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镜检查 “幕后英雄”—— 管腔干燥
在现代医疗领域,软式内镜可是医生们的得力助手,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呼吸道等诸多部位的检查与治疗。它就像一台精密的 “人体摄像机”,能够深入人体内部,帮助医生直观地观察病灶,为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立下汗马功劳。像常见的胃镜、肠镜,让肠胃疾病无处遁形;支气管镜则为呼吸道疾病的诊治打开了 “绿色通道”。
然而,你知道吗?在软式内镜发挥神奇功效的背后,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却常常被忽视,那就是管腔干燥。软式内镜构造精细复杂,内部有着细长的管腔,这些管腔在检查过程中会接触到人体的各种体液、分泌物等。倘若清洗消毒后管腔干燥不彻底,残留的水分就会成为细菌滋生的 “温床”,进而形成生物膜。这不仅会导致内镜再次污染,引发交叉感染,还可能使之前的清洗消毒工作前功尽弃,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安全。据相关报道,国外曾有多起因内镜管腔干燥不当引发的感染事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为医疗机构敲响了警钟。
二、干燥为何如此重要?
软式内镜作为一种侵入人体的诊疗工具,每一次使用都面临着交叉感染的风险。消毒供应中心肩负着保障内镜再处理质量、防控医院感染的重任,而管腔干燥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与清洗、消毒并驾齐驱。
当内镜管腔干燥不充分时,残留的水分中富含蛋白质、糖类等营养物质,这简直就是为细菌 “开小灶”,细菌们会在这 “温柔乡” 里迅速繁殖。更为棘手的是,细菌们还会抱团,分泌黏性物质,逐渐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 “堡垒”,一方面它能牢牢附着在内镜管腔表面,常规的清洗消毒手段很难将其彻底清除;另一方面,生物膜里的细菌处于一种相对 “安逸” 的状态,对抗生素和消毒剂的耐受性大幅增强。如此一来,即便内镜经历了看似完备的消毒灭菌流程,只要生物膜存在,就随时可能 “破膜而出”,引发感染,让之前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在医院感染防控的严密体系中,任何一个小疏忽都可能引发 “蝴蝶效应”,管腔干燥这一环节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患者面临感染的阴霾,所以必须给予十二分的重视。
三、规范指引:干燥的标准操作
在软式内镜的再处理过程中,干燥环节必须严格遵循规范,才能有效防控风险。依据 《WS 507 - 2016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每一个步骤都有着明确的要求。
6.2.7 干燥流程如下:
a)将内镜、按钮和阀门置于铺设无菌巾的专用干燥台。无菌巾应每4h更换1次。
b)用75%-95%乙醇或异丙醇灌注所有管道。
c)使用压力气枪,用洁净压缩空气向所有管道充气至少30s,至其完全干燥。
d)用无菌擦拭布、压力气枪干燥内镜外表面、按钮和阀门。
e)安装按钮和阀门。
内镜在漂洗后,应使用专用的擦拭布及时擦干外表面,而且擦拭布必须做到 “一用一换”,防止交叉污染。对于操作部、插入部这些关键部位,要格外仔细,确保没有水渍残留。
消毒后的内镜,干燥的重点在于彻底去除残留的消毒剂。因为残留的消毒剂不仅可能影响内镜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刺激人体组织,引发不良反应。可以采用纯化水冲洗的方式,配合气枪吹干,将管腔内的消毒剂残留清除干净。
而终末漂洗后的干燥更为关键,要用 75% 乙醇或异丙醇对管道进行灌注,确保管腔内壁都能充分接触到乙醇,然后使用压力气枪向各管道充气,将管腔内的液体吹干。在充气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压力,避免对内镜造成损伤。各个按钮、阀门也要拆卸下来单独干燥,确保无水分残留。整个干燥过程就像是一场精细的 “手术”,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成败,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才能为软式内镜的下一次 “出征” 保驾护航。
四、方法探究:如何做到有效干燥?
