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能用湿巾消毒吗?

文摘   2025-01-26 07:27   山东  

内镜不能仅用湿巾进行消毒。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在医疗领域,内镜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科室。其消毒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安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交叉感染,带来严重后果。而在众多消毒方式和产品中,湿巾以其便捷性受到关注,于是“内镜能用湿巾消毒吗”这一问题也引发了广泛探讨。

从内镜的结构与材质特性来看,内镜是一种复杂且精密的医疗器械,通常由细长的插入管、操作部、导光连接部等部分组成,内部包含了光学成像系统、导光纤维、活检通道等精细结构。其材质多为医用级塑料、金属以及特殊的光学玻璃等。这些材质需要在消毒过程中得到妥善保护,避免因消毒方式不当而造成损坏。例如,一些金属部件可能会在强腐蚀性消毒剂的作用下发生锈蚀,影响内镜的机械性能;而光学部件则可能因接触不适当的化学物质而导致成像质量下降。

湿巾作为一种常见的清洁消毒产品,其类型多样,常见的有普通清洁湿巾、含酒精消毒湿巾、含季铵盐类消毒湿巾等。不同类型的湿巾其消毒原理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普通清洁湿巾主要用于去除物体表面的污垢,不具备消毒功能;含酒精消毒湿巾通过酒精的渗透作用使细菌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消毒目的,对常见的细菌、部分病毒有一定杀灭效果;含季铵盐类消毒湿巾则是通过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来实现消毒,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类型的湿巾都适合用于内镜消毒。

在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中,对于内镜消毒有着严格且明确的要求。以我国为例,《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内镜在使用后必须先进行彻底清洗,去除表面的黏液、血液、组织碎屑等污染物,然后进行高水平消毒或灭菌处理。高水平消毒要求能够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一般来说,常用的内镜高水平消毒方法包括戊二醛浸泡消毒、邻苯二甲醛浸泡消毒、过氧乙酸浸泡消毒等,这些方法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验证和科学研究,能够确保消毒效果,满足临床使用的安全要求。而目前并没有任何权威规范或标准认可湿巾可以作为内镜的常规消毒方式。

从实际消毒效果验证的角度来看,研究表明,湿巾在消毒过程中存在诸多局限性。首先,湿巾的擦拭面积和压力难以保证均匀一致,容易导致消毒不彻底,尤其是在内镜的复杂结构和狭窄通道处,很难通过擦拭的方式实现全面覆盖和有效消毒。其次,湿巾中消毒剂的含量和作用时间难以精确控制。内镜消毒需要特定浓度的消毒剂在规定时间内与内镜表面充分接触,才能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而湿巾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的结构和使用方式,很难确保消毒剂的持续有效浓度和足够的作用时间。例如,含酒精消毒湿巾在擦拭过程中,酒精容易挥发,导致有效浓度迅速下降,无法满足内镜消毒所需的消毒强度和时间要求。


尽管湿巾在日常生活和一些简单环境的清洁消毒中具有便捷、快速的优势,但在内镜消毒这一关乎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目前并不适合使用湿巾进行消毒。为了确保内镜消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采用经过验证的、可靠的消毒方法和设备,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维护医疗质量。


正确的内镜消毒方法
•  预清洁:使用后应立即进行预清洁,用无绒一次性布擦拭插入管,并将末端置于低泡医用级清洁剂溶液中,将清洁剂吸入所有通道。
•  手工刷洗:由熟悉内镜结构并接受过清洁技术培训的人员进行手工刷洗,使用适当直径的刷子刷洗每个通道,直到清除所有碎屑。
•  高水平消毒:可采用自动柔性内窥镜清洗机(AFER)进行高水平消毒,或由训练有素的人员进行手动高水平消毒,将内镜浸入消毒液中,所有通道注满消毒液,并按照消毒剂制造商规定的温度、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
•  冲洗与烘干: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内镜内外表面,用空气吹扫通道以去除残留的消毒剂和水分。

微生微语
与千万年长度的洪荒宇宙相比,人类三万多天的生命实属微微;与万千洪钟大吕的世事杂声相比,我们的一点分享实是微声。 感控人、内镜人的一点实用知识分享,共话内镜领域的消毒感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