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酶液配比全攻略,必看!

文摘   2025-01-07 22:41   山东  

内镜清洗,酶液至关重要

内镜,作为现代医疗检测的得力助手,早已广泛应用于肠胃、呼吸道、耳鼻喉等多个领域。它就像医生的 “火眼金睛”,能够深入人体内部,精准捕捉器官的细微变化,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关键依据。以消化内镜为例,它能让医生直接观察到食管、胃、肠道的黏膜状况,及时发现息肉、溃疡、肿瘤等病变,大大提高了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在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中,支气管镜则可以深入气道,帮助医生查看是否存在炎症、异物或肿瘤等问题,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指明方向。

然而,你可曾想过,这频繁进出人体的内镜,如果清洗不到位,会带来怎样的隐患?美国的一项研究抽查了顶尖大医院,发现超 7 成的内镜根本没洗干净,而由此引发的感染风险比预计高 100 倍!在中国,内镜清洗不达标的情况同样不容忽视,一旦交叉感染,乙肝、丙肝、幽门螺杆菌甚至艾滋等疾病都可能乘虚而入。这不仅会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医疗纠纷,给医院和医护人员带来巨大的压力。

为了确保内镜的清洁与安全,酶液清洗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酶液,堪称内镜清洗的 “秘密武器”,它能够有效分解内镜表面和管腔内的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多糖等,将顽固的污垢 “一网打尽”,为后续的消毒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可以说,酶液配比是否精准,直接关系到内镜清洗的质量,进而影响着整个医疗检测的安全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内镜清洗酶液配比的奥秘。

一、内镜清洗酶液的 “神奇” 功效

(一)污渍 “克星”

内镜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沾染各种污渍,如血渍、黏液、食物残渣等,而酶液中的多种酶类成分,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 “清洁小分队”,能够精准出击,将这些顽固污渍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使其易于被清洗掉。蛋白酶可以迅速分解血渍中的蛋白质成分,淀粉酶能够有效处理食物残渣中的淀粉类物质,脂肪酶则专注于攻克脂肪污渍,三者协同作战,让内镜表面和管腔恢复洁净,为后续的消毒工作扫清障碍,大大提升了内镜检测的准确性。

(二)杀菌 “卫士”

除了清洁污渍,酶液还肩负着杀菌的重任。它能够破坏细菌、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使其失去活性,从而有效杀灭这些微生物。一些酶液还具有去除生物膜的功能,生物膜是细菌等微生物附着在内镜表面形成的一种黏性物质,它就像一层 “保护伞”,使得微生物更难被清除,而酶液能够穿透生物膜,将隐藏其中的细菌连根拔起,大大降低了患者因内镜检查而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为医疗安全保驾护航。

(三)寿命 “延长剂”

正确使用酶液清洗内镜,还能起到延长内镜使用寿命的作用。内镜的材质通常较为精密,若清洗不当,如使用腐蚀性强的清洁剂或粗暴的清洗方式,很容易造成内镜表面的划伤、腐蚀,影响其性能和寿命。而酶液一般呈中性或接近中性,温和无刺激,在有效清洁的同时,不会对内镜造成损伤,确保内镜能够长期稳定地为医疗服务,从长远来看,也节省了医疗成本。

二、内镜清洗酶液的种类

(一)酸性多酶清洗液

酸性多酶清洗液通常含有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多种酶类。其中,酸性蛋白酶在酸性环境下具有较强的活性,能够迅速分解蛋白质污垢,如血渍、组织碎片等;淀粉酶则可有效分解淀粉类污渍,对于内镜在检查过程中沾染的食物残渣等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纤维素酶能够降解纤维素,使内镜表面附着的黏液等物质得以去除。

这种酸性多酶清洗液适用于多种内镜的清洗,尤其是那些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沾染蛋白质、淀粉和脂肪混合污垢的内镜,如胃肠镜等。在使用酸性多酶清洗液时,需要注意其腐蚀性,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若不慎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二)碱性多酶清洗液

碱性多酶清洗液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碱性蛋白酶对蛋白质类污垢的分解能力尤为突出,能够快速将血渍、分泌物等蛋白质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使其易于清洗;脂肪酶则专注于分解脂肪污渍,像内镜上沾染的油脂类物质,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能够被迅速乳化、分解。

由于其出色的去污能力,碱性多酶清洗液广泛应用于各种精密医疗器械的清洗,包括内镜及其附件。不过,碱性多酶清洗液同样需要谨慎使用,操作人员应佩戴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防止溶液溅入眼中或接触皮肤,引发不适。

