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还是那个山东吗?
作者 | 白羽
编辑 | 赖镇桃
疫情这只黑天鹅,正在悄然搅动区域格局。
最近,2022上半年各省GDP对外发布。一些位次的变动引人关注:国内经济第一城易主,能源大省成最大黑马,经济强省增速跌落。
但唯独一个沿海大省,正在力突重围。今年上半年,山东GDP为41717亿元,增量达到2811亿元,罕见赶超了粤老大(2292亿元)和苏大强(1709亿元),排名全国第一。
其财政收入也可圈可点。上半年,山东财政收入3950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6.3%,而上海仅完成3795亿元,山东实现了对超一线城市的赶超。
一些单项指标,山东同样表现不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进出口总额增长17%,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当前受疫情影响以及宏观经济压力下,山东这份经济“半年报”令人眼前一亮。
毋庸置疑的是,山东这波强势增长的背后少不了大宗商品的拉动的影子。
但其内生的经济结构也值得审视。从去年开始,山东的经济增速就一直跑在全国前列,2021年跑赢全国线,今年上半年增量全国第一。这个曾被唱衰落后的大省,再次回到了舞台的中央。
山东还是那个山东吗?喊了多年的转型升级,现在怎么样了?
大象转身
山东经济习惯被称为“大象模式”。
这个比喻有两重含义:一是块头大,长期以来,山东GDP位居全国第三位,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产值均位列前茅,规模不可谓不大。二是发展相对比较均衡,青岛、济南并列双雄,全国百强城市山东上榜11个,成为“象群”。
但同时,也有另一层寓意就是:产业笨重、转型缓慢。长期以来,山东传统产业占比高,其中又以重工业企业为多,许多人将山东产业称为“粗、黑、重”。
不可否认,“重”曾是山东经济的心头之痛。
2018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刘家义曾痛心自揭短板:“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对全国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等,都是一个大拖累。”
长期以来,山东主导产业主要是化工、冶金、造纸、机械等资源型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40%以上,在互联网产业更是远远落后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
从能耗水平看,山东能源消耗占全国的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全国第一,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57吨标准煤,高于广东、江苏等省。单位产值能耗高的问题,昭然若揭。
2018年,在外界看来是一个分水岭时刻。当年春节刚过,山东的新年第一会就是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还立下“军令状”,目标是:到2022年,山东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同年5月,国务院将国内唯一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课题的区域发展综试区,批复给了山东。
到了今年,时间正好跨过五个春秋。当初立下的雄心壮志,有多少付诸了现实?新旧动能转换,有带来一个更加“轻盈”的山东吗?
可以先看一组宏观的数据。
2021年,山东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5%。这般迅猛的增长势头延续到了今年,上半年,山东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5.5%,也是比规上工业增速足足高了10.7个百分点。
五年前,山东的高新技术产值在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只有33.8%,远低于江苏的41.5%,甚至比邻省河南都要低。但到了2021年,山东已经“悄悄”逼近江苏,追平到只相差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两省经济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含量,已经大差不差。
曾经被认为传统又笨重的制造业,山东也在注入新动能。截止目前,山东省创建高端装备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8家,31项成果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发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1443个。
引申到曾令山东尴尬的互联网经济,曾经的“后进生”,现在却在工业互联网的风口中抢占了先机。在多项和“工业互联网”有关的排名和评估中,山东均榜上有名。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评选的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中,山东23家工业互联网应用企业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海尔更是走在了前列,海尔卡奥斯COSMOPlat连续数年蝉联榜首、大放异彩。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山东发布了全球首张确定性网络,将有效解决传统网络数据传输上的拥塞、延迟、抖动等痛点,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大突破。
笨重大象的步伐变得轻盈起来。(可参考文章《“硬汉山东”画风突变,想要变得“更软、更好玩”》)
山东之“重”,也体现在以重工业见长。但大众可能也忽视了,山东品牌正悄无声息地“攻占”你的日常消费。
近年来,在疫情和”懒人经济“催生下,预制菜火了。
