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被贱卖的“海珍之冠”,被福建大叔卖出天价,一年狂赚1.5个亿

文摘   三农   2024-10-19 16:30   中国  

历来被称为“海味珍品之冠”的鲍鱼,肉质柔嫩细滑,营养丰富,不是其他海味能比得上的。但它的价格之贵也让它有了“一口鲍鱼一口金”的说法,放在古代也只有皇亲国戚能吃到。虽说现在上好的鲍鱼(例如日本网鲍)也需要花掉老百姓一个月的工资,但好歹现在普通人也能尝个鲜了。

我们都知道鲍鱼一直都是论个头来论价格的,一般三头鲍或者四头鲍的价格在300-400元一斤,6头或者8头的价格就到了100-200元一斤,相差非常大。而来自福建连江的“小土鲍”由于天生个头小,一个只有70g左右,导致它一直都卖不上价也不受欢迎,一斤价格只有45元。

然而一位福建大叔江铭福却将这个又小又卖不上价的小土鲍卖出了天价,一年创收1.5个亿。

故事还要从06年说起,那年江铭福刚刚进入鲍鱼加工行业,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直接把眼光瞄准了国外。至于为什么,用江铭福的话来说,以前都是外国人赚中国人的钱,现在我要赚外国人的钱,赚回来在中国花。

想要将鲍鱼卖到国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产品要符合国际通用标准。这个标准其实并不难,只需要将鲍鱼的中心温度达到零下18度以下就可以。想要达到这个要求,冷冻12个小时就能搞定。但江铭福却不用老办法,自己折腾出了新办法。

江铭福认为,海鲜就讲究一个“鲜”字,丢了它是不行的。冷冻12小时虽然能达到标准温度,但是在冷冻过程中会丢失水分,鲜味将大打折扣。10年,江铭福将工厂搬到了鲍鱼生长的海边,还率先使用了液氮冷冻技术,将冷冻时间从12分钟缩短到了5分钟。不仅如此,他还将液氮冷冻过的鲍鱼过一遍水,使鲍鱼变成冰疙瘩,最大程度保留鲍鱼的鲜味。

凭着好品质,江铭福很快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小鲍鱼毕竟利润不高,他要在成本上想想办法。

以往喂养鲍鱼的都是海藻,江铭福将它改成了一周就能割一茬成本又低的龙须菜,省下了一笔钱。不仅如此,他还在人工成本上使了一招。传统鲍鱼生长的地方都是一个一个的小格子,流速慢,空间又小,很容易导致藤壶在鲍鱼壳上附着。这不仅影响鲍鱼的卖相,还很容易导致鲍鱼的出气孔被堵住进而导致死亡。

以往为了清理藤壶,只能人工一个一个地将藤壶削下来,费时又费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江铭福将传统饲养鲍鱼的格子改成了流速更快空间更大的“别墅”,并且在里面放进了几个酸螺,有效防止藤壶生长。

解决完成本问题之后,江铭福又折腾起了粗加工。未经处理的鲍鱼售价很低,但是如果去除内脏又经过漂烫处理成清肉,售价就能成倍增长,一斤能卖到数百元。

折腾到这,江铭福还没打算停下。他又瞄上了鲍鱼罐头生意。那时国外的鲍鱼罐头进口到国内,两百多克重量的鲍鱼罐头就能卖到300多元,江铭福意识到鲍鱼还有更大的利润空间等待他挖掘。

但当他将这个想法说出来之后,却遭到了很多人反对。有人认为做鲍鱼罐头没有江铭福想得那么轻松,江铭福做做粗加工就行了。但江铭福一身反骨,你说我不行,那我偏要试试。

江铭福拿出积蓄建起了罐头工厂,挑战鲍鱼深加工。但事情确实如旁人所说,这条路不好走。鲍鱼做罐头需要高温杀菌,但是鲍鱼蛋白质含量极高,如果高温高压很容易造成蛋白质变性,进而破坏口味。

为此,江铭福想出了一个法子—温柔版的高温杀菌。他将沸水打进罐子里,再用淋喷的方式进行加热达到杀菌的目的。至于口味,江铭福也有办法。鲍鱼的出肉率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其他都是内脏和不要的肉,于是江铭福就将内脏利用起来,用酶解技术去除内脏苦味,熬制成金黄色的高汤进行烹饪,鲜味十足。

这一套连招,让江铭福拿下了20多个国家的订单,创造外汇1.5亿元。

编辑|投农君

投农业
找项目、找资源,找投农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