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大港小城的宿命与抗争

乐活   历史   2024-09-30 22:03   湖南  

《日出东方》系列第二篇


024

  

作者 l 白羽   笨笨小飞   

头图 l 文予

本文原创首发 l 敲敲门,转载请联系(微信ID:zhaigz)授权,并在文前注明来源及作者信息,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16世纪晚期,英国出现“燃料危机”。

树木砍伐殆尽,木材价格高涨,于是人们纷纷改用便宜的煤炭生火,煤炭迅速成为英国主要燃料,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同样的危机,早在500年前的东方也曾上演过,那时中国正值宋朝。

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时年42岁的苏轼知徐州。

次年冬,徐州连降大雪,天气酷寒,薪柴砍伐一空。为了纾解民困,苏轼差人四处探寻煤炭,发现了徐州煤矿,帮助百姓御寒度过了严冬。

其实,煤炭在宋朝早已大规模应用,成就了陶瓷业在中国历史上的高光时刻,烧制出了无数精美的瓷器供达官贵人玩赏,甚至远销欧洲;而500年之后,钟爱中国瓷器的英国,却发明了以燃煤为动力的蒸汽机,掀起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此东西方分野。

历史的车轮再滚滚前行了几百年后,中国从宋朝更迭为清代。当最高统治者沉醉于“盛世”的繁华时,西方则在工业化浪潮中开始了全球扩张。

1840年,日益膨胀的西方列强与停滞的大清帝国在中国沿海相撞了,坚船利炮将腐朽的国门撞得七零八落,国威尽失。

1899年,侵占青岛后的第二年,德国海军陆战队抢滩登陆了距离青岛不远的一个小海港——石臼所。

面对德军入侵,在主战派力争下,清廷派袁世凯以操练为名,率领武卫右军万余人开赴山东德州意与德军开战。

就在最后一刻,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下令撤军,并不再扩大在山东的侵略范围,战事未开。

这场没有打响的战争,不仅没有让日照成为第二个胶澳,却让40岁的袁世凯因“日照事件”而得到慈禧的赏识,在年底升任山东巡抚,开启了自己波谲云诡的政治生涯。

此次事件后,德国放弃继续侵占山东的打算,提尔皮茨之后修订德国《海军法》,组建大洋建队和建造无畏级战舰,掀起一战前的英德海军造舰竞赛。

谁也没想到的是,“日照事件”竟成了蝴蝶翅膀,在太平洋彼岸煽动一下竟然改变了世界历史走向,而这个小小的渔港就被这样被裹挟进了历史洪流。

时局之下是生产力的深刻变革。

随着工业革命推进,煤炭、轮船、港口三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彼此联结。煤炭提供动力、轮船充当工具,而港口则成为联结世界的关键节点,它以无限流动性造就了世界间精妙而宏大的互动,见证了海运、贸易与战争,也见证着无数港城命运起伏。

在煤炭能源革命与全球化加持下,一百多年后,小小的石臼港成长为山东省第二、全国第六、全球第七大港口,并崛起了一座崭新的滨海城市——日照

从现实出发,向历史提问。

曾经,面对东西方大分流,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今天,面对日照的发迹,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日照能够在港口林立的黄海之畔快速崛起?

港口与城市,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在新能源革命滚滚而来的今天,崛起于煤炭时代的港口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因港而兴的城市又将走向何方

历史犹如大海,从过去奔涌而来、向未来逐浪而去,洗炼那些深沉邃远的恒久叩问……

1

港之城

苏轼调往徐州前任密州知州,相比他之前任职的杭州来说,密州的条件要艰苦的多,但这里却成就了他诗词创作的高峰期,创作了《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篇,正所谓“盖愈穷则愈工”。

彼时,密州主要管辖范围为诸城、安丘、莒、高密一带,即今天的青岛、潍坊局部以及日照。

此地古为莒国,琅琊旧地,越王勾践三千越甲破姑苏后,为问鼎中原,率越国水师大举北上,并把国都从会稽迁到先秦第一大港琅琊,即今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与古镇口军港相望。

琅琊港作为中国五大古港之首,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三巡琅琊大城,即为封禅泰山,也为祈求长生不老,这里也成为徐福东渡寻找海上仙山的起点。

但遗憾的是,公元前70年,一场琅琊大地震,让这座秦汉古港彻底衰落、湮灭于历史长河,但这片海岸线始终孕育着“东方巨港出”的优越港口条件。


琅琊郡地图

官运不济的苏轼到任密州后,恰逢连年蝗灾、旱灾,百姓流离失所,强盗四起,再加上适逢王安石推行新政,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难为“无米之炊”,但他依旧竭尽所能,灭蝗抗旱、抓捕盗贼,收治弃婴成为美谈。

