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消毒是保障手术安全、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手术室消毒的注意事项:
一、环境消毒方面
1. 空气消毒
• 手术室应配备有效的空气消毒设备,如层流净化系统。对于层流手术室,要定期检查过滤器的性能,确保空气以合适的流速(一般为0.25-0.3米/秒)通过高效空气过滤器,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和微生物过滤掉。过滤器的清洁和更换周期要根据使用频率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来确定,通常初效过滤器1-2个月清洗一次,中效过滤器3-6个月更换一次,高效过滤器3-5年更换一次。
• 对于非层流手术室,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紫外线灯应安装在距离地面2.0-2.2米的高度,照射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使用紫外线灯时要注意防护,因为紫外线对人的眼睛和皮肤有伤害。在消毒前要将手术室内的人员清空,并且在消毒后通风30分钟左右,以散去臭氧等消毒副产物。
• 定期进行空气培养,监测空气中细菌菌落数。根据手术室的洁净等级,菌落数应符合相应标准,如百级手术室动态浮游菌菌落数应≤5cfu/m³,沉降菌菌落数应≤1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等。如果菌落数超标,要查找原因,如可能是新风系统污染、手术人员过多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2. 物体表面消毒
• 手术室内的物体表面,包括手术台、器械台、无影灯、墙壁、地面等,都应保持清洁和消毒。对于耐高温、耐湿的物体表面,如手术台,可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后的清洁布进行擦拭消毒。擦拭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避免反复污染。
• 对于不耐高温的物体表面,如一些精密仪器的外壳,可采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湿巾应含有合适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一般为500 -1000mg/L),擦拭后要保证物体表面有一定的湿润时间,以达到消毒效果。
• 地面消毒也很重要。每天手术结束后,要先清除地面的污物,然后使用消毒剂拖地。消毒剂可选择含氯消毒剂,拖地时要按照一定的区域划分,避免遗漏。在拖地过程中,拖把头要保持湿润,但不能有过多的消毒液残留,以免对地面造成腐蚀。
• 定期对物体表面进行微生物监测,特别是高风险区域,如手术台周围、器械存放区等。如果发现物体表面有致病菌污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要立即加强消毒措施,如增加消毒频次、更换消毒剂等。
二、人员消毒方面
1. 手术人员手消毒
• 手术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要进行严格的洗手和手消毒。洗手时要用流动水和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包括指甲下、指缝、手腕等部位,清洗时间不少于15秒。然后使用手消毒剂进行消毒,手消毒剂可选择醇类(如乙醇、异丙醇)复合制剂,涂抹双手至完全干燥,一般需要2-6分钟。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手部被污染,如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要立即重新进行手消毒。
• 手消毒剂的存放要注意,应放置在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使用时要注意查看有效期,过期的手消毒剂消毒效果会降低。同时,要保证手消毒剂的容器清洁,定期更换容器中的消毒剂,防止容器内滋生细菌。
2. 手术人员身体消毒
• 手术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要穿戴好手术衣、帽子、口罩等防护用品。手术衣应选择无菌的,穿好后要确保手术衣的衣领、衣袖等部位遮盖住身体的相应部位,避免皮肤暴露。帽子要完全遮住头发,口罩要覆盖口鼻,防止头发和呼吸道的微生物污染手术区域。
• 对于一些特殊手术,如关节置换手术等,手术人员可能还需要进行身体其他部位的消毒。例如,可以用碘伏等消毒剂擦拭手臂等部位,消毒范围要超过手术衣的覆盖范围,以减少微生物对手术区域的潜在污染。
三、器械消毒方面
1. 器械清洗消毒
• 手术器械使用后要及时进行清洗。首先用流动水冲洗器械表面的血迹、组织等污物,然后使用超声波清洗器或手工刷洗的方式进一步清洗器械的缝隙、关节等部位。清洗剂可选择中性或弱碱性的,避免对器械造成腐蚀。
• 清洗后的器械要进行消毒。对于耐高温、耐湿的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压力蒸汽灭菌时要按照器械的材质和结构选择合适的灭菌参数,如一般手术器械在121℃、压力为102.9kPa的条件下灭菌15-30分钟。在灭菌过程中,要定期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和物理监测,确保灭菌效果。
• 对于不耐高温的器械,如一些光学器械、电子器械等,可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时,要将器械放置在专用的灭菌容器中,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灭菌,一般灭菌时间为30-60分钟。环氧乙烷灭菌要注意灭菌后的通风,因为环氧乙烷有残留毒性,灭菌后要通风24-48小时,以散去残留的环氧乙烷气体。
2. 器械包装和储存消毒
• 灭菌后的器械要进行正确的包装。包装材料要选择透气性好、不易破损的,如无纺布、纸塑包装等。包装时要按照器械的种类和使用顺序进行摆放,避免器械在包装过程中相互碰撞造成损坏。包装后要标注器械的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 器械储存区域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储存架要离地面、墙壁一定距离,一般离地面20 - 25厘米,离墙壁5 - 10厘米,以利于空气流通和防止潮气。定期对储存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可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或消毒剂擦拭的方式,防止储存区域成为微生物滋生的场所。
四、消毒剂使用方面
1. 消毒剂选择
• 要根据消毒对象的性质和微生物污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于一般物体表面消毒,可选择含氯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对于皮肤消毒,可选择碘伏、酒精等;对于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等。不同的消毒剂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例如含氯消毒剂主要通过氯原子的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适用于细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的消毒,但对金属有一定的腐蚀性;季铵盐类消毒剂则通过吸附在微生物表面,改变其细胞膜的通透性来杀灭微生物,对皮肤和黏膜刺激性较小,但对芽孢的杀灭效果较差。
2. 消毒剂配制和使用
• 消毒剂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配制,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例如,配制含氯消毒剂时,要先准确称量消毒剂原液和水的量,然后充分搅拌使其溶解均匀。配制好的消毒剂要注意存放,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防止消毒剂分解失效。使用消毒剂时,要按照规定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时间进行操作,不能随意缩短作用时间或减少使用量,否则会影响消毒效果。同时,要注意消毒剂的安全性,避免消毒剂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如使用过氧乙酸消毒时,要注意其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操作人员要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使用后要及时通风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