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新质之城”,更好潍坊底气在哪里?
乐活
财经
2024-04-09 10:29
湖南
潍坊历史上快速发展的几个时期,无不透露出一个规律,那就是政府对内坚持深化改革、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对外勇于开放,吸引外部力量共同建设潍坊。
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回望改革开放历史,“潍坊”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潍坊一直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潍坊人用敢为天下先的实践为外界所惊羡。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因此发展模式本身也在不断进化。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即将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步入密集的创新应用突破期。也许,在春天刚刚召开的这场大会,我们能够感受到潍坊“上春山”的活力。4月2日,潍坊市推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招商引资暨第四届潍坊发展大会召开。潍坊市委书记刘运在讲话中说:“改革开放之初,贸工农一体化、商品经济大合唱、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改制成为全国经验,如今的教育教学、公立医院、国资国企等系列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创建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业稳增长机制等3项改革经验、国家农综区9项先行经验在全国推广。”比如寿光,一个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没有雄踞一方的工商业经济基础,也没有赖以直接拉动的都市经济圈为依托的县级市,而且曾经水旱灾害频发,如今却位居全国百强县,成为全国赫赫有名的“菜篮子”,开创了以蔬菜产业化引领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农民富裕、城乡融合、农村城镇化,被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寿光模式”。再如诸城,同样不具备优越先天优势的县级市,硬是走出了自己一套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并且一度震惊全国,开创了包含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社区化等创新成果的“诸城模式”。还有峡山模式、安丘模式等丰富了“潍坊模式”。能够从点到面,从局部突破到全面开花在全国也不多见。潍坊“三个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样本模版,推动了我国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潍坊历史上快速发展的几个时期,无不透露出一个规律,那就是政府对内坚持深化改革、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对外勇于开放,吸引外部力量共同建设潍坊。上世纪90年代,受到南方谈话的影响,陈光决定对诸城的公有制经济进行调整,不再单一地依靠公有制来发展经济,引入外部投资者,打破桎梏营造一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局面。历史拉得更远一点,潍坊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领山东开放商埠之先。40年前,一场风筝主题的国际盛会华美开幕,让潍坊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深度对话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关键发展时期总有一大批潍坊人勇于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比如王伯祥在担任县委书记时,第一要务是县域经济,千头万绪,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他的做法是,抓懂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再如齐乃贵当厂长时就推行按劳分配,陈光的“卖光”政策更是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张传林主政时,更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汇集起潍坊发展的各种力量,拉开了潍坊“黄金十年”发展序幕,奠定了时至今日潍坊经济发展框架和城市建设格局。除了政府官员外,更离不开一大批精英阶层比如姜滨、王金玉、陈洪国等企业家,他们勇于搏击市场经济的精神是潍坊不断引领时代之先的关键。潍坊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地位占据重要,在山东省内的方位可以概括为“4321”,经济体量第4,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5位;存贷款余额第3,是全国第12个“双过万亿”的地级市;工业规模第2,成为全省两个规上工业产值和营收双过1.1万亿城市之一;农业水平第1。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产业支撑,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工业实力雄厚。