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由AI工具制作
生,还是不生?不少年轻女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已不像母辈那样清晰。
随着教育水平提高、社会地位提升、性别意识觉醒,越来越多年轻女性不再将结婚、生育视为无可回避的人生任务。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也加大了年轻人的生育顾虑。
生育本是个人选择,但反映到宏观数据上,则是自2017年以来,中国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到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为902万人,比2022年减少54万人。
在此背景下,年轻女性恐婚恐育的社会心态,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公共议题。个人选择与公共利益交织下,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与普通民众间的误解、冲突也会不断发生。
这是近年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蒋莱的研究主线。2024年10月,二人合作的《新生育时代》一书出版,书中的妈妈们多来自城市中产或富裕阶层,拥有高学历和房产。作者聚焦于她们如何理解和实践母亲角色,具体而言,则是生育的动因、时机,生育后的挑战压力、家庭选择与必需的社会支持。
蒋莱认为,看似难以把握的恐育思潮背后,有无可规避的社会问题。她认为,当下生育决策、行动仍主要是个人、家庭化的事务,社会性、公共性、福利性的支持还远远不足。除家庭互助,就只有外包性质的、从市场购买的昂贵照料和养育服务。
近年互联网上不少热点议题,如育儿嫂、育儿假、全职爸爸、职场性别歧视、母职惩罚等,其实都反映着年轻女性的婚育忧思……
本文未完,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获取完整内容
手慢无!1元即可试读30天,扫码即领
特别声明 财新mini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mini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