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洗消机清洗消毒效果监测项目全面解析
内镜作为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广泛应用于消化、呼吸、泌尿等多个领域。由于其直接接触人体黏膜组织,若清洗消毒不彻底,极易成为医源性感染的传播媒介。内镜洗消机承担着内镜清洗与消毒的关键任务,对其清洗消毒效果进行全面监测至关重要,涵盖多个关键项目。
物理监测项目
1. 时间监测:洗消机的清洗、消毒、漂洗等各阶段时间设定直接影响洗消效果。不同类型的内镜及污染物程度,需对应不同的洗消时间。如软性胃肠镜,清洗时间通常不少于5分钟,消毒时间依据消毒剂种类而定,使用2%戊二醛时,消毒时间不少于10分钟。通过记录洗消机各阶段实际运行时间,与标准时间对比,确保时间参数符合要求,防止因时间过短导致清洗消毒不充分,或时间过长损坏内镜。
2. 温度监测:温度是影响消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消毒剂在特定温度下才能发挥最佳消毒效力,如采用高温消毒程序的洗消机,消毒温度一般需达到70℃ - 93℃ 。定期使用校准后的温度计测量洗消机消毒槽内的温度,确保在消毒过程中温度稳定维持在规定范围内,避免因温度波动影响消毒效果。
化学监测项目
1. 消毒剂浓度监测:准确的消毒剂浓度是实现有效消毒的关键。常见的内镜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邻苯二甲醛等,都有其特定的有效浓度范围。使用相应的浓度测试纸或光度计,定期检测洗消机内消毒剂的浓度。以戊二醛为例,其用于内镜消毒的有效浓度为2%,每日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定时监测,确保浓度始终维持在有效区间,浓度过低无法杀灭微生物,过高则可能对内镜造成腐蚀并增加对操作人员的健康风险。
2. 酸碱度(pH值)监测:某些消毒剂的稳定性和消毒活性受pH值影响。例如,过氧乙酸在酸性环境下稳定性较好且消毒能力较强。定期使用pH试纸或pH计测量洗消机内清洗液和消毒液的pH值,确保其处于合适范围,维持消毒剂的有效性,同时防止因pH值异常对内镜材质产生损害。
微生物学监测项目
1. 细菌培养监测:定期采集洗消后的内镜样本进行细菌培养,是评估清洗消毒效果的直接方法。采用棉拭子涂抹法或滤膜法采集内镜表面、管道内壁等关键部位样本,将样本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在35℃ - 37℃条件下培养48小时后,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FU)。依据相关卫生标准,如消毒后的内镜细菌总数应≤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以此判断清洗消毒效果是否合格。
2. 病毒监测:针对可能经内镜传播的病毒,如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虽病毒培养难度较大,但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洗消后内镜样本中是否存在病毒核酸。由于病毒在医疗机构内传播后果严重,即使极低水平的病毒残留也不容忽视,通过定期病毒监测,确保内镜使用安全。
3. 芽孢监测:芽孢具有极强的抵抗力,是衡量消毒效果的重要指示微生物。采用含有芽孢的生物指示剂(如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定期放置于内镜模拟使用后,与内镜一同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处理后,将生物指示剂进行培养,观察芽孢是否被完全杀灭。若芽孢存活,则表明消毒过程存在缺陷,需查找原因并改进洗消程序。
内镜材质兼容性监测项目
1. 外观检查:每次内镜清洗消毒后,肉眼观察内镜的外观,检查是否有变色、变形、裂纹、涂层脱落等现象。这些外观变化可能提示内镜材质与洗消机中的清洗液、消毒剂发生了化学反应,影响内镜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2. 功能测试:对内镜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如图像清晰度、弯曲角度灵活性、活检钳及器械通道的通畅性等。长期不当的清洗消毒可能导致内镜内部结构损坏,影响其正常功能。通过定期功能测试,及时发现潜在问题,确保内镜在临床使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团标《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使用规范GDNSA-004-2024》中关于清洗消毒效果监测的内容:
6. 清洗消毒效果监测
6.1基本方法:按照WS 507、WS/T 367等标准结合设备结构类型对清洗、消毒、干燥性能进行日常和定期监测,设备新安装、更换清洗剂消毒剂等情况要按手册监测清洗消毒性能,大修时参考附录A结合设备结构执行监测内容和方法,监测合格后设备方可使用。
6.2日常清洗性能监测:查看设备每运行批次清洗全过程参数要符合制造商设置要求,观察每条软式内镜清洗效果,用目测法和检查工具检查表面、附件和接口应清洁无污物残留。
6.3日常消毒性能监测:查看设备每运行批次消毒相关参数要符合制造商设置要求,自身消毒为湿热消毒时要核查记录湿热消毒效果,A0值应≥600。
6.4定期清洗性能监测
6.4.1清洗相关装置部件监测:定期对喷淋、灌洗、清洗剂添加等系统进行性能监测,按手册指引操作,结果要符合要求。
6.4.2清洗剂泵校准:定期校准清洗剂泵准确性,按手册指引操作,剂量误差控制在±5%范围内,宜每6个月校准1次。
6.4.3喷淋臂旋转速度监测:定期监测喷淋臂旋转速度,单位时间内旋转次数要符合制造商要求,旋转要平稳,宜每6个月检测1次。
6.4.4模拟污染物清洗性能监测:可定期采用模拟污染物进行监测,结果和判断方法参照GB/T 35267附录A规定。
6.4.5清洗挑战装置监测:可定期用软式管腔式清洗挑战装置监测,结果和判断方法遵循产品说明书指引。
6.4.6软式内镜清洗效果检测:可定期用定性、定量方法检测软式内镜表面、内腔清洗效果,结果和判断方法依照产品说明书指引。
6.4.7管道镜检查:可定期用管道镜检查软式内镜内腔清洗效果,监测和结果判断方法依照管道镜制造商用户手册指引。
6.4.8外置温度检测仪检测:可定期用外置温度检测仪检测清洗过程温度,温度波动范围要符合制造商要求。
6.5定期消毒性能监测
6.5.1消毒相关装置部件监测:定期对消毒相关装置部件进行监测,方法和结果判断遵循设备制造商用户手册指引。
6.5.2一次性消毒剂设备监测:对采用一次性消毒剂的设备,定期对消毒剂泵和浓度配置装置进行性能监测和校验,消毒剂实际使用剂量与设定剂量误差在±5%范围内,每年至少检测和校验1次。
6.5.3重复使用消毒剂设备监测:对采用重复使用消毒剂的设备,定期监测相关抽取和储存装置性能,每年至少检测1次。
6.5.4外置温度检测仪检测:可定期用外置温度检测仪检测消毒过程温度,温度波动范围要符合制造商要求。
6.5.5终末漂洗用水生物学检测:定期对进入设备舱内的终末漂洗用水进行生物学检测,细菌总数应≤10CFU/100mL且不应检出致病菌,宜每季度至少1次。
6.5.6纯化水检测:直接用纯化水作终末漂洗水时,水质要符合GB 5749要求,电导率检测应≤15μs/cm(25℃)。
6.6干燥性能监测:设备有干燥阶段时,每运行批次结束后观察每条软式内镜干燥效果,表面应干燥无水渍,检测和判断方法依据GB 30689。
全面、系统地对内镜洗消机清洗消毒效果进行上述多项目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洗消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效改进措施,保障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降低医源性感染风险,为患者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