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一座“扫地僧”般城市的隐与名
乐活
财经
2024-03-22 18:22
湖南
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中作取舍,在既得利益与整体利益中作抉择,是改革的关键一步。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如何引导、规划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是选择,也是定力,更是考验。
1931年,梁漱溟在邹平创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尝试运用儒家文化拯救农村。两年后,刚大学毕业的费孝通应邀来到这里。这位年轻人很快就察觉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难以实现。虽然对梁漱溟的主张保留质疑,但乡土情怀从此萌芽。50年后,他发表了著名的《小城镇大问题》,成为小城镇研究的经典,其中,小城镇与乡村工业化、小城镇的社会构成与社会运转、小城镇与村庄的关系等议题,至今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也许正是因为这份感情,费孝通后来一直关心滨州,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费孝通多次到滨州考察,为推动滨州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费孝通看来,乡镇工业与小城镇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其意义更在于开辟了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独特道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滨州乡镇经济活跃,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用实践印证了这一观点。在武侠小说中,经常会有一位打扫卫生的无名僧人,平时默默无闻、深藏不露,但是在关键时候就会展露出深不可测武功,震惊众人。滨州在强市如林的山东省内缺乏存在感,在国内知名度并不高。滨州是国家重要的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有5家省级“链主”企业,数量列山东省第1位;是全国唯一的“千亿粮城”;是山东省排名第一的民营企业魏桥诞生地,更是有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或全国第一位。似乎,用“扫地僧”可以颇为传神地概括滨州低调沉潜的形象。滨州不大,无论是人口、面积还是经济总量在山东省内都算“小个子”,在16个地市中并不起眼。即使与从滨州分出的“小弟”东营相比,也缺少黄河入海口和胜利油田这样的耀眼明珠加持。但出乎意料的是,这里却有很多大产业,大块头企业,甚至有很多全国乃至全球第一,行业内如雷贯耳,但不为外界所知。2022年,滨州规上工业营收达到万亿,总量稳居山东省第3位,滨州规模以上工业年营业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23家,其中制造业企业21家,过百亿企业较2021年新增7家,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名单,列第66位。“中国企业500强”企业5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7家、“山东民营企业100强”企业9家。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3中国企业500强”,山东有52家企业入选,滨州入围数量在全省排第5名,仅次于东营、济南、青岛、潍坊,济南、青岛、潍坊综合实力强,我们暂且不论。排名第一的东营依托胜利油田,主要为石油化工企业,与之相比滨州的企业类型则更加多元化,更拥有连续多年蝉联山东民营企业榜首的魏桥创业集团,位列世界500强第199位。滨州有高端铝、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氧化铝、电解铝产能和铝型材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高端铝产能更是全球第一,获评高端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轻量化铝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早在2022年,滨州铝业集群就实现营业收入4778亿元,铝土矿进口量、氧化铝产量、电解铝产量、铝型材加工量均列全国第1位。滨州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铝都”“世界铝谷”,赢得了“世界铝业看中国,中国铝业看滨州”的盛赞美誉。滨州是山东省唯一超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市,产能全球第一。全国唯一粮食产业经济超千亿的地级市,诞生了国内第一桶玉米油,全国首创以小麦加工副产物生产赤藓糖醇、蛋白肽,中裕食品品牌价值位居全国食品加工制造业前十强、山东省首位。全国牛羊优势产业区,肉牛存栏量、出栏量、屠宰能力和屠宰量均居山东省第1位。“虾贝虫藻鱼”特色优势明显,对虾产量居山东省第1位,自主知识产权对虾品种占全国比重达到1/4,是“中国白对虾种都”。据最新统计,2023年滨州有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或全国第1位!其中,15 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第1位!滨州,一个不到400万人口的地级市,为何有如此多的百亿企业,有如此多的产品位列第一?但为何滨州在全省存在感并不强?“人类历史命运的决定因素是地理,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其发展脉络。”海滨之城在人们印象里往往是浪漫和美好。然而,对于滨州人来说,海却更多是痛苦和无奈。由于临海地势平缓,海与岸没有天然落差,海水可以轻易漫上岸来,特别是当渤海湾持续刮起东北风时,潮水便伴着大风涌上岸形成海潮。在滨州北部沿海,真正的大海距离海岸几十公里,在目视范围内几乎见不到海天一色的景象,到处是大片盐碱地和泥滩。黄河以南则自然条件好很多,泰沂山区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势高,土质肥沃,人口密集,当时修筑黄河大堤时南岸更加牢固,因此南岸决堤的概率远远小于北岸,百姓得以长居久安、财富得以积累。所以在过去漫长岁月里,滨州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但人们也仅能果腹而已。改革开放以来,以魏桥集团等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迅速做大做强,这座农业之城开始应和逆袭。在魏桥等一批民营企业带动下,邹平工业渐入佳境,纺织服装、食品医药、装备制造、钢铁冶炼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邹平总产值的80%,给邹平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和“工业大县”的美称,2014年,邹平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中国糖都、中国玉米油城。全世界大多数可乐及其它饮料的铝制易拉罐体材料都产自邹平。(王健 摄影)从邹平星星之火到整个滨州燎原之势,滨州其他县域也有了点状突破,比如博兴金属板材生产规模、阳信肉牛加工量、李庄绳网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博兴、无棣、沾化化工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典型就是博兴县的兴福镇。兴福镇位于滨州、东营、淄博三市交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前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几十元,半数以上的村无法解决温饱,处于“吃饭靠统销、生活靠救济”的状态。然而,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只有3.3万人口的小镇,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连续递增60%以上,形成了厨房设备、制胶、黑白铁加工、建筑建材、化工、柳编、粮食加工七大支柱产业,各类企业达到900多家……短短几年时间,兴福这个贫困落后的小镇,一跃成为闻名全省的经济强镇,被称为“兴福现象”在全国推广。