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内镜消毒灭菌处理

文摘   2025-01-14 07:31   山东  


引言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胃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是胃癌。在内镜检查成为胃部疾病重要诊断手段的今天,由于内镜在使用过程中会直接接触患者的上消化道黏膜,若消毒灭菌不彻底,极有可能造成幽门螺杆菌在患者之间的交叉传播。因此,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内镜进行科学、规范的消毒灭菌处理,对于保障医疗安全、防止医源性感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幽门螺杆菌的特性及危害

幽门螺杆菌呈螺旋状或S形、弧形,具鞭毛,微需氧,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空气中仅能存活数小时,在胃中却能借助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全球约半数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我国感染率约在50%-60% 。大部分感染者无症状,但部分会发展成严重疾病。幽门螺杆菌凭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氨,中和胃酸以利自身生存,其产生的毒素和炎症介质破坏胃及小肠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和溃疡。长期感染还会促进胃部上皮干细胞增殖,增加胃癌发病风险。

二、内镜消毒灭菌的重要性

内镜结构复杂、材质特殊,有许多狭窄的管道和腔隙,在检查过程中,血液、黏液、组织碎屑等会残留在上面,为幽门螺杆菌及其他病原体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若内镜消毒灭菌不达标,后续使用时,这些病原体就会随之进入新的患者体内,引发感染。尤其是对于免疫力低下、年老体弱或本身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风险更高,且感染后的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医院感染的防控是医疗质量保障的关键环节,做好内镜的消毒灭菌工作,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

三、内镜消毒灭菌前的预处理

1. 床旁预处理:内镜检查结束后,应立即在床旁进行初步处理。操作人员需戴手套,用含有酶的湿巾或纱布擦拭内镜表面的黏液和血迹,特别是插入部、活检钳口等部位。擦拭后,将内镜的先端放入装有适量多酶洗液的容器中,启动吸引按钮,使多酶洗液吸入活检管道,浸泡数分钟,以初步分解和去除管道内的有机物。这一步骤能有效减少后续清洗的难度,防止污染物干涸后附着在器械表面及管道内。

2. 送洗前准备:将初步处理后的内镜送至消毒供应中心或内镜清洗消毒室。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内镜,避免碰撞和损坏。同时,应将内镜与相关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等)分开运送,防止交叉污染。到达清洗消毒室后,工作人员需对内镜的外观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损坏、漏水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四、内镜的清洗流程

1. 手工清洗:

• 水洗:将内镜置于清洗槽内,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内镜的表面和管道,使用高压水枪冲洗活检管道、送气送水管道等,确保管道内无残留的污染物。冲洗过程中,要注意更换不同角度,保证各个部位都能得到充分清洗。

• 酶洗:将内镜浸泡在含有合适浓度多酶洗液的浸泡槽中,浸泡时间根据多酶洗液的说明书而定,一般为5-10分钟。同时,使用专用的刷子刷洗活检管道、器械通道等,确保管道内壁的污染物被彻底清除。刷子应从管道的一端刷至另一端,且每刷洗一次后,需在清水中冲洗干净,避免交叉污染。

• 漂洗:酶洗后,将内镜用流动水再次冲洗,去除内镜表面和管道内残留的多酶洗液。冲洗时同样要注意各个部位的彻底冲洗,尤其是活检孔、送气送水孔等容易残留洗液的部位。

2. 机械清洗: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进行机械清洗。将手工清洗后的内镜按照设备要求安装好,放入清洗消毒机内。清洗消毒机通过自动化程序,能够对内镜进行全方位的冲洗、浸泡和刷洗,确保清洗效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使用清洗消毒机时,需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

五、消毒灭菌方法

1. 高水平消毒法:

• 戊二醛浸泡消毒:戊二醛是一种常用的高效消毒剂,对幽门螺杆菌等多种病原体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将清洗后的内镜完全浸泡在2%戊二醛溶液中,浸泡时间不少于10分钟。浸泡过程中,要确保内镜的所有管道和腔隙都充满消毒液。消毒后,使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内镜,去除残留的戊二醛。戊二醛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毒性,使用过程中需注意防护,确保通风良好。

