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杭州西湖湖畔成立的 “国立艺术院”,近一个世纪以来都是中国美术教育的顶流。首任校长林风眠带领着他的团队,以国立巴黎艺术学院为蓝本展开教学,致力于绘画的创新,提出了“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口号,打造出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持续时间最久,影响最深远的艺术象牙塔。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现当代艺术版块精彩呈献两大专场:林风眠、苏天赐纪念专场和油画·现当代艺术专场。其中的“此岸花开——林风眠与苏天赐现代主义之路纪念专场”精选两位结缘于杭州国立艺专的二十世纪艺术大师作品。
1. 谢稚柳、陈佩秋夫妇上款。陈佩秋题诗堂,题签。
2. 谢稚柳、陈佩秋夫妇旧藏,附上款人家属与本拍品合影。
《杂彩缤纷》局部
杭州林风眠故居
出版物图版
在上海的特殊时期,林风眠被打入冷室,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吕蒙作为新政权在美术界的代表,在十年浩劫中对林风眠多方保护和照顾,林风眠也在感激之余投桃报李。吕家收藏的多幅林风眠画作,即为这段艺坛佳话的美好见证。
此幅《绣球花》是林风眠精心绘制的浅色调花卉作品,团团锦簇浓浓暖意。林风眠还曾为吕蒙女儿画像,想必吕蒙一家人在特殊时期给独居上海的林风眠带来了幸福的希冀,让林氏铭记于心。
从林风眠故居去往西湖的路
对于吕蒙,林风眠不仅仅是赠画,还在去香港前把他精心种植的龟背竹“托付”给对方。吕蒙曾回忆说:“直到他走的前一天,还托人把那盆最心爱的龟背竹送给我们,它后来成为我家最珍贵的竹子。” 吕蒙在林风眠赴香港后出任上海林风眠研究协会首届会长一职。
1979年6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林风眠画集》,精装彩印了林风眠的62幅作品,吕蒙为此画集作序言《抒情的诗篇》。有缘的是:吕蒙一家当年居住的复兴西路34号的卫乐公寓(卫乐精舍),就位于如今西泠拍卖上海办事处隔壁。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2109
林风眠(1900~1991)荷塘月色
说 明:
值得注意的是,上款人顾恺时有胸心外科“顾一刀”的美誉,也是上海著名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收录于《海上收藏世家》。此一幅品相完好的《荷塘月色》为林风眠画赠顾氏夫妇。画作用墨绿色荷叶铺底,遍布15朵或盛开或待放的白荷花。荷花题材是林氏又一经典题材,讲述着杭州西湖在林风眠梦境中的故事,情深意切。
五十年代,林风眠独自一人定居上海,为了扛起家庭的开支,生活过得极其简朴。林风眠还习惯在夜里作画,在古典音乐的旋律下挑灯执笔,后来还伴有巨大的精神压力……久而久之,独居的林风眠在艺术中“鼓腹含和”,日趋消瘦。医生朋友们总是会伸出援助之手,关爱着这个在艺术世界里奋战的勇士,无以为报的林风眠便提笔作画,以报点滴恩情。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2111
林风眠(1900~1991)瓶花仕女
纸本 设色
说 明:
这幅仕女图无疑是林风眠众多作品中独特且难得一见的作品,艺术家在大地色系底色上使用大量白色勾描,凸显出高洁优雅的东方女性之美。纱裙和形体的流畅和层次,以及背景的晕染,呈现出一种古朴通透的民族感和梦境中的如真似幻,令人称赞。
而图中人物的眼神和画面中心都落在了仕女手中那朵盛开中的黄花,像极了生长在艺术家故乡的星岩蛋花,渐变色彩与温润质感衬托出记忆中的母亲形象。这惜花之情仿佛在诉说着画家对母亲的思念,对美好事物的寄情,对上款人的感念。画面的构图巧妙和谐,画家的落款强调了对角线,将林氏独特的方形作品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1939年作
款识:志尹叔台正画侄风眠一九三九香港
说明:1.林风眠族叔“志尹”上款。
2. 林风眠早年求学时期受族中长辈“宝初”、“志尹”帮助良多,情谊极深。林风眠曾于1919年、1929年、1939年作《大师图》、《集义图》、《灵山仙居》,上款人均为“宝初叔祖”。三幅作品的创作时间相隔二十年,从林风眠出国留学前,到归国后在杭州国立艺专任院长,足见林风眠与“宝初叔祖”情谊之深。“志尹”为“宝初”至亲,1939年林风眠赴香港,作《灵山仙居》与《青松万年》赠与两位长辈。这一时期的林氏作品存世稀少,《青松万年》寓意福寿延绵,此类题材更是极为罕见,愈显珍贵。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2101
苏天赐(1922~2006)水仙花
展 览:
说 明:
1943年6月,自幼笃爱艺术的苏天赐来到重庆,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由此踏上中国油画创新的漫漫求索之路。他在《我站在画布面前》一文中记录了初次接触油画时的感受:“我进入了另一方天地。它看似平川,却陆离奇诡,一旦进入,我就管不住脚步。这是我第一次站在油画布的面前。它是我自裂床单,刷上胶水自制而成。我激动得把画笔如擂鼓一样在上面敲打,以我少年意气,一心只想跨越高峰,却发现道路崎岖,迂回曲折,又纵横交错,扑朔迷离。”
两年后,苏天赐拜入林风眠门下,林风眠引领他探究世界上最伟大、悠久的两条文化长流。1948年,苏天赐受聘国立艺专,成为林风眠助教。此后的一年中,苏天赐步入个人艺术生涯中的首个创作高峰期,陆续完成《蒂娜像》《林风眠像》《蓝衣女像》《黑衣女像》等肖像作品。苏天赐通过流畅随意的线条勾勒实现了对人物“形”的把握,自其笔端流淌而出的线条总带着一种“写”的意味,呈现了东方式的诗意格调。
