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谈及清初 “海内八家”所有成员:宋琬、曹尔堪、施闰章、沈铨、王士禄、程可则、王士祯、陈廷敬,是为市场仅见。并交代了修订《八家诗钞》的前因后果,直接证实了该集是由王士祯主导促成的。
清初文坛领袖 王士祯
字子真,号阮亭、渔洋山人、文游台主人、诗亭逸老等,山东桓台(今属淄博市)人。王士祜弟,顺治十五年进士,授扬州府推官,后迁礼部主事,历充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官至刑部尚书。
其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朱王”,颇负盛名,门生甚多。善古文,兼工词,亦工书法,擅行书、篆书,皆为诗名所掩,有《渔洋诗文集》等著述。
本卷除了探讨文学诗词,表述诗稿文学思想,还提及清初重要文学诗词著作的刊刻情况,如《宋诗钞》、《八家诗选》、《蜀道小集》等,从之可知,清初大文豪在其文学著作完整诞生过程中是高度参与的,极具文献史料价值。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王士祯(1634~1711)、王士禄(1626~1673)等 清初诗人致施闰章信札卷
纸本 手卷
82×18cm 81×17.5cm 89.5×18cm 65×16cm 49×18cm 71.5×15cm 125×15cm 45.5×14cm
出 版
《明清书法丛刊》第三卷P91-101,江兆申编,东京二玄社,1987 年。(王士祯、王士禄、陈允衡)
说 明
袁守谦等旧藏。
有王士祯致施闰章信礼二通;冯如京未刊稿《闲居之戒》一篇;冯如京致施闰章信札一通;王士禄致施闰章信札一通;陈允衡致施闰章信札二通;施闰章致何采信札一通。
其间有曹尔堪(顾庵)、沈荃(绎堂)、仝轨(大梁)、程可则(周量)、宋琬(荔裳)、陈廷敬(陈说岩)、谢重辉(方山)、王显祚(襄璞)、陈允衡(伯玑)、 吴之振(吴氏孟举)、施则威、陆毅(匪莪)、梅清(梅渊老)、苏门先生(孙奇逢)、孙承泽(退谷先生)、熊赐履(孝感公)、魏象枢(蔚州公)、施闰章(宛陵先生)、张霍(张一衡)、徐夜(徐隐君东痴)、汪懋麟(汪季甪、汪蛟门)、宗元鼎(宗定九)、周亮工(栎翁)、周体观(晴鹤)等。
本卷中多为施闰章上款,应是施氏家族珍藏多年之物,卷中时间跨度较广,约从顺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十六年(1677),京城到宣城,将京城诗坛、宣城诗派与桐城派文人相联系。
此卷为市场已知最大规模有关施闰章的重要文献,不仅是研究清初顶级文学圈往来交流的重要实物见证,也反映了彼时文学团体对待诗文的思想态度,亦可进一步窥探明遗在野人士与清初在朝官员之间的跨政见交往,以及清代的出版业在明代繁荣的基础上的持续进步。
以施闰章为中心的信札往来图例
本卷中第一通王士祯信札与第五通王士禄信札书于同年,即康熙十一年(1672)。是王氏兄弟罕见同一上款、同一时间背景、同一主题之作。
第一通 “八月杪得栾城道中手札”
第五通 “八月晦日,从周量邸中饮归,已漏下二鼓矣。忽得先生栾城书”
第一通 “松江青浦县丞施则威名鸿……与先生别后所得之,异人且同姓也,不可不令公闻之”
第五通 “掇皮皆真者,必以愚山先生为第一”
又从王士祯“松江青浦县丞施则威名鸿……与先生别后所得之,异人且同姓也,不可不令公闻之”句可知,此札之受信人姓施;而王士禄“掇皮皆真者,必以愚山先生为第一”中“愚山先生”即施闰章。
综上,此二札上款人为施闰章。
康熙十一年(1672),施闰章裁缺去职之时,王氏兄弟二人之母病重而未谢世。