• 邻苯二甲醛消毒:邻苯二甲醛作为戊二醛的替代消毒剂,具有杀菌速度快、刺激性小等优点。使用浓度为0.55%的邻苯二甲醛溶液,将内镜浸泡5-10分钟即可达到高水平消毒效果。消毒后同样需用无菌水冲洗干净。邻苯二甲醛价格相对较高,但在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过氧乙酸浸泡消毒:过氧乙酸是一种强氧化剂,杀菌谱广、杀菌作用强。使用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内镜,作用时间为10-30分钟。过氧乙酸稳定性较差,需现用现配,且对金属器械有一定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防护和器械的选择。

2. 灭菌方法:

• 环氧乙烷灭菌:环氧乙烷是一种广谱灭菌剂,能够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将内镜放入环氧乙烷灭菌器内,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环氧乙烷浓度条件下,作用一定时间(通常为2-6小时),可达到灭菌效果。环氧乙烷灭菌后,需经过解析过程,去除残留的环氧乙烷气体。该方法适用于不耐高温、湿热的内镜及其附件,但设备昂贵,灭菌周期较长,且环氧乙烷易燃易爆,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利用过氧化氢在低温下形成的等离子体进行灭菌。将内镜放入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内,通过特定的程序,使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等离子体,破坏微生物的核酸和蛋白质结构,达到灭菌目的。该方法具有灭菌速度快、对器械损伤小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内镜及其附件,但对内镜的干燥程度和包装材料有一定要求。

六、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 化学监测:在消毒灭菌过程中,使用化学指示物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如在戊二醛消毒时,使用戊二醛浓度测试卡监测戊二醛的浓度,确保其在有效范围内。对于环氧乙烷灭菌,使用环氧乙烷化学指示卡,通过观察指示卡颜色的变化判断灭菌过程是否合格。化学指示物应放置在消毒灭菌物品的代表性位置,每批次消毒灭菌都需进行监测。

2. 生物监测:定期进行生物监测,以确保消毒灭菌的实际效果。采用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作为生物指示剂,将其放置在内镜的管道内或其他难以消毒的部位,然后进行消毒灭菌处理。消毒灭菌后,将生物指示剂进行培养,观察芽孢是否被完全杀灭。生物监测一般每周进行一次,若出现阳性结果,需立即查找原因,对相关设备和操作流程进行整改,并对该批次消毒灭菌的内镜进行重新处理和监测。

3. 内镜表面微生物学监测:定期对消毒灭菌后的内镜进行表面微生物学采样检测。使用无菌棉拭子蘸取适量的生理盐水,在消毒后的内镜表面(包括插入部、活检钳口、操作部等)进行涂抹采样,然后将棉拭子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振荡后,取适量液体进行细菌培养和计数。按照相关标准,消毒后的内镜细菌总数应 ≤ 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如幽门螺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若检测结果超标,需对消毒灭菌流程进行全面检查和改进。

七、内镜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1. 人员培训与管理:从事内镜消毒灭菌工作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内镜的结构、性能、消毒灭菌方法及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最新的消毒灭菌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止在操作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

2. 制度建设与执行:建立健全内镜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制定详细的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包括预处理、清洗、消毒灭菌、监测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定期对内镜消毒灭菌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确保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得到有效落实。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3. 设备与耗材管理:配备符合要求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和监测仪器,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对消毒灭菌使用的化学试剂、多酶洗液、生物指示剂等耗材,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采购、储存和使用。建立耗材的进货验收制度,确保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同时,注意化学试剂的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试剂。

4. 环境管理:保持内镜清洗消毒室的环境整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室内应通风良好,配备必要的通风设备和空气消毒装置。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各区之间应有明显的标识和物理隔断,防止交叉污染。对清洗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包装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八、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内镜消毒灭菌处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和步骤。从内镜使用后的预处理,到清洗、消毒灭菌及效果监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消毒灭菌的质量和医疗安全。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加强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够有效杀灭内镜上残留的幽门螺杆菌及其他病原体,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应持续关注和探索更加高效、安全、便捷的内镜消毒灭菌技术和方法,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内镜消毒灭菌工作,将其作为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内容,切实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



微生微语
与千万年长度的洪荒宇宙相比,人类三万多天的生命实属微微;与万千洪钟大吕的世事杂声相比,我们的一点分享实是微声。 感控人、内镜人的一点实用知识分享,共话内镜领域的消毒感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