在苏轼离开密州11年后,即公元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自此始有“日照”之名,金代设日照县。

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这个位于黄海之滨、山东半岛东南侧的海边小城并不引人注意。直到清康熙年间,沉默的日照才渐渐热闹起来,石臼所商贾往来,货船云集,至清末民初,驻石臼所的各类商号多达上百家,国民政府财政部在日照石臼所设立“公局”,征收税款,足见其重要性。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时局动荡、外敌入侵、战事频仍、矛盾交织,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和日伪敌寇的渗透强夺下,兴盛一时的石臼所迅速没落下去。

石臼所的遭遇也属于此时的中国,但黑暗中总会孕育着光明,其中早期的一束光就来自日照。当莒县的王尽美作为代表参与中共一大会议时,谁也没有预料到星星之火会改变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与日照设县同年设立的涛雒古镇、科举世家。名门望族的丁氏家族,也在风云际会的清末民国,涌现出了同盟会创始人之一的丁惟汾,在风云激荡的近代史上为探寻救国救民之路风雨一生,家族中更走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

1945年9月,日照解放,掀起了恢复与发展工商贸事业的热潮,但此时日照仍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曲折而缓慢。

这一时期有两件事对日照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一是1959年举全县之力建设的日照水库,从此改变了日照境内无大河,旱涝潮灾多,土壤沙瘠多盐碱的数千年农业用水困境。山僻海隅的无人问津之地蝶变成沃土。

水库的建设对日照发展影响深远,70年代末国家计委选港定址时,除了日照得天独厚的海岸条件外,另一个重要条件则是有日照水库这个充足的水源保障,最终才把港口定在日照,包括后期日照设区带县,建设钢铁工业,也是因为日照水库从水资源战略上能够支撑一座滨海港口和钢铁工业城市的发展和需求。

二实施“南茶北引”,经过多年努力,在1966年大获成功,日照已成为山东省茶叶主产区,日照绿茶成为日照的一张城市名片,改变了我国茶叶南北格局。

日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尤其是山清水秀、云蒸雾绕的沿海山区的地理特质,又赋予了日照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等独特优良品质。

发展至今,日照茶园总面积已达到近30万亩,茶叶从业人员已达30余万人,年产干毛茶1.9万吨、总产值达到37亿元。

但真正改变日照命运的却是一位学者。1969年,来自青岛的山东海洋学院的全体师生被下放至日照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其中海洋系有一位侯国本的教在劳动之余,被日照广阔的海岸线所吸引,一有空就到岸边观察,这里海域宽广,水深滩短,不冻不淤,属于花岗岩岸线,远离江河入海口,是一个适宜建设深水港的绝佳选择。

这一发现令他心潮澎湃,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命运都飘摇不定,建设港口这样宏愿也只能像一颗种子深埋在心里,静待着春风和雨露。

侯国本教授

此时,一起等待的还有整个国家。比如距离日照将近300公里外的兖州煤矿开发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矿区建设受阻,直到1974年,兖州矿区才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1979年,矿区建设进入高潮。

那时,中国经济正处于变革前夜,孱弱的国民经济对煤炭需求量不大,但是国家需要换取大量外汇来购买急缺物资,而此时日本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对煤炭需求量大,于是兖州每年有数千万吨煤炭急需外运,但运力不足,建设深水大港成为迫切需要。

此时,如何解决兖州煤炭外运难题,有两个选择摆在决策者面前:连云港和石臼港。

连云港属江苏省,已有40多年历史,由于地处黄河故道,滩宽水浅,只能停靠千吨级渔船;石臼港属山东省,可靠泊500和200吨级的客货轮,基础薄弱。

江苏和山东同时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于是分别提交了修建石臼港与兖石铁路、修建连云港与连兖铁路的规划报中央审批。

一场关乎两个城市命运的角力开始了。

竞争过程漫长曲折、跌宕起伏,堪称经典,细节不再赘述。最终结果是,在已成定局的情形下,日照凭借侯国本敢于直言逆袭翻盘,最终获得国家批复建设新建石臼港工程。

成功背后,除了侯国本勇气和坚持外,整个项目团队的协作,以及国家高层的支持高瞻远瞩、分不开的,当然也有连云港麻痹大意而贻误战机,以致于今天其意难平。

就这样,寂寂无名的海滨小城乘着改革开放的国策的趁势而上,从一个农业县鲤鱼跃龙门为沿海港口城市。但后面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每一次机遇都需要这座小城竭尽全力,才能赢得比赛,这也许就是这座城市的执念与宿命。

拿到国家批文后,临沂地区专门成立了建港办公室,日照县也成立了支援港口建设的领导小组,1982年2月17日,石臼港主体工程正式开工,成为“六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我国利用日本政府低息贷款的项目。