王士祯札中“然自先生行后,风流云散”句可知,施闰章已裁缺去职。又据王士祯年谱,康熙十年(1671)冬,孙夫人患痰症甚剧,信至京师,山人兄弟仓皇欲弃官归,夫人语匡庐公寓书力止之,未几病已。
因此,王士禄札作于 1672 年重九前一日(九月初八),时王士禄47岁寓居京城,或还未收到母亲病逝的书信。
第一通王士祯于札中不仅向施闰章阐述“海内八家”的往来现状、所作文稿,更向其推荐同辈文学家,如谢重辉、王显祚、仝轨、施则威等,并谈及为施闰章等谋刻诗集事,可见王氏对友人之关怀,亦或是彼时诗坛文人间相互往来的重要桥梁。
十分重要的是,王士祯于札中谈及与吴之振订交缘由,并交代了请吴之振编撰《八家诗选》的前因后果,直接证实了该诗选是由王士祯主导促成的。
不仅可补充二人往来详细史料,更体现了清初文坛领袖高度参与并监督每一本文学著作的诞生,需要严格经过写诗、送诗、选诗、刻书、出版、流传等一系列流程。
王士祯因吴之振所辑《宋诗钞》而“一见为之倾倒”,认为其手钞“仿宋板最为古雅”,因此以《八家诗钞》与吴之振商榷,款样一仿《宋诗钞》,并于该年五月成书。
此外,信中“荔裳补尚无期”句道尽了王士祯对宋琬前途的担忧。想起曾经一起与陈廷敬,谢重辉等诗词相和,认为其走后已经找不到可以唱和的知音。1673 年宋琬进京述职,恰逢吴三桂兵变,忧愤成疾而逝。这段文字也成了挚友间最后的关切,不禁令人扼腕。
第二通王士祯信札应书于康熙十六年(1677)清明后一日。时其母、其兄王士禄、前辈孙承泽皆已去世,王士祯四十四岁,在户部任职。
整通信围绕为兄王士禄求墓志铭展开,前后提到三次。提及王士禄墓表石头已经磨好,等待碑文上石,此时魏象枢、叶方蔼墓志铭已写好,待施闰章墓志铭书毕。并将兄王士禄《蜀道小集》付与汪季用刻书,为先兄求不朽。
考《王士祯年谱》,1673年七月二十二日,长兄王士禄于疾卒于家。书此信时,王士禄已卒三年,言语中满是思念。
据札中“退谷先生亦于客冬捐馆舍矣”以及孙承泽卒于1676年可知,本幅作于1677年正月后。加之落款时间为“清明后一日”,故本札应作于1677年清明后一日。
其中“苏门先生”当指孙奇逢,卒于1675年。考王士祯有诗《苏门行寄公勇》,其中有言“山中有邻德不孤,苏门先生今大儒”,是说其隐居在深山中,宽慰好友身边有大德相伴。后面又提到的孙承泽与孙奇逢曾一同编过《畿辅人物考》。
询渊老知尊集五七言近体,雕板已竟。急于一读。统祈早示。
另提及与梅清相遇一事。从后面两人有寄墨赠诗的情况看,应当早已订交。
梅清与施闰章为同乡,两家人已绵延数代友谊,施氏堂妹嫁与梅枝起,梅枝起之亲侄女又嫁与施氏为妻。施氏曾有“梅花树树照江城”之句,可见对梅家之赞誉。
因此王氏数度提到梅清,并从他这里得知施氏文集即将付梓,表达了早日拜读的急切心情。
冯如京(?~约1665前后在世),字紫乙,一字秋水,代州(今山西忻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四年前后在世,年六十余岁。顺治中拔贡。授永平知府。累迁广东左布政使,屡平巨盗。著有《秋水集》十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古人将座右铭看得极重,自王阳明“心学”兴起,座右铭便是文人内心追求的体现。在这篇铭中,冯氏首倡“常思己过,莫论人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认为,人生成功皆由运气,正思善行是为本分,推崇谨慎求实,反对道听途说。
冯氏建设性地将优伶演戏比拟万事万物,并认为戏中之事不过白日做梦,只有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严于律己,才能打破幻象,远离痴愚。
冯氏曾辗转多地为官,清廉奉公,身无长物,在任上履平巨寇,政绩斐然。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谓“其诗格清稳,不趋风气,可谓自好之士”,读此铭可想见冯氏之为人,也是其处事思想一生之精华。
