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分析与整治实践

科技   2024-11-17 11:59   北京  
白翰 | 作者
YGG | 编辑
AI生成 | 封面来源
编者按:10月29日,在赛文交通网举办2024年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线上研讨会上,山东交通学院教授、山东正衢交通工程研究院院长白翰作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分析与整治实践》主题报告。
本报告详细探讨了当前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中的若干困境与挑战,分析了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标准不一致、排查效果不理想、排查队伍专业性不足等问题。报告对道路设计与隐患排查的时空性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了交通安全隐患排查的复杂性和专业综合性,单一的线型规范指标必须结合实际交通流与自然条件进行隐患排查的综合判断。

通过展示多个治理案例,阐述通过合理的限速、设置隔离、保障慢行空间、交叉口渠化、信号协调控制等综合改造措施,如何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以提升道路安全性,为未来交通安全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体现多部门合作与科学管理在提升城市交通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01
实践中的困境
第一,关于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中参考标准的不一致。

通常,隐患排查的标准主要来自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交通部门通常关注的是道路建设是否符合规范,而公安部门则更加关注道路使用方面的最终效果。这两者在关注点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具体标准上会有所差异。例如,某些道路设计忽视了交叉口之间的交通流动需求。虽然竣工后,外观上道路没有明显问题,但在实际使用中,驾驶员和行人会发现很多潜在问题。

第二,排查结果的应用效果不理想。

首先,我们发现整改责任主体不够明确,整改责任通常涉及住建、交通、公安、安监等多个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往往不够顺畅。其次,一些隐患排查结果并未上报,或因担心未整改会带来责任问题,排查结果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另外,一些排查报告中仅提示问题,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整改方案。总之,排查结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第三,对排查队伍的专业性要求较高。

在隐患排查工作中,常见两种片面性的做法,“缺乏工程师踏勘的大数据模式”和“缺乏数据支持的工程师踏勘模式”都有局限。理想的做法应是两者的结合,既要有专家的现场分析,也要有数据的支持与指导。

另一种常见问题是,一些排查人员仅仅依照规范逐条比对,这种方式较为简单和机械,难以发现一些隐性的安全隐患。如果是很容易发现的隐患,那么通常也很容易规避,不会引发严重问题;而一些较为隐蔽、难以被驾驶员察觉的隐患,才可能成为引发重大事故的元凶。因此,排查队伍的专业性至关重要,不仅要识别明确的道路缺陷,更要关注隐性、潜在的隐患。

第四,对排查队伍综合性要求比较高。

一个合格的隐患排查队伍,应具备较为广泛的知识结构。首先,队伍成员应了解道路设计和施工建设的基本原理,掌握交通设施如护栏、标志、标线、信号灯等设备的设计和应用原理,熟悉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方法。此外,还需要具备交通事故分析的能力,了解事故发生的机制以及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

同时,队伍还应能够运用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利用轨迹数据、事故数据以及保险数据等,为隐患排查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队伍成员专业背景应覆盖土建工程设计、交通安全设施、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事故分析、大数据应用等多个领域。因此,组建这样一支高素质的综合性队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如果队伍的专业性不足,排查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就难以保证,进而影响到不同部门间的协调与执行,甚至可能导致排查成果无法有效落实。
02
安全隐患排查分析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项统计研究,对多个地区约3500公里的公路隐患排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交通标志和标线问题占比达到了52%。这是因为交通标志和标线作为交通管理与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相当于“语言”和“法律依据”的作用,所以它的占比较高也是情理之中的。第二常见的问题是开口问题和护栏问题,占比为26%;视距问题占14%;其他问题则只占了8%。

除了这些常见的隐患问题,我们还总结出了一些具体的思考。

第一是道路几何指标需要充分的结合交通环境。

道路几何指标在现行规范中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但即使符合指标,也不意味着一定没有隐患;同样,不符合指标也未必就是隐患。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车、路、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单纯考虑道路几何指标是片面的,应该重点考虑所处的交通环境和自然环境。

