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毒感染的内镜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其消毒灭菌处理的规范主要来源于以下标准和指南:
1. 《WS 507—2016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该规范规范,明确指出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软式内镜应进行灭菌。具体要求如下:
• 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的内镜:必须进行灭菌处理。
•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的内镜:进行高水平消毒即可。
2. 《内镜灭菌效果评价方法 WS/T 10015—2024》:
该标准规定了内镜灭菌剂和/或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灭菌效果的评价内容和试验方法,适用于软式内镜的灭菌效果评价。具体要求如下:
• 灭菌剂和/或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确保灭菌效果。
3.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指南
WGO指南提供了内镜消毒的详细步骤和方法,包括手工消毒和自动消毒机的使用。具体要求如下:
• 手工消毒:内镜应浸泡在消毒剂中,所有钳道均充满消毒溶液,按消毒剂厂家规定的时间、温度和浓度浸泡。
• 自动消毒机: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确保消毒效果。
4. 其他相关指南
• 艾滋病、梅毒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根据《WS 507-2016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艾滋病、梅毒患者使用后的内镜应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进行处理,通常需要更长时间的消毒和灭菌处理。
总结
艾滋病病毒(HIV)在外界环境中生命力弱,对理化因子的耐受力不及乙型肝炎病毒。因此,凡是用于灭活乙型肝炎病毒的方法都可将HIV灭活。HIV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但不能完全灭活血清中的HIV;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能被0.2%的漂白粉溶液、0.2%的次氯酸钠、0.3%的双氧水、75%的乙醇灭活;在pH小于6或大于10的溶液中10分钟可灭活。对紫外线、γ射线不敏感。
艾滋病毒感染的内镜必须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具体操作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 507—2016》和《内镜灭菌效果评价方法 WS/T 10015—2024》等标准和指南,确保内镜在使用前达到无菌状态,防止交叉感染。
提醒:接触HIV患者,医务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具体做法:
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同时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以下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戴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护目镜、穿隔离衣。
3.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护目镜、穿隔离衣。
4.为患者换药或拆线等操作时,戴帽子、医用外科口罩及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5.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6.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立即洗手或手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