第四通冯如京致施闰章信札,约书于 1659 年,时冯氏在广东左布政使任上致仕。
结合札中“人传台驾即日入都,弟为久病乞归,恐不能久侯”句,以及《清实录》与清宫档案记载 :顺治十六年(1659)十一月十一日,广东左布政使冯如京以有疾致仕,可知本札当写于这一年(1659)。
广东左布政使冯如京以有疾致仕。
从札中“贵乡旌德”句,可知本通上款人为安徽宣城人,与冯氏关系不错。结合施闰章正是宣城人,以及本卷中其他如王士祯、王士禄兄弟信札上款人均为施闰章,可知本札亦为施氏上款。札中冯氏言明自己不能在京城逗留过多时日,已经告病还乡,只能以后去安徽拜访。
此外,冯氏主要控诉了巧舌如簧、搬弄是非的宣城人刘生,用计赚取丞役韩钦命弟弟的七十多金,致使自己本来的好意落空,反而变得百口莫辩。希望宣城父老能帮忙把这个刘生揪出来,令其迷途知返,来广武把这笔钱还上。
冯氏身为二品大员,在信中言辞恳切,只为解决一个有关德行的小小事件,可见冯氏平日律己之严。
王士禄年少时即能文,尤工诗,曾以诗法教授弟士祜、士禛、兄弟三人并驰名诗坛,号为“三王”。
士禄的诗十之八九是山水纪游、登临怀古和酬答友人之作,很少反映社会现实的篇章,在艺术上宗法孟浩然。著有《表余堂诗存》2卷、《十笏草堂诗选》9卷、《辛甲集》7卷、《上浮集》2卷、《炊闻词》2卷。此外,还著有《读史蒙拾》《然脂集例》等。
王士禄(1626~1673),字子底、伯受,号西樵,山东桓台(今属淄博市)人。士祜、士祯兄。顺治十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康熙二年河南乡试主考。
第五通王士禄于信中提及自作《黑龙潭二篇》,并寄给施闰章请教。此二篇应作于康熙十年(1671)六月二十七日,王士祯应龚鼎孳招,同诸公集黑龙潭赋诗之时。
<左右滑动浏览>
此次参与唱和者包括宋琬、施闰章、纪映钟、王氏兄弟、曾灿、程可则、曹尔堪等。不久后的秋季,京城文化圈有一场声势浩大的社集性质群体酬唱活动,即文坛盛事“秋水轩唱和”。起因是周亮工之子周在浚侨居京城,下榻于孙承泽的别业秋水轩,一时名士多与之唱和切磋。
第六通陈允衡致施闰章信札约书于康熙二年(1663)。施闰章与陈允衡或相识于康熙元年(1662),时施闰章任江西湖西道,驻节临江。陈允衡《国雅初集》有《就亭歌》,便为施闰章江西官邸而作。
陈允衡(?~1672),字伯巩,南城县(今江西抚州)人。本为明朝诸生,明清交替时弃举业游走江淮吴越之间,寓居南京,以诗名噪一时,与公卿间人来往甚密 晚年回南昌。尤善论诗,以淡约真挚为归,自成一家,着有《爱琴馆集》《愿学集》等。
信中陈允衡言及自己因迁居南昌东湖,故书信于师,愧对老师不能前去拜寿,反而受到老师寄来湘妃竹扇和湖笔以慰。
后因卖房产还贷,致使未能与友人外出雅会。正赶上周亮工来芜湖,自己也为刻诗集费心,已经答应印毕寄数部寄与汪琬。
昨冬廿四夜,小妾、犬子俱席,芘移居东湖
据考,康熙二年(1663),陈允衡回到南昌,时任江西监司的施闰章与周体观为其修缮了苏云卿在东湖的故居居住,与札中“昨冬廿四夜,小妾、犬子俱席,芘移居东湖”相关联。
第七通陈允衡致施闰章信札中提及清初散文流派、传承及观点。
陈允衡作为明末清初的江西遗民诗人之一,对清初的文坛具有一定影响。此信中,陈允衡赞扬老师“拾遵岩、震川旧话”,认为其继承了王慎中和归有光的散文风格,崇尚唐宋古文,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不求讲义理,十分推崇。此种行文风格而后产生了康乾时期的“桐城派”,是为“桐城派”的先驱。
札中频繁提到周体观(晴鹤),周体观与施闰章为同年,往来甚密。顺治十八年 (1661) ,施闰章参藩豫章,周体观为副臬,二人相聚,往来唱和,交情愈发深厚。