石臼这个小渔村的宁静从此被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所打破,日照这座海边小城的命运也从此被改变。

1982年石臼港破土动工  图片来源:网信日照

1985年3月22日,经国务院批复:撤销日照县和石臼港办事处,设立县级日照市

1986年,兖石铁路正式建成通车,石臼港通过国家验收,被批准为一类对外开放港口,煤码头和日照港石臼港区煤堆场成为日照港业务发展的第一块基石。

日照作成我国“北煤南运”和煤炭出口的深水港址,也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外出口的主要码头,更一度跃居国内第二大煤炭出口港日照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和鲁南的对外窗口及物资集散地。

随着石臼港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对其管理则显得日益重要。

从1984年开始,国家对主要港口管理体制再次进行重大改革,面对“国家将港口逐步下放给所在中心城市为主管理”的规定,日照的县级市规格显然无法适应副地级单位石臼港务局的管理要求,只得暂时采用由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部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多层、多头交叉管理的窘况,显然“九龙治水而水不治”,理顺港口管理体制势在必行,而日照升格成了破解港口治理难题的突破口。

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日照升格为地级市。
1992年5月1日,石臼港更名为日照港,半年后,潍坊的五莲县、临沂地区的莒县划归日照市管辖,设立日照市东港区,2004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日照市岚山区,基本形成了今天日照市辖2区2县的区域格局。
对于刚升级地级市的日照来说,还带着“沿海欠发达地区”帽子,如何生存和发展才是他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989年,日照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8.74亿元,除了港口和运输的煤炭外,几乎没有其他产业,港口无法对市域经济形成带动作用。
日照的管理者深谙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港口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桥头堡,但如果没有产业项目,桥头堡就形同虚设,没有第二、三产业支撑,日照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于是,建市之初他们就积极谋划引入钢厂、电厂和木浆厂等产业。其中,建设大钢厂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梦想。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钢铁、汽车、电气、石油化工等产业飞速发展,经济增长动能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机械等工业向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换,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需要快速弥补这段缺失的历史进程。
纵观世界,此时大型钢铁厂均建在港口,在大陆桥的另一端荷兰鹿特丹就是著名的钢铁之城,其自然条件几乎与日照类似,而此时的日照还只是一个吸食着土地养分的农业城市,但“钢铁基因”已开始在这座城市的血液里萌发。
个人的命运需要考虑历史进程,一座城的亦是如此。
日照市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港口名义嵌入了世界前进的底层逻辑中,它的命运已由不得自己来决定,这被称之为“宿命”。
但“宿命”从来都是需要抗争的。
2
城之钢

上个世纪80年的中国躁动而激情四溢,就在这时日照营建大钢铁的项目设想开始萌芽,项目单位为山东省冶金总公司“大钢办”。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宝钢项目选址时,就曾经和日方投资商首先到岚山头选址,但当时制约岚山建设大型钢铁厂的三大制约条件:没有港口和铁路、淡水资源不足、没有城市依托。

最终项目落户上海,日照与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钢厂擦肩而过。

1985年,石臼港深水煤炭码头正式通航后,时任国家领导人纷纷来日照视察和指导工作,明确指示在石臼港建设300万吨级钢厂项目的可行性,并安排光大实业董事长王光英先生到欧洲、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地考察,探索利用外资在石臼建设钢铁厂事宜。

后期在时任李鹏总理考察日照期间,提出在日照投资1000亿,建设1000万吨级大型钢铁厂的意见,并联合省政府、冶金部联合编制建厂项目意见书提报国家计委,此时在山东石臼建设大型钢铁厂也列入国家议题。

其后首钢“齐鲁大厂”项目选址,首钢倾向兖州建厂、山东推荐来日照建厂、充分利用沿海港口和国外铁矿、建设现代化钢铁厂。

但最终各种阴差阳错之下,在石臼建设大型钢铁厂项目最终搁置下来。

当时山东对钢铁的年需求量为1000多万吨,但包括莱钢、济钢两大省内主力钢厂在内,生产总量也不足500万吨,而且一直缺少高档拳头产品,市场的巨大缺口给了日照无限想象空间,“大钢梦”从此在日照人心中扎下根来。

1991年,一个26岁的小伙子离开首钢冶金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创业,他的名字叫杜双华