例如,左边这条道路,虽然它的一些线性指标较差,但实际上,这样的路段事故隐患较少,原因在于车辆行驶在这种道路上时,驾驶员的警惕性较高,因而能避免许多潜在的危险。

相反,右侧的这条路,尽管视野开阔,线型条件也不错,但却发生了多次事故。

第二个思考是,多种隐患因素时空集中叠加需要格外关注。

某些点位上的隐患因素,单独看可能并不构成太大风险,但在特定环境下,多种隐患因素的叠加可能会导致驾驶员的“信息过载”,进而引发交通事故。

例如,左侧图中的弯道,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几何指标也符合要求,但在弯道处开设了一个中央隔离带口,这种多重因素的叠加使得驾驶员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受到较大挑战。

右侧的图则展示了另一个隐患点。该路段比较宽的直路,车速较快,在中央设置了一个开口,这时候车辆驶入时,驾驶员需要减速以避免追尾,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止迎面驶来的车辆,此外,还要留心前方的小路并找到合适的转弯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造成信息超载,极易引发事故。这就是典型的时空叠加形成的隐患。

第三,多年未发生事故的点位也需要重视。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部分排查者往往依赖已有的事故数据来判断隐患点。实际上,事故数据只能提供一些共性规律,无法直接指出隐患的具体位置。对于那些没有发生过事故的点位,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因为一旦事故发生,它往往是一个比较严重的事故。

交通事故发生有两种典型模式:一种是“新手模式”,即新司机容易犯的错误;另一种是“专家模式”,即经验丰富的司机,在熟悉路况时往往会忽略某些隐患,导致问题发生。新手模式下的隐患相对容易排查和整改,而“专家模式”下的隐患则不容易被发现,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后果较为严重。因此,那些未曾发生事故的点位,可能隐藏着较为严重的隐患。

第四,接入口和交叉口的控制方式需要科学设置。

1.设置信号灯时,一定要配备电警。如果设置信号灯的交叉口没有配备电警,往往比没有设置信号灯的交叉口更危险,因为不同驾驶员的行为模式存在差异,对于没有电警的信号灯路口,有些驾驶员会闯红灯,有些则会遵守信号灯,这种不一致性就带来了安全隐患。

2.一些较大的交叉口常常缺乏必要的全红时间。对于有些绿灯间隔时间较长的交叉口,信号配时仅设定的黄灯时间往往不够清空交叉口车辆,很容易引发隐患。

3.对于没有信号灯的交叉口,如果未明确控制方式,就会导致路权不清晰。比如左边的这个交叉口,没有任何标志,驾驶员无法确定是否应该是减速让行、停车让行,还是其他形式的控制,造成了路权不明确,从而增加了冲突的风险。

4.中央隔离带开口与附近接入口出现错位时,容易导致逆行现象。例如,右边这张图,车辆从某单位出来后,可以直接逆行通过中央隔离开口,造成交通冲突。

5.接入点位于主路行车环境不连续处时,也容易引发驾驶员信息过载的问题,这种情况同样容易带来隐患。

03
安全隐患治理案例
第三部分分享一些在工程实践中实施的典型治理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科学合理设置道路限速值,以G204某段为例。选取了20个点位,每个点位收集了100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的分析结果显示,运行车速为77.7 km/h。结合设计速度和已有的事故数据,最终确定了综合限速值,即主线限速为80 km/h。

第二个案例是通过环岛协调控制减少交通冲突的案例。从右上角的现状图可以看到,转盘区域缺乏交通信号设施,交通流量大且交通冲突严重,交通事故频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考虑安装信号灯,以通过时间控制消除交通冲突。其次,完善交通管理设施,特别是保障慢行空间。同时,在安装信号灯后,为确保交通流畅不产生瓶颈,对进口道进行了拓宽设计。