三、关键环节:内镜清洗酶液的配比方法

(一)手洗配比

当采用手工清洗内镜时,酶液的配比需根据器械的污染程度灵活调整。一般而言,对于重度污染的内镜,如进行过复杂手术或活检操作,有大量血渍、组织残留的,建议酶液与水按照 1:100 的比例稀释。这意味着每 100 毫升水中需加入 1 毫升酶液,浸泡时间不少于 10 分钟,以确保酶液充分发挥分解作用,将顽固污渍彻底清除。中度污染的内镜,像普通检查后沾染少量黏液、食物残渣的,可按 1:150 的比例稀释酶液,浸泡 5-8分钟即可。若是轻度污染,仅表面有少许灰尘、分泌物的内镜,酶液稀释比例为 1:200,浸泡3-5分钟,既能达到清洁效果,又能节省酶液用量。在实际操作中,操作人员需先将内镜放入流动水下冲洗,去除表面可见污物,再放入配置好的酶液中浸泡,同时要注意用注射器抽取酶液冲洗内镜管腔,使管腔内也能充分接触酶液,确保全方位清洁。

(二)机洗配比

使用内镜清洗机进行清洗时,酶液稀释比例通常在 1:200 - 1:400 之间。大多数常见的内镜清洗机,标准配比为 1:300 左右。不过,这并非固定不变,不同品牌、型号的清洗机,其最佳酶液稀释比例可能有所差异。部分先进的清洗机,因其具备高效的喷淋、超声等复合清洗功能,酶液稀释至 1:400 仍能保证清洗质量;而一些功能相对简单的清洗机,可能需要适当提高酶液浓度至 1:200。在机洗过程中,还需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的要求,设置好清洗时间、温度、水流速度等参数,确保酶液在适宜的条件下发挥最大功效。同时,要定期对清洗机进行维护保养,检查喷头是否堵塞、管道是否漏水等,以免影响酶液的喷洒和循环,进而影响清洗效果。

(三)水温、水质要求

水温是影响酶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适宜的水温能让酶液 “活力满满”,发挥最佳清洁效果。一般来说,内镜清洗酶液的适宜水温在 30℃ - 50℃之间。水温过低,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分解污渍的速度变慢,导致清洗不彻底;水温过高,则可能使酶蛋白变性失活,同样无法有效发挥清洁作用,甚至会损坏内镜材质。在冬季气温较低时,可使用恒温水箱或加热装置将水预热至合适温度后再配制酶液;夏季高温时,要避免阳光直射酶液容器,防止水温过高。

水质的优劣也不容忽视,纯净的水是酶液发挥作用的 “最佳拍档”。水中的杂质,如钙、镁等离子(即水的硬度成分)、微生物、有机物等,可能与酶液发生反应,影响酶的活性,或者在内镜表面形成水垢、残留微生物等,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建议使用纯化水或无菌水来配制酶液。若使用自来水,需提前经过软化、过滤等处理,确保水质符合要求。在一些水质较差的地区,医院通常会配备专门的水处理设备,为内镜清洗提供优质水源,从源头上保障清洗质量。

四、内镜清洗酶液使用的注意事项

(一)操作规范

在使用酶液清洗内镜时,务必遵循 “轻拿轻放” 的原则,就像呵护珍贵的文物一般,小心翼翼地对待内镜,避免其与其他器械发生碰撞或掉落,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坏。操作过程中,水流的控制也至关重要,要保持水流适中,既不能过弱导致清洗不彻底,也不能过强,以免对内镜造成冲击,损坏其精密的结构。同时,严禁使用含有刺激性化学物质的洗涤剂,这类洗涤剂就如同 “隐形杀手”,可能会腐蚀内镜表面,降低其使用寿命。一定要严格按照酶液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误,让酶液充分发挥其清洁效能。

(二)防护措施

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绝不能忽视。在接触酶液时,必须佩戴手套、眼罩等防护用品,这些防护装备就像是给操作人员穿上了一层 “铠甲”,能够有效防止酶液不慎接触皮肤、黏膜。一旦酶液不慎溅入眼睛或接触到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时间不少于 15 分钟,并及时就医,切不可掉以轻心,以免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三)及时清洗与更换

清洗完毕后,要及时将酶液排出,并用清水彻底冲洗内镜及其附件,确保没有酶液残留。残留的酶液就像一颗 “定时炸弹”,可能会腐蚀内镜,影响其性能。而且,酶液具有时效性,现用现配是基本原则,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酶活性降低,影响清洗效果。一般情况下,每清洗 1 条内镜,就应更换一次酶液,以保证每次清洗都能达到最佳效果,为内镜的安全使用保驾护航。

五、总结

内镜清洗酶液的配比与使用,绝非小事,而是关乎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入了解酶液的神奇功效、种类、精确的配比方法以及严格的注意事项,我们能够为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提供坚实保障,有效预防交叉感染,延长内镜使用寿命,确保每一次内镜检查都精准可靠。

希望每一位医疗工作者都能将这些知识牢记于心,在实际操作中严格规范,严谨对待。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守护医疗安全,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推动医疗事业向着更高质量、更安全的方向蓬勃发展。

微生微语
与千万年长度的洪荒宇宙相比,人类三万多天的生命实属微微;与万千洪钟大吕的世事杂声相比,我们的一点分享实是微声。 感控人、内镜人的一点实用知识分享,共话内镜领域的消毒感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