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智能交通概念股上市企业陆续发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在《智能交通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出炉:谁在闷声发财,谁在割肉瘦身》一文中,我们整理了安防、高速、公交等领域共计21家智能交通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业绩,从结果来看,8家上市企业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亏损,13家第三季度净利润为正的企业中,又有不少是依托跨领域交通业务业绩、非交通业务、海外业务等原因保持了正利润,只有不足两成企业实现营利双增。
尤其是城市智能交通领域,项目少,回款周期长已成今年业务常态,多家企业向赛文网证实了这一点,公司传统主营的交通业务不论是项目数量、还是体量,同比去年再次出现了一定程度下滑,甚至日常设备维护成本也一降再降。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背景下,财政资金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支持受到明显制约。一方面,为了降低债务风险,财政资金需要优先用于偿还债务,从而减少了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导致以土地和税收收入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进一步削弱了财政资金的支撑能力。防风险的防守策略使得市场流动性受到影响,短期对智能交通企业带也来了更沉重的打击。
为从解决这一问题,国家10月份开始就释放了强烈的加强化债力度的信号,11月8日,人大常委会再次提出三项举措,颁布了高达10万亿的化债政策......
化债措施反应到市场的实际效果如何?10万亿新政落地后对地方智能交通投资会带来哪些影响?还有月余就将到来的2025年,智能交通市场能否重回扩张周期?
11月8日,人大常委会上提出三项举措推进化债。第一,2024年至2028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第二,增加6万亿债务限额,分三年实施,平均每年2万亿。这两项举措合计化债资金规模高达10万亿。第三,到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仍按原合同偿还。
针对债务问题,之前也出台了一系列化债手段,加强了对融资需求的控制与全口径债务监测,阻止新的隐性债务产生,但整体来看,这次债务置换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不论是规模还是思路,都与之前有所不同,从过去的应急处置向现在的主动化解转变,从点状式排雷向整体性除险转变,但最大的不同点还是在于从侧重于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
对此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发布会上表示:“此次置换政策,一是将原本用来化债的资源腾出来,用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二是将原本受制于化债压力的政策空间腾出来,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三是将原本用于化债化险的时间精力腾出来,更多投入到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去。”
可见,本轮化债新政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地方腾出双手,发展经济,解决流动性问题。
绝大多数智能交通企业的主要客户群体是政府,由于之前的地方债赤字,To-G企业签订的合同的账期也往往比较长,可以预见,本轮化债政策的实施,将有效加速应收账款的回笼,城投、交投类上市公司的债务压力将得到减轻,有助于提升其盈利能力。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的减轻,在化债政策的推动下,地方政府将也将有更多的资源用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基建项目有望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但就此前的化债成果来看,对于智能交通企业感知并不明显,记者也向多地交投、城投单位做了简单了解,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本轮化债力度虽大,但实际效果要落实到企业身上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
从区域角度来看, 本轮化债政策后,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债务情况相对健康的省份或能带来更多项目机会,对于重点化债省来说,政府短期偿债压力减轻了一些,化债带来的正面效果或许更多体现在回款周期方面。
进入11月以来重磅消息不断,先有柳州幻想柱拆除,再次提醒行业疯狂基建时代的落幕。后有11月8日,由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贵州省公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专业化重组整合而成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贵州交投集团)在贵阳挂牌成立,又一地方交投力量成功整合。据公开资料显示,贵州交投集团注册资本达82.39亿元,资产总额超过4300亿元,拥有职工1.2万人,业务涵盖公路交通投资、建设、运营、施工、养护等多个领域与业务板块。
对于行业来说,虽然寒冬仍未过去,但仍需积蓄力量,继续等待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