12年后,当他陪同日照市政府领导挥动铁锹为日照钢铁项目埋下奠基土,矮胖身材的杜双华站在人群中,平静的脸上写满了往事。

杜双华办的第一家企业在朝阳区十八里店,叫北京兴华福利轧钢厂,后来,他回老家河北省衡水市,创办了京华制管厂

那几年却是中国民营钢铁大发展的前夜,河北是钢铁大省,热潮更浓,钢铁厂遍地开花,一开始京华制管厂并不起眼,但却成了杜双华的事业的起点。

据说人生功的三大秘诀:高人指点,贵人相助,个人奋斗,杜双华几乎同时具备,他父亲曾是首钢销售处处长,又有刘凤岐帮助,正可谓“时来天地皆用力”。

叱咤京华风云的杜双华有了更大的梦想——建自己的钢铁厂

2001年开始,杜双华考察了多地,但均由于当地已有大型钢企、政府审批、不符合建厂条件等原因放弃,日照成了最终选择

在奠基半年后新工厂出铁出钢,创造了行业记录。2006年,钢产量达到355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2007年,钢产量达到775万吨,销售收入286亿元,上缴税金13.78亿元,几乎一年一个台阶,开始爆炸式地发展。

2015年,日钢更是斥资330亿元豪赌ESP生产线,当全球各大钢企对ESP新生产技术还持观望阶段,实现5ESP生产线陆续投产,成为世界最大的高质量薄宽带钢生产基地。

20多年来,从多个钢铁企业选址,到日钢落地、山钢投产,再到钢铁配套产业园区如火如荼的建设,可以说,日照港见证了日照人的钢铁梦如何从构想变成现实。

现在山钢和日钢成为日照钢铁产业的“双峰”。2018年,钢铁产业成为日照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日照市钢铁产业产值突破1900亿元。全球8条ESP生产线,有5条在日照,吨钢能耗比传统流程降低74%;板带材比例超过8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左右……

山钢集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

2023年1月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明确支持日照建设现代化生态活力港城,打造先进钢铁制造基地和黄河流域陆海联动转换、北方能源、港口型国家物流“三大枢纽”。

日照港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出口港,国内唯一拥有两条千公里以上铁路直通的港口;铁路环港而建,新菏兖日、胶新、瓦日、坪岚等铁路在这里汇聚,日照岚山疏港铁路也已正式开通运营。这些利好条件将显著促进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规划,未来全省8000万吨钢铁产能,将有4000万吨布局在日照,完全能够培植成一个万亿级的产业。

当钢铁巨轮从遥远的海面露出桅杆时,日照这座城市也开始了狂飙之路。

3

城之变

在过去漫长岁月里,日照曾始终是一个农业县,农耕打渔是这里的生存方式,与临近的青岛、连云港相比,日照有着浓厚的先天不足和偏居一隅带来的落寞和自卑感

虽然石臼港建设带来转机,但是在港口运营初期,主要往外运输煤炭,除了运输产业外,港口几乎没有相关产业承接落地,城市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在港口建设时,考虑到后期港口发展,国家在规划时增加了2万平方米的城市配套建设,其中包括电影院、文化馆、外供商店、新华书店、邮局等设施,此外,还为银行、保险、供销社等留了位置,奠定了日照港雏形。

在基础设施方面,铺设了40米宽的黄海一路,拓宽了石臼至日照东岭8公里的沥青公路,后来港区附近形成了黄海一、二、三路,海滨一、二、三、四、五路,搭起了石臼的基本框架。

1985年3月,在国家同意建立日照市(县级)后,日照决定把县级市委、市政府东迁至石臼所,以加快实施“港为城用、港以城兴”的港城一体化发展战略。

行政中心的搬迁是一项巨大工程,此时日照面临三大问题:一缺乏搬迁资金;二新老城区联系不便;三空置房屋无法利用,资源浪费。

最终,这次政府搬迁搁置,被称为“第一次东迁”。

1992年,区域调整,日照市设区带县,其中“把原日照市的行政区域划为新组建的东港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海曲中路”。由于当时市政府驻地也在海曲中路,所以东港区委、区政府及区直机关没有办公地点,只好借房租房办公。

为了解决东港区办公问题,东迁工作再次启动,成为“第二次东迁”。

1993年9月,日照市委、市政府依据最新的《日照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新市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情况,经过勘查走访,征求归纳各方建议,最终锁定了市行政中心的具体方位。
但这一次日照面临的困难并没有减少,其中最大的难题依旧是资金短缺。但由于这次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日照市想尽了各种办法,最终,筹得资金7000多万元,使工程进度得以顺利推进。
马克思·韦伯在《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中说:中国的城市多起源于君侯及官员居住之处,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依附于政治力量。
毫无疑问,在城市发展影响因素中,行政中心的变迁是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城市通过市委、市政府搬迁来实现了城市布局重构和能量跃迁。日照的市府东迁极大的推动了新市区的开发建设,改变了日照城市格局。
市政府大楼坐落的地方,当时称为凤凰岭,岭上岭下除了岩石,就是麻饼沙,到处都是已废弃的大大小小的石塘和村民为了储水浇地而开挖的大土坑,土路上车一跑,后面就会扬起漫天的尘土……
随着政府机构建设,周边基础设施、市政等也快速完善起来,同时与之配套的生活小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农贸市场,百货大楼、购物广场等也逐步完善。为了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还修建了人民广场、银河公园等等,昔日的荒山野岭焕然一新。