最为关键的是,设置了环岛协调控制。通过优化信号相位和相位差,确保岛内的车辆清空时间尽可能短,实现车流的连续运行,提升道路空间的利用率。这一措施不仅消除了交通冲突,还确保了车流在岛内的基本连续性,从而有效解决了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公路单向匝道入口的改造案例。该匝道原本为废弃的旧路,改造后设置为单向通行。然而,由于附近村庄的交通习惯,村民们为了节省时间,常常逆行通过该匝道,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且事故较为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整改措施是将单向匝道改为双向匝道,在相邻的三个交叉口设置了信号控制,并采用了立体协调的方式来提高通行效率。在交叉口设计改造上,设置了行人和自行车的驻足区,增加了隔离柱和绿化带保护措施,保障了慢行交通的安全。同时为了规范交叉口车流,增加了大量引流线,确保机动车能顺畅行驶。

第四个案例是关于错位梅花形交叉口的改造。该交叉口是由六条道路交汇形成,但这些道路并没有交汇到一个点,而是互相错开,形成了“错位梅花形”的交叉口。由于交叉口比较畸形复杂,导致没有信号灯的情况下,交通冲突极为严重,秩序混乱,事故频发。

这个案例的整改措施是:首先补全信号灯,消除各流向交通冲突;其次对交叉口进行拓宽,并采用交叉口群协调控制方式来提高通行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交叉口群内部环岛开辟慢行专用通道,使用彩色铺装路面提升慢行视认性,保障慢行过街安全,同时美化城市形象。中间岛内外侧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通过绿化带和隔离柱分隔,确保交通秩序和安全得到保障。整改后的效果显著,不仅交通秩序得到了有效改善,事故率也大幅下降。

第五个案例是关于长坡道路段中间设置信号灯控的案例。这类情况较为常见,在下坡路段与交叉口相交的地方,交通流量较大,交通压力较高。如果不设置信号灯,交通容易拥堵,且事故频发。然而,设置信号灯后,由于坡度较大,且大货车较多,存在刹车困难的问题,造成下坡时容易失控,上坡时车辆起步困难。

在此案例中,在相邻两个交叉口分别设置信号灯,对这三个交叉口进行协调控制。合理调整信号灯的配时,确保西向和东向车流都能不停车通过中间路口。同时,中间路口增加了信号控制,最终有效防止了停车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

第六个案例是关于大货车右转必停改造的案例。此类问题常见于交叉口转弯半径不足的交叉口,大货车的内轮差容易将行人和非机动车挤压至车道中,从而引发事故。

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几项措施:第一,在大货车右转的交叉口设置了“右转必停”的标志;第二,在交叉口安装了提示牌,提醒司机右转时注意盲区;第三,在路面上增加了盲区警示标线,并设置了广角镜,帮助大货车司机更好地观察盲区。同时,结合违法抓拍设备,进一步保障了安全。这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大货车右转盲区的问题。

第七个案例是危险货物运输道路设计改造案例。此案例涉及一条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过境流量较大,并且两侧有大量铝产业工厂,部分工厂生产出现大量高温铝水车。由于运输车辆速度较慢,且与其他车辆混行容易发生碰撞,因此极为危险。

针对这一问题,设置了专门的危险货物运输道,并在专用道上架设了门架,标明其为危险货物运输专用道,且设有明确的限速标识。为提高交通流畅性,交叉口采用了协调控制方式,优化了社会其他交通流,提升了整体效率。

第八个案例是关于公路街道化改造的案例。公路街道化经常存在隐患,本案例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增加中央隔离设施,防止车辆和行人随意横穿;第二,在穿村过镇路段的两端采用信号控制,提醒驾驶员注意道路环境的变化,并为行人过街提供安全保障;第三,通过信号灯路口设置“安全绿波”,控制车辆穿过村镇时的车速。如果车辆以较低的速度行驶,则能够顺利通过;如果速度过高,则可能会被信号灯拦截。同时,还完善了路段的交通标志标线设施以提升安全性。

RECOMMEND

推荐阅读

赛文交通网
有观点的交通财经类交流平台;关注创新,支持创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