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作为传统的科技服务业领军企业,近些年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在于竞争红海化,一活难求。部分设计院从曾经人人羡慕的单位,变成了生存困难的单位。国内各行各业,都有大把的设计院存在,原部属大院,国家队;省市院,地方队;事务所,私人队......现如今僧多粥少,竞争惨烈。
看到这个小标题,读者可能会问:设计院不就是干设计的吗?为什么还要回归设计?
在此回答一下:国内设计院,现在多数都在搞总承包,纯粹搞设计的不多了。大家都一窝蜂地开展总承包业务,拼命做大业务规模,而不是提升企业财务质量,构成虚胖体质。
首先,总承包利润大幅缩水。总承包业务刚兴起的时候,确实让设计院赚的盆满钵满。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洗礼,建设方的业主已经对价格体系和竞争态势洞若观火,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导致竞标的设计院血拼,总包利润大幅缩水,甚至亏损。
其次,总承包经营风险直线攀升。目前经济形势严峻多变,建设方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工业企业,均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难以按期支付相应的工程款。作为总包方的设计院,承受了两头挤压的巨大压力,容易因拖欠工程款导致资金链断裂。另外,因工程利润低引发的质量和安全风险,也是设计院无法承受的。设计院是轻资产企业,对于总承包这样大进大出的高风险业务,实际上不具备抗风险能力的。
再次,总承包业务管理成本过高。开展总承包业务,需要组建工程管理队伍,招聘采购、质量、安全等一系列工程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软硬件,建立完整的工程管理体系。这导致设计院人员规模急剧膨胀,有的设计院从一千人迅速扩张到五千人,扩张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人员规模上去了,市场规模并没有随之持续扩大。在工程建设市场总量急剧萎缩的当前,这个成本是设计院难以承受的。
因此,设计院应当轻装上阵,从总承包业务中全面退出,从做大转向做强。设计业务是稳赚不赔的优质业务,要作为设计院生存发展的基本盘。把设计业务做精做强,为企业持续发展积蓄力量。一家优秀的设计类企业,不应当总是想着上下通吃,而是把自己在产业链中的环节做好,做成品牌。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市场越来越细分,合作越来越紧密,一家通吃的思想是与时代潮流严重背离的。
近些年来,设计院为了做大,纷纷从专业所制转向了分子公司制,即将原先的专业室所拆分重组,按业务方向组建了若干个小而全的分子公司。此种架构,在建设市场规模攀升的阶段,是可以迅速做大业务规模的。但是在工程建设市场总量急剧萎缩的当前,这种架构的缺点迅速凸显,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分子公司制的特点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公司办、人力部、财务部等等一应俱全。此种分子公司架构,客观上导致内部行政管理人员数量急剧攀升,挤占了设计人员的绩效份额,严重影响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分子公司制会加大设计院内部的协作难度,不利于团结作战争取大项目。因为人数有限,分子公司内部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不可避免的依赖于设计院内部的其他分子公司。而各个分子公司均会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片面追求小集团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设计院内部各单位之间互相制肘,严重降低了企业运行效率。
因此,设计院应当简化内部组织架构,从两级管理体系重新回归一级管理体系。将内部组织架构简化到极致,管理层级越少越好,行政人员占比越少越好。统一经营,统一工程管理,降低内耗,最大程度上提高组织效率。通过重新构建专业室所制,强化专业队伍的建设,提升专业设计人员在企业内的地位,打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晋升通道,充分调动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把内部干部职数压至最低,避免内部官僚化,在设计院内部形成崇尚技术的氛围,形成专家经营的良好态势。
科技创新是设计院永恒的主题,必须要持之以恒的开展下去。但是,科技创新要务求实效,不应盲目追求科技荣誉,搞面子工程。很多设计院的科技和工程成了两张皮,严重脱离了企业实际。在工业产能和房地产过剩的当下,简单复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务实的科技创新是设计院的生命线。
首先,设计院科技创新是为了创造市场机会。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科技奖项不是用来粉饰门面的,单纯为了获奖而开展的创新是本末倒置。设计院的主营业务是承接工程设计,那么就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培育新市场,创造工程机会。工业设计院要致力于提出新工艺生产思路,不断颠覆现有的生产模式,提升生产效率,倒逼生产企业改造升级;建筑设计院要致力于应用新建筑材料,在建筑中不断植入绿色化智能化理念,提升建筑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工程机会,用科技创新培育市场。
其次,设计院的科技创新要量力而行。简单的说,科技创新是要花钱的,要量入为出。设计院的财力有限,要把创新的钱花在刀刃上。科技创新的方向不能太多,要聚焦在主营业务上,聚集优质人才资源去攻关。另外,在选题上要与高校、生产企业、设备厂家有明显区别,要有明显的设计特色。设计院要做新概念的引领者,联合设备制造厂和生产企业共同去搞创新,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实现共赢。在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开展试验,在设备厂家试制新装备,在生产厂家开展工程试验。发挥各方的长处,减少科技创新的原始投入。
勘察设计企业都是轻资产企业,是典型的人脑加电脑的智力服务型企业。这种轻资产企业绝对是优质资产,财务负担轻,利润率高。而近年来一些设计院走了弯路,想向重资产企业转型,有的直接投资生产线去搞生产,有的投资重工车间去做新设备,最后都碰了钉子,而且是大钉子。为此,要深刻吸取教训,尽快从误区中走出来。
投资重资产的设计院,要尽快剥离不良资产,降低财务成本,消除财务风险。生产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都需要几十年的积累沉淀,不是一个设计院可以轻易涉足的。多数设计院投资的设备制造企业,成了主业的寄生虫,依赖于主业生存,不仅没实现造血功能,反而成为企业的负担。对外没有开拓市场的能力,眼光全部向内,寄希望于在设计院的总承包工程中分一杯羹。此种现状,加剧了设计院内部的矛盾,稀释了工程利润。
投资房地产的设计院,要尽快出清存量房产。通过打折促销,加大优惠幅度等措施,促进资金尽快回笼。在房地产高歌猛进的年头,各个设计院都纷纷成立了置业公司,开展房地产业务。房地产行业是个高资金需求的行业,伴随着高风险。对于设计院这种轻资产的企业,无疑根本无法承受此种风险。当然,在当前房地产行业萎缩的总体形势下,出清存量房地产是个艰难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想尽各种办法逐渐去化。
坚持利润第一,现金为王。对于所有需要垫资的工程业务,以及其他投资拉动型的业务,设计院都应当坚决回避。宁可不要合同,也不能捅一个窟窿。一个工程窟窿,往往需要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去消化,负担极其沉重。这些年倒闭的设计院,很多都是倒在工程欠款导致的现金流枯竭上。
设计院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不可或缺的力量,应当与时俱进,充分进行自我变革,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通过回归设计主业、推进扁平化管理、推进科技创新、回归轻资产来提升行业竞争力,迸发出新的竞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