5 之间。微生物含量的检测则相对复杂一些,需要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将水样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情况,以此来确定水中微生物的数量 。例如,对于超纯水,其微生物含量应极低,几乎检测不到。另外,还可以通过检测水中的总有机碳(TOC)含量,来评估水中有机物的污染程度,这对于一些对有机物敏感的实验至关重要。

实验室用水安全 “警戒线”


(一)防止微生物滋生


微生物在实验室用水中滋生,犹如一颗 “定时炸弹”,会给实验带来诸多严重危害。它们会改变水的化学性质,使水中的酸碱度、溶解氧等指标发生变化,从而干扰实验的正常进行。在生物实验中,若使用了被微生物污染的水来培养细胞,微生物可能会与细胞争夺营养物质,分泌毒素,导致细胞生长缓慢、形态异常甚至死亡,使得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无法真实反映实验的本来情况。

为有效预防微生物滋生,可采取多种措施。首先,要定期对储存水的容器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可以使用高温高压灭菌的方法,将容器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在 121℃ 左右的高温下持续 15 - 20 分钟,这样能有效杀灭容器表面的微生物。也可以使用化学消毒剂,如 75% 的酒精溶液对容器进行擦拭消毒,但要注意使用后需用大量的纯水冲洗干净,避免消毒剂残留对水质产生影响。

其次,尽量缩短水的储存时间。水储存的时间越长,微生物滋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一些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实验,最好现用现制水,减少储存环节带来的污染风险。此外,还可以在水中添加适量的抑菌剂,但要确保抑菌剂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例如,在某些细胞培养实验中,可以添加适量的青霉素 - 链霉素双抗溶液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

(二)警惕化学物质残留


化学物质残留就像隐藏在实验室用水中的 “隐形杀手”,会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残留会带来不同的危害。重金属离子如铅、汞、镉等,若存在于实验用水中,在进行痕量分析实验时,它们会干扰分析结果,导致检测到的元素含量出现偏差,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而一些有机污染物,如苯、甲苯等,可能会与实验中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改变反应的进程和产物,影响实验的重现性。

为了避免化学物质残留,在选择实验用水时,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纯度的水。对于对化学物质残留要求极高的实验,如超微量分析实验,应优先选择超纯水。同时,要对实验用水进行定期检测,可采用原子吸收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先进的分析技术,对水中的化学物质残留进行定量分析,一旦发现超标,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在用水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交叉污染。例如,使用不同用途的容器来盛装不同类型的水,避免将盛装过含有化学物质溶液的容器未经彻底清洗就用于盛装实验用水。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也要确保实验环境的清洁,避免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进入实验用水中。

总结


实验室用水,绝非平凡之水,它在实验的各个环节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从水的种类、等级划分,到制备方法、储存要点,再到安全注意事项,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希望大家能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用水的重要性,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用水操作,让这看似普通的水,在实验室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


微生微语
与千万年长度的洪荒宇宙相比,人类三万多天的生命实属微微;与万千洪钟大吕的世事杂声相比,我们的一点分享实是微声。 感控人、内镜人的一点实用知识分享,共话内镜领域的消毒感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