日照中央活力区  图片来源:网信日照
此后,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大学科技园相继建立,沿海公路、高标准海水浴场、万平口生态公园、国家海滨森林公园、奥林匹克水上公园……
在城市发展壮大背后,日照的产业也逐渐丰盈起来。
日照钢铁产业实现突围之际,遵循着工业革命发展规律,依托港口运输,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快速发展

2006年,现代汽车旗下的威压发动机项目落户日照,开启了日照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的进程。经过多年发展,产业上下游逐步打通,日照拥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350余家,整车本地配套率从不足20%提高到40%,随着汽车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2000年,山东日照森博浆纸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日照黄海木浆项目”于落户日照开工建设,成为日照现代化工业的第一个里程碑。资料显示,目前亚太森博的总投资已超过200亿元,拥有年产220万吨化学木浆、60万吨高档包装白卡纸板、2.5万吨莱赛尔纤维的能力,是国内最大的商品化学木浆及莱赛尔纤维生产供应企业,木浆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接近山东省半壁江山。

随着钢铁、石化、粮油、汽车等产业不断壮大,日照这原本吸取土地营养的农业小城正日益蜕变成硬核工业之城,而这与日照的发展战略密不可分

这样的战略既出发于日照的历史与实际,又着眼于城市的现实与未来,蕴含着管理者的智慧和担当。

产业快速发展背后港口吞吐量也在突飞猛进

2002年,日照港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2003年突破4000万吨;2004年突破5000万吨;2005年历史性地突破8000万吨,增速高居全国沿海第一,增量高居山东沿海第一,跻身全国沿海十大港口行列。

2015年,日照港实现营业收入为43.7亿元,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居全国第一。同期连云港营业收入为12.4亿元,已经被日照港远远甩在身后。

2022年12月27日,日照港年度吞吐量突破5亿吨,稳居全国沿海港口第6位、世界第9位,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反映到经济数字上更是耀眼。

1978年日照地区GDP仅为5.80亿元,1983年超过10亿元,1995年超过100亿元,2006年超过500亿元,2010年超过1000亿元,2013年超过1500亿元,2017年超过2000亿元达到2002.65亿元。

昔日偏于一隅的“小渔村”已蜕变成现代化海滨城市,曾经的海滨小城正在慢慢长大。

少年维特说:“凡是使人幸福的,终究又会变成他不幸的源泉”。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过去曾经引以为傲的发展路径,随着发展阶段进化可能会演变成发展的阻碍。

对于日照来说,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困惑与烦恼也会接踵而至。

4
变之惑

2022年,日照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300亿元,在全省16个地市中排名15,仅高于枣庄,在以GDP来评定城市排名和发展潜力的环境下,不得不说日照在总量数据上相对吃亏,甚至给不少外界人士误以为日照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其实经济排名背后,既有历史基础薄弱,也有现实政策资源倾斜不足的诸多因素。

从历史角度看,日照所辖两区两县,实则就是原沂蒙革命老区三个纯农业县拼凑而来,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为例,三县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日照县8005万元,莒县5824万元,五莲县8808万元,三县相加总量尚不如周边的诸城、胶南以及临清等工业强县,而同在临沂地委,日照和莒县两县相加尚不及沂水县的16542万元。

可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发展相对依赖国家统一配置资源和均衡布局下,日照和莒县、五莲曾经更是被遗忘在工业化进程之外。

随着日照1985年开港通航。撤县设市后,虽然有部分港口产业和外资经济开始落户日照,让日照的工业产值稳步提高,但直到1992年,日照和莒县、五莲合并前夕,三地相加尚低于当时山东第一强县的荣成市的43.97亿。这与80年代同样设立的新地级市东营、威海、莱芜等相比,日照的历史底子堪称一穷二白。

日照以港口起家,但是北有青岛、南有连云港,渴望获得话语权的日照在政策支持上常有边缘化之感;与临沂关系更加复杂,日照港以钢铁、煤炭等大宗散货为主,与临沂以商贸物流和轻工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有效互动差强人意,反而与煤铁需求量大的鲁南其他各市以及豫北、晋南等互补性更强。

历史基础的薄弱也造成了设市后日照在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资源上的尴尬。

1989年才升格地级市,相继错过了80年代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窗口期,又在90年代,沿海钢铁、化工、外贸订单等产业布局和高速发展期,未及时获得大项目的突破,加之赖以生存的港口管理权一直在交通部和省政府直管,直到2003年才下放到地方管理。