潍坊拥有动力装备、高端化工、食品加工、新一代信息技术4个产业过千亿,其中动力装备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母机、氢能、磁悬浮等新兴产业春笋竞发,元宇宙、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全力打造元宇宙技术创新与产业之都;目前,6家企业入围中国500强,上市企业38家,潍柴居中国机械工业百强榜首、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1,歌尔居全国VR50强榜首、高端产品占全球85%,豪迈是世界最大轮胎模具研发与制造基地、国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弘润石化研发的有机酸等新材料完美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鲁清石化实现“从一滴原油到高端塑料颗粒”全链条布局、成为全省石化行业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数量连续3年全省第1,省级“隐形冠军”企业64家、全省第1。农业先发优势。农业拥有蔬菜、畜禽、花卉、农机4个全产业链规模过千亿,蔬菜产销量全国第1,肉蛋奶产量全省第1,粮食连续三年“三增长”;智能设施农业占80%,智慧农机产值占全国1/4,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最新发布10项重大成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拥有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7项蔬菜标准填补国内空白,潍坊标准输出27个省区;农品远销14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连续5年突破百亿,蔬菜、禽肉出口分别占全国1/8、1/6。深藏开放基因。潍坊从来不缺少开放的基因。放眼潍坊的城市发展史,从1904年潍县开埠至今,这片沃土上就不断演绎着开放发展的故事,一代代潍商实业救国,让处于胶济线核心点上的潍县就势打开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大门。今天,潍坊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构筑起高效能、立体化的外联大通道。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内唯一,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全国第4,1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聚合成势,构筑起高能级、矩阵式的开放大平台,外贸竞争力居全国31位;对内链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构筑起高层次、双循环的经贸大格局。然而,潍坊这位优等生也充满着焦虑,随着外部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自身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瓶颈,除了宏观数据的低迷,社会层面热点频发也备受关注。拉长时间维度来观察,在此前几次全球经济周期变化中,潍坊也曾多次经历险滩,但都没有在危机之中走向末路,反而在危机之后重新焕发生机。面对危机与阵痛,潍坊的特点是善于危中见机、危中谋机、转危为机。潍坊,能否再次创造产业跃升的奇迹?实现经济“突围”,需要加快新动能向上生长,推动更多优势产业形成生态集群,这是潍坊的选择,也是山东的选择。当然,对于一座城市发展预期,不能只靠经验主义判断,要有超前眼光和开放的胸怀。新质生产力代表新兴技术、能够创造新价值并形成新兴产业。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并不是忽视甚至抛弃传统产业,相反,而是要用科技创新去做升级。首先,来自深厚的产业基础。传统产业是潍坊工业的根基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以新质生产力之“立”,“破”传统产业升级之困。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推动化工、钢铁、纺织、机械制造、造纸、食品加工、动力装备等加快转型,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其次,来自务实的城市特质。在山东,潍坊虽然没有青岛和烟台的沿海优势,也没有济南省会光环,但其地处山东半岛的几何中心,连接了海洋和内陆,连接了高山和平原,把齐文化和鲁文化,把海洋文化和农耕文明紧紧地集合起来。潍坊之所以各地模式频出,就是因为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不同,能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今天,发展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要与时俱进,要提质升级。最后,来自积极的政府作为。潍坊是一个因制造业与实体经济而崛起的城市,有着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最需要的韧性与实干。近年来,潍坊市政府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云服务”实现1500余个事项“零跑腿”,“无证明城市”让1.1万个事项“免证办”,政务服务标准化获批国家级试点,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架起政企“连心桥”,“项目为王”“企业家站C位”成为服务最强音。各县区各部门开展“大比武、大交流、大述职”,激励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打造改革“先发地”,创新“策源地”,人才“筑梦地”。此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潍坊人的性格和文化底蕴。潍坊人既有鲁人的淳朴,又有齐人的灵活;他既有农人的勤劳,又有商人的头脑;他既有北方人的扎实,又有南方人的精明;他既有沿海人的开放,也有内陆人的包容;他既有历史人的传统,也有现代人的创新……1746年,郑板桥从河南范县平调山东潍县。到任之初,恰逢大旱,颗粒无收,饿殍盈野,惨不忍睹。信奉“难得糊涂”的他署理一方一点都不糊涂,开仓赈灾,广设粥厂,推行以工代赈,大兴水利,修建城池,改革弊政,鼓励经商,不久潍县再现富商云集的繁华大邑景象。城市需要从物的逻辑、资本的逻辑、权力的逻辑、流量的逻辑中,重新回归到人的底层逻辑上来。从精英视角转换到大众视角,与微观、具身、个人、民间、非专业的视角进行混融和集合,我们并不仅仅从一个确定的视角出发,而是由千百种不同的视角交叉在一起,汇合成一种更为大众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