(一)乙醇冲洗法
乙醇,作为一种常见且高效的干燥剂,在软式内镜管腔干燥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原理在于乙醇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能够迅速与管腔残留的水分结合,形成共沸物,加速水分的蒸发。当用 75% 乙醇对内镜管腔进行灌注时,乙醇分子会像一个个 “吸水小精灵”,穿梭于水分子之间,将它们裹挟而出。而且,乙醇还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特性,它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改变细菌内部的渗透压,使细菌因脱水而死亡。对于那些容易在潮湿环境下滋生的亲水性细菌,乙醇更是一道 “坚固防线”,能有效阻碍它们在内镜管腔定植。
在实际操作中,当内镜完成清洗漂洗步骤后,若发现管腔仍有少量水分残留,即可使用适量的 75% 乙醇进行灌注冲洗。但要注意,如果内镜已经通过其他方式完全干燥,就无需再使用乙醇,以免乙醇残留对内镜造成潜在损害,同时也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压力气枪充气法
压力气枪,是软式内镜管腔干燥的又一 “利器”。它通过连接洁净的压缩空气源,将空气以一定的压力注入内镜管腔,使残留的液体在气流的冲击下快速排出,实现干燥的目的。在操作时,气枪的喷头要紧密贴合内镜管腔的开口,确保气流能够顺畅地进入管腔各个角落。
不同类型的软式内镜,由于管腔长度、直径、结构复杂程度不同,所需的充气时间也有所差异。有实验数据表明,对于普通胃镜的活检管腔,吹气时间约 60s 能够达到较好的干燥效果;而肠镜的活检管腔相对更长、更曲折,吹气时间则需延长至 70s 左右;支气管镜因其精细的构造,特别是其吸引管腔,吹气时间应控制在 40-50s,既能保证干燥,又可避免过度压力对管腔造成损伤。使用压力气枪时,务必确保压缩空气的洁净度,要经过严格的过滤,去除其中的杂质、水分和微生物,同时,压力也要调节在合适的范围,一般控制在 0.2-0.3MPa,防止过高压力撑破管腔或损坏内镜内部精密部件。
(三)内镜干燥机辅助
内镜干燥机,就像是为内镜量身定制的 “干燥舱”。它利用恒温热空气循环技术,为内镜提供一个稳定、适宜的干燥环境。通常情况下,将清洗消毒后的内镜放入干燥机中,运行 5min 左右,就能基本去除外表面和大部分管腔的水分。
一些高端的内镜干燥机还配备了智能感应装置,能够实时监测内镜的干燥程度,当检测到水分含量达到标准以下时,自动停止运行,既节能又高效。不过,单纯依靠干燥机有时难以完全清除一些管腔深部或结构复杂部位的残留水分,这时可以结合压力气枪吹气,对重点部位进行针对性干燥,双管齐下,让干燥效果更上一层楼。内镜干燥机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软式内镜,如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等,但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定期对干燥机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性能稳定可靠。
五、实践难点与应对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软式内镜管腔干燥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内镜检查数量多、周转快,工作人员常常为了赶时间而缩短干燥时间,难以保证每个管腔都得到充分干燥。另一方面,干燥效果的监测缺乏客观、便捷的指标,很难直观判断管腔内部是否还有残留水分。
某三甲医院曾遇到这样的问题:消毒供应中心每日要处理大量的内镜,工作人员忙碌时会不自觉地减少压力气枪的充气时间,导致部分内镜管腔干燥不彻底。医院发现这一情况后,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首先,合理安排工作流程,根据内镜检查预约量,提前调配人员,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其次,引入了湿度检测纸,在充气结束后,将检测纸插入管腔深处,若检测纸变色,则说明管腔还有水分残留,需进一步干燥。通过这些措施,医院有效提高了内镜管腔干燥的合格率,降低了医院感染风险。
对于时间紧张的问题,还可以采用分区管理的方式,将内镜按照紧急程度分类,优先处理急需使用的内镜,同时保证非紧急内镜有足够的干燥时间。而对于干燥效果监测,除了湿度检测纸,也可以定期抽取部分内镜,采用专业的水分检测仪进行抽检,建立干燥效果监测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只有不断地优化流程、创新方法,才能攻克实践中的难题,保障软式内镜的干燥质量。
六、总结
软式内镜管腔干燥绝非小事,它直接关系到内镜的再处理质量,与医院感染防控紧密相连,关乎每一位患者的健康安危。从乙醇冲洗法的巧妙吸水抑菌,到压力气枪充气法的强力驱水,再到内镜干燥机的全方位保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适用场景,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在实际操作中,尽管面临时间紧张、监测困难等诸多难题,但只要我们严格遵循规范,积极探索创新,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如优化流程、巧用检测工具等,就能攻克难关,确保管腔干燥到位。希望广大医疗同仁们都能重视起软式内镜管腔干燥这一关键环节,在日常工作中一丝不苟地执行操作规范,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与心得,共同交流探讨,让我们携手为提升内镜洗消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而努力,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