这张照片,留下了众人的笑容,也记录了那个时代,记录了恩师在杭州任教的最后时刻。苏天赐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恩师:“林先生不是我学习艺术的第一位老师,却给我有启蒙的感觉,这是因为即便我曾从以前的老师那里学到过许多绘画的基本技巧,但是林风眠先生把我直接领去叩击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辨认艺术领域的层次。”
苏天赐曾在与邬烈炎的访谈中提到他认为“林风眠的最大贡献,就是将中西结合的切入点放在精神范畴,或者进一步讲是一种普遍的人文精神”。“爱好自然,忠实自己”——林风眠用最简单又中肯的话鼓励苏天赐。
而苏天赐也成为林风眠诸多学生中虽未曾出国深造,却画出了自己一片“春色”的杰出艺术家,他将油画中国画进行了完美传承和发展。本次我们有幸得到苏天赐家属支持,将多幅家中珍藏多年的作品一并呈献,涵盖风景、花卉、人物等题材作品。
(可左右滑动欣赏画作)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2105
苏天赐(1922~2006)太湖春色
布面 油画
1990年作
59×105.5cm
出 版:
1.《苏天赐》P434,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2.《我站在画布前:苏天赐的艺术世界》P213,南京博物院,2016年。
3.《我站在画布面前——苏天赐艺术百年回顾文献展》P116,南京艺术学院,2022年。
展 览:
“我站在画布面前——苏天赐艺术百年回顾文献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2022年。
说 明:
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苏天赐:我的眼睛只能看到那些美的东西,
“我之所感,是诗情还是画意,难解难分——因为它们共生于性情,同飞于联想。西方近代有些画家追求视觉艺术之纯粹,排斥一切有缘于文学的联想。而一个东方画者的观察方法却是乐于边走边看边想,不论真知或是错觉,统统收入眼底,却只让那能触发激情的因子留下。待到情入之时,佳酿渐浓,画中意境,就是那种融入了个人性灵的有别于原生自然的另一种芬芳。”
——节选自苏天赐《我站在画布前》
布面 油画
1981年作
80×66cm
签 名:
(背)《侗家少女》 苏天赐
出 版:
《苏天赐》P323,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说 明:
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侗家少女》局部
不管是画室桌上的水仙花,还是外出写生获取灵感后的风景写生,亦或是下乡采风基础上的人物创作,苏天赐的作品都扎根于本土,注重主体和意境,用一抹“春色”描绘出表现出浓郁的东方韵味和民族化审美情调,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与诗歌般的韵律,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
苏天赐(1922~2006)玉瓶银花
说 明:
1. 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2. 本拍品在创作完成后一直挂于苏天赐家中客厅,后由画家家属珍藏,如今首次释出,弥足珍贵。
苏天赐被公认为林风眠最重要的继承者,但从林风眠到苏天赐,并不是表征为一种线性发展,不是固化的风格流派,不是说从林风眠到苏天赐能提炼出一个中西融合的绝对标准。但他们都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代表,他们都走通了自己的道路,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苏天赐(1922~2006)凝 涕
布面裱于纸本 油画
1974年作
签名:苏 1974
出版:《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苏天赐》P87,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
30.5×27cm
苏天赐(1922~2006)村头绿意
木板 油画
1984年作
签名:苏 1984.3
(背)《村头绿意》 1984.3 苏天赐
53.5×54cm
苏天赐(1922-2006)春山绿水
木板 油画
1998-1999年作
签名:苏 1998
(背)苏天赐 1999.4
26×37.5cm
看林风眠、苏天赐创作中的瓶花意象,贮水养根,与其怜惜春光,不如汲水绽放。花满眼,人在心。从林风眠到苏天赐,回到本体、回归本土、回答传统。
or长按二维码
查看电子图录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or长按二维码
查看电子图录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延续百年印社金石精神,西泠拍卖秉持“真乃居先,诚为业本”的创业宗旨,以“诚信、创新、坚持”六字经营方针,深耕市场,持续为藏家梳理具有文人情怀及生活雅趣的收藏脉络。
公司杭州总部及上海、北京办事处常年征集:
名酒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