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口格局变迁:济南超潍坊晋升全省第三 14市陷入负增长

乐活   2024-05-24 20:51   湖南  

作者 | 蓝桥 

来源 | 搜狐城市(souhucity)
2023年,全国人口第二大省山东,继续维持人口负增长模式——常住人口10122.97万人,较2022年减少39.82万人,缩减量在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位居第二。
山东16地市人口格局出现明显变化——仅有青岛、济南维持正增长,人口加速向济青集聚;济南人口总量超过潍坊,晋升全省第三;万亿新秀烟台与新晋网红淄博,人口负增长加剧;东营、威海和潍坊,人口增量由正转负;泰安人口增量与增幅,均排全省倒数第一。

一言概之,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

济南青岛维持人口正增长
山东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双子星”济南和青岛,这也是去年全省仅有的人口正增长城市。
其中,济南常住人口943.7万人,超过潍坊升至全省第三;人口增量2.23万人,排在全省第二。青岛常住人口1037.15万人,与人口第一大市临沂之间的差距缩小到60万人以内;人口增量2.94万人,继续位居全省之首。
虽然增量同时为正,但两座城市的情形略有不同。济南2023年人口出生率7.6‰,自然增长率1.8‰,两大指标都要好于全省和全国。也就是说,济南人口增长有一部分源于自然增长,不完全是机械增长。而青岛出生率低于全省和全国,自然增长率大概率为负,人口增长基本靠外来人口迁入。
受益于省会城市更加丰富的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优势,以及“强省会”战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等稳步推进,济南近年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在制造领域。2023年,济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居全省第二,创下“十三五”以来新高。济南比亚迪、吉利建成投产,拉动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大增133.3%,也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
青岛作为全省最具人口吸引力的城市,2023年人口增长2.94万。虽然增量稳居山东榜首,但与自身相比已出现大幅下滑——2021年和2022年,青岛人口增量分别为15.1万和8.54万,高居全国前十;2023年增量2.94万,已然排在十名开外。
青岛人口增量趋缓,与其产业发展进入平稳期有关。前两年,青岛大力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密集引进京东方、奇瑞、北汽、富士康等龙头企业和大型项目,释放了大量就业机会。
如今青岛产业雏形基本建立,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期,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用人需求。2023年,青岛经济增速5.9%,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7.3%,均低于全省均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排在倒数第二……种种数据表明,青岛慢下来了,用人需求自然不能与此前相比。

烟台淄博人口负增长加剧
万亿新秀烟台与新晋网红淄博,都没能摆脱人口负增长态势,且愈加严峻。2023年,烟台、淄博常住人口分别为703.2万人、467.4万人,较2022年分别减少2.67万人、3.19万人,增量创下新低。
烟台人口吸引力不强,与其支柱产业有很大关系。作为工业重镇,烟台拥有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两大2000亿级产业集群,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食品精深加工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集群。
虽然产业集群相当强势,上市公司市值领跑(截至2023年底,烟台上市公司52家、市值7878亿元,分列全省第二、第一位),但挑大梁的主要是石化、金属、食品等传统产业,电子、汽车等新兴产业份额较小。而要论人才需求量与人口吸引力,新兴产业显然更胜一筹。
淄博也有类似的“苦恼”。2023年,淄博烧烤火爆出圈,这座边缘已久的工业重镇受到广泛关注。不过,泼天流量并没能助力经济腾飞——2023年,淄博经济总量4561.79 亿元,居全省第七;经济增速5.5%,排在全省倒数第三。
淄博二产占比48.7%,是全市经济支柱,其中石化行业又是绝对主力。以2022年数据为例,淄博规上工业总产值6987.68亿元,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总产值均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近60%。
传统产业占据半壁江山,新兴产业规模较小,是烟台和淄博两大工业重镇面临的共同现状,也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因素。此外,高端服务业相对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

如今,烟台正加快布局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升级;淄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也在谋划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以期挑起工业大梁。效果如何,还要等待时间验证。

东营威海潍坊增量由正转负
除了三大万亿城市以及网红淄博,还有三座城市的人口格局值得关注,那就是东营、威海和潍坊。2023年,东营、威海、潍坊的人口增量都开始由正转负,且是过去十余年来首次转负,分别减少0.3万、0.42万和4.82万。
东营可以说是山东“最富”的城市,坐拥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人均GDP超过16万元,高居全省之首;人均可支配收入51132元,排名全省第三。但东营的短板也十分明显:一方面产业较为单一,石化产业占据半壁江山;一方面交通劣势较大,至今未通高铁,产业发展与人口流动限制较大,自然难以留人。
威海是山东乃至全国有名的宜居城市,服务业占比较高,房价也居全省前列。威海也是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七普时期全市6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高达27.3%,远超20.9%的全省均值。对于打工人来说,威海就业机会不多、留居成本较高,人口吸引力自然受到影响。
工业方面,威海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轮胎、渔具、医疗器械、海洋食品、特种船舶、打印设备等产品占据全国较高份额。目前,威海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新能源等八大产业集群,以此助力产业发展,吸引人口流入。
潍坊是全省排名第二的工业大市,工业总产值超过万亿,仅次于青岛。全市四大支柱产业,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总产值都在千亿以上,撑起工业脊梁。

目前,潍坊也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着力打造动力装备、高端化工、汽车制造、食品加工、新一代信息技术5个千亿级产业链,和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高端铝材等10个500亿级产业链。2023年,潍坊经济增速5.1%,排在全省倒数第二,其中二产增加值增长4.4%,成为最大拖累。想要扭转人口增长格局,潍坊恐怕要加快挺过产业转型阵痛期。

泰安济宁人口减少超5
2023年,山东人口增量最低的城市是泰安和济宁,分别减少5.23万和5.01万。其中泰安人口增量与增幅均为全省垫底,成为最大“输家”。
泰安是距离济南最近的城市之一,受“强省会”影响非常明显。从2018年山东首次提出“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后,泰安人口就持续负增长,2023年常住人口534.87万人,较2017年的550.3万人,减少了约15万人。
坐拥泰山的旅游大市泰安,产业结构(10.9:40.6:48.5)与威海(10.5:37.9:51.6)非常相似,服务业占比较高,工业上都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正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高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新能源、医药及医疗器械、出版印刷、纺织服装四大优势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
作为济南都市圈重要成员,未来泰安与济南将在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合作。但泰安想要吸纳济南外溢人口,恐怕需要不短的时间。
济宁身处鲁西南,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是全国六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目前济宁也在谋求转型,推进“231”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三新”和医药产业)。
处于转型阵痛期的济宁,2021年起持续陷入人口负增长,2023年常住人口824.05万人,较2020年减少了约12万人。

从2023年山东人口格局来看,“喜”的城市不多,“忧”的城市占了大半。人口负增长时代,这样的结果或许是大部分城市的“宿命”。但无论如何,提振自身产业、完善公共服务,永远是城市发展所需,也是吸引人口的不二法门。

参考资料

[1] 山东统计局、各地统计局

[2] 青岛人口增量依然是山东第一,但警钟已敲响.青小岛

[3] 鲁股2023回望:总量超300家,7家市值过千亿.泰山财经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发现不一样的山东

END




落户北方首个深圳科技工业园,潍深能否唱好“双城记”?

逐鹿新赛道,山东新质生产力如何“加速跑”

山东经济的韧性从何而来?

滨州:一座“扫地僧”般城市的隐与名

敲敲门
看见不一样的山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