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膜法内镜采样的操作SOP

文摘   2025-01-30 20:31   山东  

滤膜法内镜采样操作流程详解


在医疗环境中,内镜的清洁与消毒效果监测至关重要,滤膜法内镜采样是确保内镜使用安全、有效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关键检测手段。以下将详细介绍滤膜法内镜采样的操作流程。


采样前准备


1. 人员准备:采样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滤膜法采样原理、操作流程及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采样过程中的污染。
2. 器械与试剂准备:准备无菌采样瓶、无菌镊子、无菌剪刀、无菌注射器、孔径合适的滤膜(通常为0.45μm或0.22μm,根据检测目标微生物的大小选择)、配套滤器、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培养皿、相应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等,依据检测微生物种类而定)、酒精灯、记号笔等。所有器械和试剂均需在有效期内,且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确保无菌状态。
3. 内镜准备:被采样内镜需完成日常清洗、消毒及干燥程序,确保内镜表面无可见污染物,处于临床使用前状态。若内镜为使用后待处理状态,需按照标准清洗流程初步清洗后,再进行采样。


采样步骤


1. 确定采样部位:根据内镜类型及使用特点,选择关键采样部位,如内镜的活检钳管道、吸引管道、内镜前端等。这些部位易残留微生物,是感染传播的潜在风险点。
2. 冲洗采样:用无菌注射器吸取适量无菌PBS或生理盐水,从内镜的吸引按钮注入,使冲洗液通过吸引管道,从内镜前端流出,流入无菌采样瓶中。重复冲洗3 - 5次,确保管道内壁充分冲洗。对于活检钳管道,可使用专用的管道刷洗工具,蘸取冲洗液后,插入管道来回刷洗,再将冲洗液收集至采样瓶。
3. 滤膜过滤:将滤器与真空泵连接,确保连接紧密无漏气。用无菌镊子夹取滤膜,小心放置在滤器的滤膜支撑网上,注意避免滤膜折叠或破损。将收集的内镜冲洗液缓慢倒入滤器中,开启真空泵,使冲洗液通过滤膜过滤。在过滤过程中,需控制流速,避免流速过快导致微生物损失或滤膜堵塞。当冲洗液全部过滤完毕后,再用少量无菌PBS或生理盐水冲洗滤器内壁,确保附着的微生物全部转移至滤膜上。
4. 滤膜转移:过滤完成后,关闭真空泵,用无菌镊子小心取下滤膜,将滤膜有菌面朝上,放置在已准备好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确保滤膜与培养基充分接触,无气泡残留。若需检测多种微生物,可将滤膜剪成适当大小,分别接种于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上。


培养与计数


1. 培养:将接种滤膜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根据检测目标微生物的生长特性,设置合适的培养温度和时间。例如,检测细菌时,一般在35 - 37℃培养24 - 48小时;检测真菌时,在25 - 28℃培养3 - 5天。
2. 计数:培养结束后,取出培养皿,在无菌操作台上,使用菌落计数器对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进行计数。对于形态、颜色等特征不同的菌落,需分别记录其数量和特征。根据菌落计数结果,结合采样时冲洗液的体积,计算出内镜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数量。例如,若冲洗液体积为100ml,培养后滤膜上菌落数为50个,则内镜采样部位的微生物含量为50CFU/100ml(CFU:菌落形成单位)。


结果报告与分析


1. 结果报告:按照标准的检测报告格式,记录内镜采样的基本信息,包括内镜编号、采样日期、采样部位、检测项目、培养条件、菌落计数结果等。将检测结果与国家相关卫生标准或医疗机构内部制定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对比,判断内镜清洁消毒效果是否合格。若检测结果超出标准范围,需明确注明不合格,并给出具体的微生物数量及种类信息。
2. 结果分析:对于检测结果不合格的内镜,需深入分析原因。可能的原因包括清洗消毒流程不规范、消毒剂浓度不足或作用时间不够、内镜结构复杂难以彻底清洁、采样过程污染等。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加强人员培训、优化清洗消毒流程、更换消毒剂或改进内镜设计等,以确保后续内镜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定期对内镜采样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监测医疗机构内镜清洁消毒质量的整体趋势,为持续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微生微语
与千万年长度的洪荒宇宙相比,人类三万多天的生命实属微微;与万千洪钟大吕的世事杂声相比,我们的一点分享实是微声。 感控人、内镜人的一点实用知识分享,共话内镜领域的消毒感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