滨州是全国唯一的“千亿粮城”。老百姓并不熟知的是,在中国人饭桌上的“粮”、“糖”、“油”中很大份额是来自滨州。目前,滨州粮油企业个数超千家,其中6家营收超百亿,粮油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在滨州,一粒小麦能加工成600余种产品,一粒大豆能生产出210余种产品,一粒玉米能变身为100余种产品。培育起了中裕、西王、长寿花、十里香等一批知名粮油品牌,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群,被称为“滨州模式”在全国推广。在武侠小说中,有形化无形,无形变有形, 是武学修为的最高境界,探寻滨州背后的原因,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关系,政府办好企业围墙外的事带动市场办好企业围墙内的事。滨州,打造“万物生长”的营商环境,树牢“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理念,坚持主动服务、用心服务、高效服务,不管国资、民资、外资,无论大、中、小、微,都将获得最优服务、享受最高礼遇。此外,滨州持续搭平台、优服务、聚人才、做生态,成立了全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创委,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两年全省第1,规上工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全省第1,职业教育滨州模式全国推广。更值得一提的是,滨州一直把成就企业家梦想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着力打造企业家圆梦第一城。正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在滨州市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实施大会上所言,“关键是政企同心协力,把梦想化为具体行动、具体措施、具体成果。对企业家来讲,就是要在有梦、追梦、圆梦上下功夫。对政府来讲,就是要在理念、架构、政策上下功夫。”或许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我且抛砖引玉:首先是经济基础。滨州虽然有很多大企业,但是人均GDP并不高,而且区域发展不平衡,除了滨城、邹平、博兴、无棣迅速外,其他县区还相对落后,“南北差异”是制约滨州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外界对滨州的整体认知。第二是交通短板。目前虽然有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与周边地市相比仍然是短板,“山东17地市唯一不通火车”的曾被兄弟地市揶揄很久,这一现状很快会被改善,但是高铁的“虹吸效应”,对滨州影响还有待挂产。此外,被给予厚望的滨州港,发展速度也落后于东营。第三是思想意识。滨州与周边地市相比,基础差底子薄,长期贫穷对人们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影响,人们习惯了把“落后地区”挂在嘴边,表面是谦虚骨子里是自卑,最终反映到行动上畏手畏脚,特别是对外讲“讲故事”能力不足,让世界了解滨州,光靠官方渠道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当前自媒体发达时期,需要各方面都成为讲述滨州故事、传播滨州形象的主体力量。梦想的实现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城市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近年来,滨州也面临着转型压力。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滨州有自己独特的“心法”,在舍与得之间有自己的选择和坚守。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思路,是大部分城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选择的策略。对于滨州而言,其最难破解也是最迫切需要破解的问题,是产业转型问题,是“舍与得”的决策。作为滨州县域经济的领头羊,邹平的规上工业营收占到滨州市的40%,是滨州工业的最大板块,但也悬着环保与耗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据产能转型升级的需要,2022年,邹平需要转移钢铁产能1738万吨,转移电解铝产能40.7万吨,另外关停焦化产能35万吨,其工业产值直接减少近600亿元。整个滨州,需要完成1247亿元的工业产值转移,这个量甚至相当于一个北方中小城市的经济体量。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使一个地方国内生产总值降低、税收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最致命的是,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地区的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和社会稳定。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在“长痛”与“短痛”之间的抉择,都不无艰难。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中作取舍,在既得利益与整体利益中作取舍,是改革的关键一步。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如何引导、规划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是选择,也是定力,更是考验。最直接的反应是,2023年,滨州增速仅有5%,排在全省倒数第一。经济增速一时的高低并不能说明什么,必须看到,结构调整是一个需要不断往前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这一关滨州不得不闯过去。清晰地看到,滨州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发展不均衡,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比如重点产业链条偏短,新兴产业拉动偏弱,引领性项目还是偏少;城市能级、基础支撑仍有差距……但发展阵痛是短暂而且是必要的,只有迈过这一发展阶段的门坎,滨州的经济才能更高水平上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提速换挡。对于滨州来说,伴随加速落实各项经济改革措施,创新成为各界抢占的制高点,新经济与传统产业不断加速融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重塑,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强劲动力。未来,滨州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未来产业协同化,完善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多产业集群“向新而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转移的“围城”里,开辟创新发展新赛道,着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费孝通教授在1983年《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但需要注意的是,曾经的“模式”不会一成不变,事物的发展都处于不断地变动中。每个区域的发展都要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发展的背景、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不能简单地去模仿与照搬照抄,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扫地僧”的修炼要耐得住寂寞,突破了自我限制,功力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段位。城市的发展也要经历了转型的阵痛、坚守的煎熬、拼搏的艰辛,在“舍”与“得”的抉择和实践中,滨州必将达到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