作为一座港口城市的日照,其实也是从2003年日照港下放和日照钢铁投产,真正补足了港口经济和钢铁工业的两大城市命脉,而仅仅20年间,日照又把港口吞吐量和钢铁总产量做到了令世人瞩目的骄人增速和总量。

历史证明,只要肯给这座小城机会和政策,日照人总能用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让每一项国家和省级的政策都在日照这片沃土上获得超出想象的回报。

当然日照除了历史和政策因素外,也受制于自身面积和人口总量的不足,加上原本农业县为主、在耕地红线、能耗、煤耗、环境容量等关键指标相比其他城市,天花板太低,制约性较大。

所以在2023年春节开工第一天的日照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攻坚突破动员大会上,日照的主政者也清醒的意识到这些日照发展的机遇和问题。

一、“时”与“势”。在国家富裕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为日照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要发展,就需要人心齐,首先还是日照全市300万人口对这座城市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需要达成普遍共识,而不是各自为战、自我唱衰或者相互内耗。

二、“危”与“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多变,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挑战不断增加,日照要想独善其身,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本前提还是要解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约高效和绿色低碳这条路上走出“日照样板”。

三、“量”与“质”。日照建市晚、盘子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并不意味着日照已经没有发展潜力可以挖掘,占据全市一半人口,2/3面积的莒县、五莲两县的人均GDP目前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0%,县域经济依然有较大的资源和指标来完善全市的工业布局和临港产业发展。推动撤县设区、撤县设市以及突破莒县,在未来依然会形成日照新的增长极。

这样的矛盾与疑惑,时刻影响着日照人的心态,也左右着管理者的决策,更决定着日照的未来。

更加具象的来分析日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大三小”:

大港小城。大港小城,是当下很多港口城市的普遍写照,他们都有着类似的发展路径,并开始遭遇同样的困境。

港口作为海与陆连接的节点,也是物流、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的聚集地,是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浓缩焦点地带。

与南方港口城市相比,北方港口除天津、青岛、大连等大型港口外,大多数港口以较为单一的大宗资源型物资运输为主,基本服务于本地区支柱产业,港口与腹地互动性不足。

以日照港为例。2022年,日照港年度吞吐量突破5亿吨,主要运输物资为铁矿石、煤炭等,集装箱运输量较少,受制于“酒肉穿肠过”难题,从而无法形成产业外溢,无法更加有效辐射日照经济,更重要的是城市本身能级无法与港口形成更高层次的融合。

日照面积占全省 3.4%人口占全省3%,但像 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都占全省的 2.6%左右,特别是县域经济,莒县、五莲人均 GDP 只有全省平均水平60%左右。

2020年日照被纳入胶东经济圈和省港口集团的成立,日照也全面摆脱束缚,进入向海而生的新时代,尤其是近在家门口的就有1.5万亿GDP总量的区域中心城市青岛和5000亿级别的国家级开发区西海岸新区,以及全省港口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发展下,也避免了同区位、同质化的无序竞争,更梳理清晰了城市与港口同呼吸,共发展的命脉。

随着“东煤南移”“东矿南移”“北集南散”几项重大港口转型升级项目以及疏港铁路、输油管道的建设运营,也让港口和城市的发展都拥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

日照的真正腹地是海洋!

日照港

大钢小产。在日照钢铁产业“一骑绝尘”,按照省委、省政府规划,山东省8000万吨钢铁产能未来将有一半在日照布局。目前,日照正全力推动日钢集团产能承接、山钢日照基地二期等重大项目落地。

2018年,钢铁产业成为日照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日照市钢铁产业产值突破1900亿元,日照钢铁板带材中高端产品占比攀升至80%以上;
这也导致了日照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全市以钢铁、能源、机械制造、船舶修造等重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2018年,日照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6:48.3:44.1,仍为“二三一”产业格局,工业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比重较高,万元 GDP 能耗是山东省平均水平的21倍,且大部分企业处在“微笑曲线”中低端。
行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石化、电力等行业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6.8%,其中钢铁行业产值占比超过20%。
除钢铁产业外,其他产业规模偏小:2021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42家,比2012年的596家增长41.3%。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25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4%;过50亿元企业10家,过百亿元企业6家。2018-2021年动态有效期内的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1家,国家“小巨人”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高技术投资增速和占比等指标相对较弱,创新力不足,与周边的青岛、烟台、威海相比都差距较大,即使邻省连云港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远多于日照。
临港工业长期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接近半数。尤其是前几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进出口增速放缓的影响,中小贸易企业纷纷倒闭歇业,经济更是蒙上了一层阴影。
简·雅各布斯城市定律,即从城市结构定律来看,结构单一是停滞的特征。当一个城市的产业过度依赖于单一的某一个产业的话,它未来发展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钢铁产业周期性强,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较大,一旦行业发展不景气就将对城市产生较大冲击,在过往的发展历程中,日照也多次受到波及,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是日照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山东赋予日照市4000万吨的钢铁产能,目前随着山钢日照精品基地二期工程的推动建设和日照钢铁对省内钢铁产能的购买整合,未来日照还有1500万吨的钢铁产能落地投产,这必然又带动日照全市的工业总产值和GDP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