周体观曾刻《南州草》六卷,《南州草》初刻时,周体观即嘱施闰章序之。
第八通为施闰章致安徽同乡何采信札一通。
信中提到其叔父每日都要用药,依然一天天衰老,令自己痛心。施氏至亲至孝,事叔如父,陪伴叔父长达十几年直至去世,这才重新出来做官,当时便传为佳话。又谈到次子旧病复发,因而无法拜见简公祖,请何采代为周旋。
宣城与桐城是清初皖江的两个文化重镇,施闰章作为宣城极富影响力的文人,与桐城文人的交往亦十分广泛。何采作为桐城“词林领袖”,与施闰章交情颇厚。
据考,施闰章于1655年便与何采有诗文唱和,直至其1681年河南乡试后返乡探亲,期间一直酬唱不断。
如施闰章《学余集》中有《简何省斋中允》《何省斋谪官岭表中道引疾放还》《省斋招同尔止夜集是日立春》《将入都酬何省斋》,而何采作有《贺新郎 · 喜晤施愚山(时纂修明史)》等。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赵执信(1662~1744) 行书 录古诗文及自作诗册
纸本 册页(十八页)
21×10.5cm×13 19×10cm×5
诗文著录
1.《饴山堂诗文集》卷十一,[清]赵执信撰,清乾隆刻本。
2.《因园集》卷八, [清]赵执信撰,清四库全书本。
说 明
赵执信为汪士慎甥婿。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王斗机[清] 有关顾炎武的重要文章《朱子祠碑文》
纸本 镜片
1710年作
108.5×27cm
出 版
《清代名家法书》P6,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著 录
《华阴县文史资料选集》第1辑P47-48,华阴县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1985年。
说 明
王斗机为华山后学,文中所及“朱子祠”为顾炎武等人在华山下云台观内所创建。本幅其用工稳小楷书之,不仅是对家乡文化的自矜,更是对先贤的尊重,是文人与文人之间的心心相惜。
“朱子祠”是顾炎武在华阴的重大活动之一。顾炎武在潜村居住时,曾打算买地四、五十亩,作终生之计。但为建朱子祠,把买地的钱全部捐了出来。顾炎武给张又南的书中说:“今移买山之资,先作建祠之举”。
据井文书载:“华阴山云台观西偏,故有朱子祠,创自我朝康熙间。江南顾征君亭林、本邑王征士山史,以朱子在淳熙时,曾受主管云台观之命”。
朱子祠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动工,二十年(1681年)正月基本建成,顾炎武即移居于祠侧新斋。在朱子祠讲学有半年之久,后因王弘撰南游江淮,他便去了山西。
作者简介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何焯(1661~1722) 行书 临颜真卿法书卷
纸本 手卷
画心:438×27cm 题跋:30×27cm
说 明
崔曾益、吴廷康、高垲、伊念曾、达受、汪士骧题跋。汤贻汾、毕泷等鉴藏。
本标的不包括轴头贴片。此为何焯所见最长卷,全卷用藏经纸写就,共铃印记七方。何焯曾为皇八子胤禩伴读,在当时以通经史百家之学,长于考订而有盛名。
作者简介
鉴藏者简介
1.汤贻汾(1778~1853),字若仪,号雨生、琴隐道人、粥翁、龙山琴隐,江苏常州人。天文、地理、百家之学,无不精研,书、画、诗、文并臻绝品。与奚冈、戴熙齐名。
2.毕泷[清·乾隆],字涧飞,号竹痴,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毕沅(1730~1797) 弟,赵溶婿。兼善诗、书、画,尤以鉴赏家负盛名,所藏多宋、元、明人珍品,富冠吴中。有印癖,元、明、清名家印,搜集甚富,经子熙曾编辑成《广湛斋印谱》二卷。