今年6.18期间,预制菜品类备受追捧,预制菜成交额逆势同比大幅增长,在各大电商平台均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各地正在跑步进入这个被称为“万亿风口”的行业,而鲁企已经成为了这个赛道上不可忽视的选手,山东以9000多家预制菜相关企业排名全国第一。
山东作为食品加工业大省,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额和出口额三项指标都连续20多年保持全国首位,其中寿光、兰陵更是全国闻名的“菜篮子”, 当预制菜的大潮前,这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更是抢先一步,走在了行业前列。
为了抢滩新经济,山东正呈现出越来越积极的状态,除了预制菜外,当下火热的美容护肤、零糖、植物肉、宠物经济等新消费概念下都有山东企业活跃的身影。
当然,山东的新消费品牌,还是离大众比较近的存在。经济增速迅猛的背后,是许多看不见的力量正在萌发。
在2022年全省工作动员大会上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特意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企业家,授予张瑞敏(海尔创始人)、谭旭光(潍柴动力董事长)、陈学利(威高集团创始人)3人“山东省杰出企业家”称号;授予周厚健(海信集团终身名誉董事长)等20人“山东省行业领军企业家”称号;授予李广庆等49人“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企业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企业家是先进生产力的杰出代表,“让企业家走到前排”正成为山东各地执政者的共识。
目前,山东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的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526个,是全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基础最为雄厚、结构最为完善的省份之一。
在我国数千万中小企业的“金字塔”顶端,一条逐渐清晰的创新发展路径是,从国内领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国际领先的制造业单项冠军,最终成长为主业突出、综合实力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航企业。
国家公布第六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后,山东累计共有109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占比近24%,是全国单项冠军企业最多的省份,更比排在第二的浙江多出近20家,山东以这种“深藏功与名”的方式诠释出自身产业体系的厚重积淀。
这些数量众多的高科技企业,正为山东发展插上了隐形翅膀。
除了产业呈现出越来越多新变化外,山东内部区域之间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变化。济南在努力摆脱“弱省会”的形象,青岛也致力提升“国际担当”。
在2021年最后一天,山东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35年,济南、青岛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具体包括提高济南首位度、增强青岛引领力以及强化济青双城联动共三方面的举措。支持省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表述,文件未再提及。
此外,山东腰部城市表现不俗,均在持续发力,诸多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一些新业态层出不穷,并撑起了山东的“经济脊梁”。
比如,潍坊正剑指齐鲁第三城,烟台作为工业强市不甘落后,老牌工业城市淄博更是浴火重生,此外,临沂、威海、德州、东营等一批腰部力量正在变强,各地市也在力争上游,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迸发出新的活力。(可参考文章《山东16市PK:谁在崛起,谁在蝶变?》)
此外,山东还有一大批实力强劲的县级市,如龙口、滕州、荣成、诸城、邹平、兰陵等实力不容小觑,山东半岛城市群群星璀璨,共同组成了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车组”。
两大中心城市定位日益清晰,半岛城市群星光熠熠,头腰尾梯度均衡发展的优势正在凸显。
变化可喜,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新变化的基础还不牢固。
2022年上半年,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让不少资源大省在经济增速上成为了领跑者,山东作为资源大省自然受益匪浅,但越是形势大好,越要冷静理性。
当前,数量众多的“隐形冠军”还无法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还不足以成为支撑一省经济的决定力量;
此外,山东产业结构和体制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山东大企业中,国企占据半壁江山,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依然繁重。以此次受表彰的企业家为例,国企领导者占有很高的比例,也从侧面反应了山东民营企业发展依然存在很大的空间。
最后,软环境建设任重道远,虽然近几年山东营商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在全国人口增速放缓情况下,虽然山东人口仍在增长,但是不能回避大量的人才外流的事实,在人口快速流动的今天,“用脚投票”是对一个区域对真实态度的反映,如何防止人才外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一蹴而就,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终究是发展中的问题,也终将在发展中逐一解决。
而山东需要做的就是做正确的事,正确的事情坚持做下去。
我的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