但是同样也需要上级在政策和指标上予以日照的钢铁产业更多支持,尤其在土地、能耗煤耗指标和环保、碳排放替代等重点指标上实现突破,最终还是要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大海小业。日照向海而生,除了优良的深水码头外,日照濒临黄、渤海寒暖流交汇处,加之大陆架区域海水较浅,光照充足,浮游生物极多,整体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日照渔业资源丰富,加工实力雄厚,全市从事海洋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有200余家,形成了养殖捕捞、初加工、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
当前日照预制菜企业已有百余家,规模以上预制菜企业实现产值121.9亿元,其中水产品预制菜相关企业产值达45.33亿元。不过,日照水产品预制菜产业发展还存在产品档次较低、冷链物流发展滞缓、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等短板与不足。
此外,还有绵长悠远的海岸线,细腻柔软的金沙滩……但于海、山、古、林兼备的日照,对海洋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又存在着与主导产业冲突的矛盾,又存在着同质化的竞争。
比如,在省内且距离比较近的几座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这四个城市都有相同的沿海、沙滩、港口等景点,与这些城市相比,日照的旅游开发还比较落后,青岛旅游业早已成熟,已经迈向国际化旅游城市,烟台、威海也在奋起直追,而日照的“小而美”则显得有些落寞。

目前海洋产业和旅游业受限于禁捕期和北方气候影响,淡旺季明显,导致旅游从业者更多“短平快”有限度的旅游业投入,缺乏旅游淡季的景区互补和长远景区运营规划。同时借助抖音短视频等新兴社交流量平台,制造城市热点话题,尤其像淄博烧烤带火整座城市的流量和知名度。

这也需要日照结合自身的海洋食材丰富多样的特点,从餐饮行业、地域美食、特色小吃等方面与旅游业客流和网络流量充分结合。

不仅要“好风景”,更要“好美食”;不仅要“食材鲜”,更要“价亲民”。

可以说,日照的海洋产业和旅游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终还是要摆脱分散式、低成本的发展闭环,走出去、引进来,邀请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影视制作团队、网红流量达人来共同为日照的大海赋予新的话题营销与热榜推广!

此外,由于先天不足,日照还面临人口偏少、区域竞争激烈等问题,环境容量、能源消耗等约束性因素更为突出,而政策支持乏
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会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崛起的希望中夹带着困惑和困局。能否破局而出,把自己的优势变成生产力,就是考验决策者水平。
么,日照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5

城之命

探寻那个隐藏在表象下的原因,也许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

在日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日照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创新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交通区位、枢纽地位等对外开放优势尚未充分释放……

虽然与整个报告中提到的成绩相比,这些问题言简意赅,但每个问题却是关乎日照未来的症结所在,破解起来并不容易。作为旁观者,难以达到日照人自己对城市的了解,我只能从城市发展一般规律和曾经研究过的城市经验,班门弄斧。

一、小城要有大视野。在文章一开头,我就把日照置于了全球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日照的定位,在高手如林的黄海之滨日照虽然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港口名义嵌入了世界前进的底层逻辑中,所以谋划日照的发展,不仅要看在省内定位、国家的定位,也要看清世界发展的规律

大视野绝不是好高骛远,这是由港口城市属性所决定的,港口作用就是联通世界,全世界资源如何为我所用,又如何通过港口让更多中国好产品走向全世界,这是日照港的功能也是生存要义。

再聚焦一点,日照特色鲜明,陆海联动、东西互济、承南接北的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在融入全国新发展格局中要有更高站位,才有更大作为。同时要看到,当前区域竞争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机遇稍纵即逝,政策资源、产业空间也是有限的,谁抢得了先机,就可能步步领先。

日照周边港口林立、强市环伺,稍有懈怠就会被赶超,所以只能拼命奔跑,港口建设需要继续奔跑,城市建设需要奔跑,产业升级需要奔跑,港城融合更需要奔跑。而奔跑除了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准方向和目标,而根本在于眼界和视野。

二、大港要有新高度。日照的交通区位和枢纽地位取决于港口的地位,港口是日照的“命根子”,而港口必须充分发挥腹地的优势,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现实中,我们发现单纯的作为大宗原料进出口港,溢出效应有限,本质上无法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日照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不要把自己拘泥于地市定位。日照是国内少有的集港口、航空、高速、高铁、重载铁路、管道管廊等于一体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这里是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棋眼”。