跋者简介
1.崔曾益[清],生卒年不详。崔龙见从孙,工书。陆继辂撰《崔公子楷书歌》赞其书法精巧。
2.吴廷康(1799~1873)字符生,号康甫,又号赞甫,亦作赞府、晋斋,晚号茹芝,又署茹芝生,安徽桐城人。室名慕陶轩、问礼盦。官浙中数十年,与何绍基至交。精金石考据,所作篆隶铁笔,直窥汉人。亦工刻竹,能写梅兰。
3.高垲(1769~1839),字子高,号爽泉,钱塘(今浙江杭州)布衣。早弃举子业,专力学书。嘉庆中,阮元抚浙,延校金石文字,《薛氏钟鼎款识》释文,考证均出其手。复精绘事,尤工花鸟、草虫。能篆刻,偶治印,亦秀劲有法。
4.伊念曾(1790~1861),字少沂,号梅石,又号铭谷,福建宁化人。秉绶子,嘉庆十八年拔贡。工书法、篆刻,善山水梅花。
5.达受(1791~1858),僧,字六舟、秋檝,自号万峰退叟,浙江海宁人。工书画,精鉴赏古器、碑版。阮元以“金石僧”呼之。间写花卉,得徐渭纵逸之致。亦善刻竹,摩拓彞器,时称绝技。
6.汪士骧(?~1861),字铁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袭世职,授杭州营千总。擅诗名,工篆隶,晚年作小楷尤精。咸丰十一年以老乞休。太平军攻克杭州,全家赴水死。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陈奕禧(1648~1709)、王 澍(1668~1743)书,沈凤(1685~1755)、钱杜(1764~1845)跋 临颜真卿送刘太冲叙卷
纸本 手卷
画心 :126×28.5cm 260×21.5cm
题跋 :45×29.5cm
出 版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 P532-534,第 13 号“凡民”,第 19 号“沈凤”,第 25 号“又重之次伎能”,第 35 号“不可尘”,第 49 号“凡民所藏”, 第 50 号“沈凤私印”,第 75 号“三复白圭”,第 83 号“宜尔子孙”,第 87 号“长留天地间”,第 94 号“特健药”,第 95 号“一生爱好自天然”, 取自本拍品,文物出版社,1987 年。
说 明
沈凤、钱杜旧藏并题跋。袁枚旧藏,周昌富、周庆奎父子递藏。沈联芳题签。
本作为陈奕禧及王澍所临《刘太冲叙》合卷,由沈凤所藏并合璧。其中沈凤书法十分少见,而所钤11方印章亦全部出版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十分难得。
卷中罕见集王澍、沈凤师生书法作品于一卷。王澍在淮安富户程氏家坐馆时,沈凤曾伺候其侧,并受业于王澍。可见沈凤对老师王澍的书法必十分敬重且熟知。
沈凤对本卷极为珍爱,前后钤盖多达十一方印。据沈凤题跋“余藏有陈比部香泉临本、王吏部虚舟临本,合装一卷”可知,本卷在乾隆时期就已经由其亲手合为一卷。且沈凤在本卷之钤印与其生前所出版《谦斋印谱》一一对应。
此外,根据卷末钱杜的题跋,也可得知本作曾是袁枚旧藏。沈凤与袁枚交往极为密切,随园联额皆其手书。袁枚喜爱收藏,曾自言“每鉴别,奉先生为师。未十年,而先生有所疑,必质余以定真赝”。据此可知,袁枚的鉴定眼光,大半来自沈凤的口传心授。沈凤久寓随园,故此卷后归之随园主人袁枚。后此卷流出,为钱杜所得。据钱杜跋,他无意之中得此卷于尘市,可惜当时随园先生已过世。
陈奕禧临时31岁,较其结体行笔,与墨迹本颇似,是其青年时颇为用心的临本。而王澍的临本据后跋知是对淳熙刻本所临,时在雍正八年,王澍63岁,写得重实缓慢,有颜书之笔意而字形与原本不尽相同,想是老年所书,但求意到而不计较形貌了。
作者简介
1. 陈奕禧(1648 ~ 1709),字六谦,一字子文,号香泉、葑叟、玉山居士,室名卞璧楼,浙江海宁人。陈元龙族兄。王士祯门生。岁贡生。官贵州石阡知府,康熙四十七年改江西南安知府。尤工书法、诗词,以书法名天下。藏金石甚富。
