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看不上的赔本买卖,江苏小伙上赶着要做,靠“素食之王”一年爆卖2个亿

文摘   三农   2024-09-30 16:32   江西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句话一直被很多创业者奉为生意圣经。这说的是某个产品别人没有而我已经开始卖了,独吃一方。或者如果别人都已经开始卖某个产品,那我就打质量差,做好的做贵的。

这句话一直在影响着江苏小伙徐相如,他在给被人当了一天司机之后,接触到了一个新项目,即使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觉得他肯定做不成,这是一个赔本买卖。但是徐相如还是坚持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成,最后还真的让他做成了,如今一年爆卖2个亿。


事情起因是那一天徐相如要去找农业局的一个朋友,恰好碰上了江苏省食用菌研究院来指导金针菇的种植,而当时临时派不出车子来接送,徐相如就毛遂自荐当了那个司机,跟着研究员一起参观了起来。

在这次参观中,徐相如真切的感受到了先进技术带来的改变有多大。当时一般农户都是用大棚种植金针菇,一年只能采收两次,但是如果采用眼前看到的工厂化种植技术,那么一年能够采收十七八次,产量还大,利润比大棚技术不知道多了多少。不仅如此,工厂化封闭种植还有一个大棚种植没有的技术,那就是可以将病虫害挡在门外。

当时的徐相如已经高中毕业搞创业很多年了,干过建材批发也做过电子贸易,手上也有点积蓄。看着眼前的工厂化养殖的金针菇,他觉得自己事业有了再上一层楼的机会。但自己手头上的资金和别人比起来不太够看,而且金针菇在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多竞争对手,还是换一个品类更保险。

在询问一番之后,他了解到当时还没有人种植的食用菌品种——杏鲍菇。杏鲍菇是药食同源的一种食用菌,素有“素食之王”的美誉,吃起来有种鲍鱼的感觉。


在那个时候,徐相如全方位考察过杏鲍菇,它当时的成本只需要四五块钱一斤,但是卖价却在十块钱出头,利润率有200%左右。

09年6月,徐相如流转了200亩地建立工厂,正式种植杏鲍菇。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立马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这东西别人吃都不知道怎么吃,你还想要靠这个赚钱?天上掉馅饼也掉不到你的头上。

徐相如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依然自顾自地为自己的工厂找人才、找技术。通过朋友介绍,徐相如接触到了一个此前在上海企业做蟹味菇的人才杜长甫。在杜长甫的培育下,杏鲍菇如期生长到了采收期。但当徐相如前来验收的时候却傻眼了,这些杏鲍菇的形态根本和正常的完全不一样。

正常生长的杏鲍菇菌棒上下粗细相差不大,菌盖圆润,但是徐相如种植出来的杏鲍菇却个个“大肚子”“菌盖残缺”,这下可完蛋了。

这些杏鲍菇要是卖不出去,公司也就完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徐相如跑遍了江苏、河南等省份,就是为了找销路。虽然自己的杏鲍菇卖相不行,但是在味道上还是不错的,然而即使是这样,仍然没有人买单。

直到八月份,徐相如在北京批发市场认识了一个做食用菌批发的经销商。为了不错过这次机会,徐相如只好耍了一次“花招”,他表示自己的杏鲍菇就是特意做成这样的,是新品种。

但这些话根本蒙骗不了这个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了十年的经销商,最后还是靠着低价和无条件退款才拿下这个订单。

这次是解决了,但是想要赚钱,还是要找到“大肚子”杏鲍菇的成因。在参观80家杏鲍菇企业后,徐相如终于明白问题出在哪了。

原来自己的杏鲍菇一天只通风4次,但是正常需要通风16次。找到解决办法后,徐相如的杏鲍菇终于好了。

11年,徐相如猛然察觉到身边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如果自己不改变,能分到的蛋糕将越来越少。于是他把这些年赚到的钱全用来扩建,他要来一次“梭哈”。


下定决心后,徐相如主动退出了本地市场,转向外省。后来的杏鲍菇市场果然就跟徐相如预测的一样,市场过于饱和,价格一直降,卖价甚至比成本价还低,一斤只要1.5元。

这个时候其他种植户都开始减产停产,但是徐相如却走反路,即使三年亏了一千多万还是不减产停产。

徐相如明白自己在亏钱,但这其实是他计划中的一环。

徐相如的坚持让他渐渐拿到了杏鲍菇市场的更大份额,许多人都知道在徐相如这里能够稳定拿到货源,于是徐相如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别人的第一选择。16年,徐相如不但没亏钱,还赚了1000多万。

在这之后,徐相如针对家庭需求研发出了中小型的杏鲍菇,将它们以包的单位卖出去,刚好满足一个家庭的需求,这让他的杏鲍菇彻底爆了。18年,徐相如的杏鲍菇卖出了4万多吨,年销售额突破2个亿。

编辑|投农君

投农业
找项目、找资源,找投农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