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大百货店背后的消费主义逻辑(含福利)

文化   2024-12-26 18:15   北京  

19世纪中叶的重建带给巴黎的变化,不是浅表的拉皮修饰,而是全新的生活方式。

和朋友去巴黎马黑区街拍。走到半路,细濛雨雾骤然变猛。恰好路过一家网红犹太小馆,于是躲进避雨,顺便试一下他们的烤花菜和朝鲜蓟,直到雨势稍缓。那一带属于巴黎四区,和左岸的五区一样,都是古屋窄巷,而不是那种广场林荫道景观。所谓无他,就是他们逃过了19世纪中叶那一轮城市大改造。

马黑区也有广场,但不是作为街道辐射中心的开放空间,而是孚日广场那种封闭式围场。瓦卢瓦王朝末期,亨利二世就在这里死于比武。据说诺查丹玛斯曾经预言此事。亨利四世建立波旁王朝后,广场被重修成现在的样子。不少历史上的名人都在这里居住过,从亨利四世的宠臣絮利、书信体写作鼻祖德·赛维涅夫人,直到诗人雨果、小说家都德。

离雨果故居不远,还曾住过另一位同代诗人葛蒂叶。这位唯美诗学先驱,除了文学写作,兼涉诸多领域,比如翻译过最早的法语版中国古典诗选。他还发明过一个至今流行的概念,即我们所说的“现代性”一词。而他对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感受,就来自第二帝国期间奥斯曼男爵主持的巴黎重建。这次重建带给巴黎的变化,不是浅表的拉皮修饰,而是全新的生活方式。葛蒂叶的后继者,诗人波德莱尔笔下的都市漫游者,便出自这一历史背景。这些衣饰考究的精致男,既有出身富家的纨绔公子,也有力不从心的普通小资,不时驻足于时髦的大百货店外“舔橱窗”。

巴黎恰好有一个特展《大百货店传奇》,回顾的正是那一段往事及其后的历史影响。展览分为两个阶段,展区分别设在装饰艺术博物馆和位于夏悠宫的建筑城。笔者限于行期,只赶上其中的后一部分。它的主题是作为建筑的百货商店,如何影响并且改变了城市景观和零售空间。比起传统杂货店,这种新型购物空间,堪称消费品的百科全书,也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万神殿。由于货品数量及种类繁多,采取博物学式的分类学管理,也就成了必然……

图文未完,点击左下角"读原文"

获取完整内容

手慢无!1元即可试读30天,扫码即领


特别声明 财新mini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mini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财新mini+
财新mini+隶属于财新传媒,是“财新基础阅读产品”,内容涵盖人文艺术、实时资讯、定量深度阅读和更多服务,并可随时升级财新通和数据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