2. 王澍(1668 ~ 1743),字若林,号虚舟,亦自署二泉寓居、恭寿老人,良常山馆主人,别号竹云,江苏金坛人。康熙五十年进士。精鉴古,尤工书法,法欧阳询,亦工篆书,称一时好手。著有《古今法帖考》《淳化阁法帖考证》等书。
鉴藏者简介
1. 周昌富(1839 ~ 1895),字鹤峰,号芸斋,国子监生,湖州南浔人。为周庆云叔父。周昌富天资敏慧,能诗善书,工行楷。1865 年,与兄长周昌炽合资在上海集贤里开设周申昌丝行,并在南浔开设周申昌丝号。周昌富亦商亦儒,在经商之余,常与当时的文人名士交游,喜收藏书画及古籍善本,是南浔著名收藏家。
2. 周庆奎,字肖苏,号紫垣,昌富子,庆云堂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国子监生。娴绘事,富收藏。著有《柴园遗草》等。
跋者简介
1. 沈凤(1685 ~ 1755),字凡民,号补萝,别号颿溟、樊溟、凡翁、谦斋、补萝散人、补萝外史等,江苏江阴人。官南河同知。受书法于王澍,淹通博鉴,工铁笔,善山水。画多干笔,袁枚极重之。有《谦斋印谱》。
2. 钱杜(1764 ~ 1845),初名榆,字叔枚,更名杜,字叔美,号松壶、松壶小隐、壶公,浙江杭州人。嘉庆五年举人,官至主事。性闲旷潇洒拔俗,好游。工诗,擅书画。书摹虞、褚,山水尤得力于文征明,花卉师恽寿平,人物、仕女无不精雅。
题签者简介
沈联芳(1870 ~ 1947),名镛,字联芳,湖州菱湖竹墩人。海上丝绸业巨头。1910 年任上海闸北商团会长。辛亥革命时出资赞助上海起义,1912年任闸北市政厅厅长兼任闸北慈善团总董、湖州同乡会会董。
钱叔美题陈香泉王虚舟合作的真精品。联芳。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陈奕禧(1648~1709)《大理寺诫约卷》文稿卷
纸本 手卷
1704年作
193×33cm
说 明
成亲王题跋。富察·成勋鉴赏。
卷中有陈奕禧剪贴修改痕迹,或为当时刻碑之底稿。
作者简介
跋者简介
成亲王(1752~1823),名永瑆,清宗室,封成亲王,乾隆第十一子,号少厂、镜泉,别号诒晋斋主人。工书法,宗欧阳询、赵孟頫,博涉诸家,兼工各体,名重一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翁、刘、成、铁”。
鉴藏者简介
富察·成勋[清],字莲樵,沙济富察氏。傅恒曾孙。收藏书画甚富,活跃于嘉庆至咸丰年间。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陈邦彦(1678~1752)、曹鉴伦(?~1771) 行书 诗文合卷
绫本 手卷
179.5×23cm
说 明
永璥旧藏。
作者简介
1.陈邦彦(1678~1752),字世南,号春晖、匏庐,浙江海宁人。陈邦直兄。康熙四十二年进士,授编修。乾隆十五年由内阁学士陞礼部右侍郎,乾隆十六年革职。工诗文、善书法,尤工小楷,行楷宗二王,近董其昌。
2.曹鉴伦(?~1771),字彝士,号蓼怀,一号忝斋,室名春圃堂,浙江嘉善(今书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进士,授编修。晋侍讲学士,历任兵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山东顺天乡试主考。
鉴藏者简介
永璥(1712~1787),清宗室,辅国公弘晋之子,胤礽之孙。封辅国公,字文玉,号益斋,斋号钦训堂,别号素菊道人。工书善画,以飞白法淡墨写兰石。尤精鉴别,收藏名迹甚富。今世流传书、画,其上有钦训堂藏印者,皆经其品定者。