如何用好这些优势,集聚更多的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服务链项目,让港口资源、枢纽优势变成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流量、产业增量,大有文章可做。

要强化与临沂、青岛等周边城市的沟通和互动,放下内耗的争执,积极拓展鲁南腹地,如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鲁南高铁的沿线城市,他们缺的就是日照这样的出海口,广阔的腹地不仅为日照港提供多种资源支持,也为日照输送游客。

在产业上,日照更是肩负起山东建设世界级钢铁产业集群的重任。当前,日照的钢铁产业链条还不够长,远低于发达国家钢材综合深加工率在 50%的水平,依托日照港做强做大钢铁产业要站在世界工业革命发展的高度去谋划和布局。

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节能减排,全面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是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日照钢铁产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别是在碳排放监测、碳足迹捕捉、碳交易、重点出口企业应对等方面,要及早拿出措施。要围绕“双碳”,加快实现环保产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深度融合,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三、开放要有新举措。港口,本身就是开放的产物,是日照对外开放的最佳平台。港口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日照的对外开放史。

1989年建市之初,日照刚刚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不久,大港口与小城市,前景广阔与起点太低形成强烈反差。日照的决策者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加快发展,就必须走开放之路;走开放发展之路,就必须依靠港口!

发展到如今,依托山东港口日照港,日照市正全力打造北方能源枢纽、黄河流域陆海联动转换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三大枢纽”,为更好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最强支撑。

日照的未来在于不断开放,而开放更要有新举措,除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外,如何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更是关键。

比如,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抢人大战下的一二线城市留给三四线城市的机会越来越少,日照这座小城市只能靠不停的辗转腾挪的博弈中,更需要超出常规的创新。

比如,有没有让轰轰烈烈引进来的企业舒心留下来?有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比如,在人才引进上有没有实打实的政策落地?给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如,有没有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让城市更有人情味,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比如,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少点运动式城市改造,多运用专业能力,赋予城市更多内涵和底蕴;再比如,在促进房地产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起健康的房地产市场……

日照城市建设

四、思想要有新境界。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城市的发展亦是如此。纵观日照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在过往历史中,日照在关键节点上总能够合着时代的节拍,找准自己的发展节奏,无论是日照港建设、政府动迁还是钢铁产业、体育产业等,都反映了历任日照决策者的智慧、耐力和定力。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长跑,需要用长远的眼光谋发展,就要做好长跑的耐力积累,而这也是对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今天,面对新的内外部环境和发展要求,日照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

对于许多港口而言,无论是从装卸港升级为综合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还是实现港城互动,都对国家的政策优惠多有依赖,这也将对其竞争的最终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对日照的市情,决策者们应该有着更清晰的认识,“日照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表现在经济发展上,但根子却在思想观念上”。

比如在产业结构上,无论是日照的支柱日照港,还是在日照大力投资的山钢等企业,都是国资背景,城市的发展需要“顶天立地”的国有大企业,更需要“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日照应该进一步优化环境,厚植中小企业成长的土壤。

对日照来讲,市场、资源是有限的,国有企业要突出主业,通过改革提高盈利能力,不能单纯追求体量,不能什么事情都干,要给民营企业留足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充分释放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

但吸引什么样的产业,对日照来说是一种考验,热门的大数据、云计算、AI智能等产业固然耀眼,但与身边的青岛相比,显然日照还不具备这样的软实力,所以日照更应从自身优势产业出发,需要有更加有力度的政策支持。

日照应该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尤其是做好港产城融合、高品质文旅消费、平台经济集聚等文章,办好中国运动休闲大会暨体育旅游节、世界木材与木制品贸易大会、中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煤交会、山东绿博会、山东糖酒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增加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强城市的人气、活力和美誉度。

其实对于城市存在的症结以及如何对症下药,日照的决策者更加清晰,在日照生活的优点与不足,日照的老百姓感知也更加明显,我作为一个局外人,无法提出更加针对性的举措,唯一能做的是为日照这样一座小城的未来发展鼓与呼。

我命由我不由天!

从日照这个城市诞生那天一起,就注定了她未来的路只有奔跑。

奋斗是打破宿命魔咒、改变天命定数的唯一途径。

这也是300万日照人努力的当下和值得期待的未来!

谢谢努力的日照,我们终结篇“泰安”见。

欢迎添加我的微信号“zhaigz”或者回复“敲敲门”获取二维码,一起畅聊山东发展。

特别感谢著名媒体人,文化学者王鲁地先生给予的支持,还有其他不方便署名的日照朋友,感谢你们的支持,让我感受到你们对家乡的热爱!

本文参考资料均来源于网络和书籍,受篇幅限制不再一一列举,照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当或侵权,请与我联系,谢谢。

敲敲门
看见不一样的山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