曹鉴伦陈邦彦合卷。钦训堂藏。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李永绍(1650~1739) 行书 自书诗册
纸本 册页(十六页)
约25.5×18cm×16
说 明
本拍品为李永绍自书诗册一册,册中诗均为作者自作诗。作诗时间分别集中于1714~1715年和1722~1726年。
册中多次出现反复推敲修改一首诗的现象;也有一批诗共享第一句,兼用首句平仄韵脚的现象。册中诗词创作大多围绕身边景物事物而作,如“数尺荒园”“小树参差”“粗整垣墙”“倚窓竹几”“盆内榴花”等,无论是荒园还是院墙,在李永绍的诗中皆以此为起兴,表达出诗人自己豁达轻松的心境。
册中甲午年(1714)和乙未年(1715)所作诗数量居多,无论是甲午年五月廿六和廿八的连续齿落,还是中秋傍晚下雨,都能感受到诗人对自己年岁已高的无奈。
也在诗人一遍遍的推敲创作中想起“孙辈应试山左”,于是为了盼望孙辈登科,写出了“一年明月今宵多,恰值人登甲午科。桂萼月中攀折尽,仗云遮隐故滂沱”。因孙辈登科月宫折桂,将桂枝折尽,于是天公不愿,傍晚降下大雨。也提到是年九月十四日气温骤降,菊花未开雪先落。
册中最末为李永绍任盛京工部侍郎,后晋升为工部尚书职位之时所作。在远离京城的“边城”中,流露出远离家乡身是客的忧伤,也感受到在辽中任官的同辈中自己的岁数最为长,也发出了“燕子空梁不是家”的思乡感情。
后于雍正四年丙午(1726)元月,随雍正皇帝拜祭先农坛,后二月被赏赐祭肉并饮酒。于是自嘲“天子一觥亲手赐,老臣饮醉愧恩崇”,也暗示自己年岁已高,不胜酒力,未免不在宴飨上出丑态。后宴毕受赐蟒袍,发出了“蟒衣一袭胜飞鱼”的喜悦。
李永绍作为一个凭个人勤勉,科举入仕的平民诗人,最后成为身居要职的清朝大员。却常常以“痴人”“痴愚老人”自谦。虽然处在清代主流诗人群体之外,但是在此册的诗词创作中再现了清代康雍时期东北的风土环境,丰富清代康乾诗坛,为我们留下了康雍之际京城官僚的生活状态和东北的一些数据,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胶东士人正直宽广的胸怀和幽默豁达的性情。
作者简介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冒裔[明末清初] 苍松献寿图
水墨泥金纸本 镜片
33×30.5cm
说 明
冒裔为冒襄弟,出身于扬州府如皋冒氏,不仅是当地世代官宦之家,亦是文学世家,有诗见载于《全明词》中。其家族中冒襄、冒禾书、冒褒、冒裔、冒坦然、冒禹书、冒殷书等都对文学词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其兄冒襄为清初“文学四公子”之一。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十四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撰《巢民诗集》八卷,《文集》六卷,《影梅庵忆语》一卷,另辑《同人集》十二册。
作者简介
冒裔[明末清初],字爰及,号君苗,扬州府如皋(今江苏南通市)人。起宗季子,褒弟。幼孤,与兄俱由冒襄扶之成立。16岁为庠生,刻苦好学。生母刘氏能读《史记》《汉书》,裔受形响而苦读,终成太学生。惜屡赴棘闹不中,贫困以终。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延续百年印社金石精神,西泠拍卖秉持“真乃居先,诚为业本”的创业宗旨,以“诚信、创新、坚持”六字经营方针,深耕市场,持续为藏家梳理具有文人情怀及生活雅趣的收藏脉络。
公司杭州总部及上海、北京办事处常年征集:
名酒西洋
文宣部
电话:0571-87896778(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