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Lot 2156
吴大羽(1903~1988) 带猫的蓝色乐章
布面 油画
1. 《中国油画开拓大师——吴大羽画展》P45,台湾历史博物馆,2001 年。2. 《吴大羽》P118,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06 年。3. 《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吴大羽》P45,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4. 《吴大羽作品集》P82,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年。5.《吴大羽研究》P131,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年。6.《飞羽掠天——吴大羽作品集》P116,商务印书社,2020年。1.“吴大羽画展”,台湾历史博物馆,台北,中国,2001年。2.“吴大羽个展”,大未来画廊,北京,中国,2007年。
在那个中西二元几乎成为“集体无意识”的时代,吴大羽对东西方艺术壁垒问题的认识就有着独特的见解和高度。他认为“人类的艺术是相通的,用不到分东西,艺术是一种语言,只有时代之别,没有地区之分”。
——这是我追求的。”
他说:
“人们常说的东西方艺术结合,范围仍太小,太狭窄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相互溶化,糅在一起,扔掉它,统统扔掉它,我画我自己的”,“所说的东方学西方、或西方学东方,这种说法太狭窄了,其实质是‘异方’。艺术上此方学彼方,有什么好说的呢?”“中西艺术本属一体,无有彼此,非手眼之工,而是至善之德,才有心灵的彻悟”。“……虚与实的穿插,小小画图间岂容苍茫宇宙,作者云游何处?尊敬的老师80岁了吧!……然而心脏和脉搏的跳动依然如此强烈,我深深感到欣喜,似乎又返回了40年前的西湖艺苑!”
——1984年11月《美术》杂志
吴冠中 《评选日记》
1940年,吴大羽携妻女回到孤岛上海便搬进了位于延安中路百花巷(现延安中路632弄)的岳父家。五十年代,外调人员来调查吴大羽,尚可以看到他位于一层的画室,画架上是看不懂的抽象画。吴家的住房情况从1966年开始有了变化,有关单位先后安排三家“工人阶级”家庭挤占了吴家的住房,吴大羽一家只能居住在二层的一间卧室,厨房、卫生间也是两家合用。参照:吴大羽铅笔速写“自画像”
吴大羽的画室只能挪到位于顶层的只有10平米的狭小阁楼,从此再没有外人进入过吴大羽的画室。在人生最后二十年的时间里,这间阁楼承载了吴师多少的激情与畅想,起起伏伏,波澜壮阔,付诸笔端的是不同形式的不断涂画和记录思考的文字和诗作。现在留存下来的画作,大多都是吴师创作于这间小画室的。2015年5月,由中国油画院主办的“吴大羽文献展”上展出了:画家生前用的小小的画板,小小的油画箱,一米乘以九十几的纸一裁四、一裁六画出来的小小的画……而这些,就是我们眼前这幅作品上的元素:画面左侧的画家,坐在画架前,膝盖上放着正在打开的小画箱,五彩颜色从画箱中流淌,充斥点染着整个画室和吴师的灵魂世界。而他的小黑猫则蹲坐在画架背后,歪头侧向画家,成为作品中的C位灵魂,不拘于这世道。画家的自述元素,重生的感觉直抒胸臆
现实中的吴师,身心饱受摧残,已然消瘦。1968年10月在隔离劳动中右腿胯骨骨裂,不得不卧床治疗,在没有痊愈的情况下又被迫参加劳动学习,留下了腿瘸的后遗症……但在画作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健康坚实的体魄,代表着自信和坚强。画家用深色调突出轮廓,又把胸前用浅色蓝绿色调突出层次和肌理,像是在昭示这种旺盛的创作力由内而外散发出来,散布至整个画室。作品中的“瓶花”及“窗”
画面右侧的位置,是我们所熟悉的“瓶花”和“窗”元素,只是这次的“瓶花”有了“花盆”,给人感觉有了根基和土壤。画家还用了天蓝色和黄色,像是在描绘一派春色和蓝天。猫咪肚子上的白色皮毛还有不规则的一块浅色,像是透过窗照进来的光影,斑斓灿丽。吴大羽上海故居阁楼的窗
几年前,笔者曾到访过这座吴师的“城堡”,他的儿女一直还住在里面。为了不打扰老人家的正常生活,我几次放弃了敲门的念头,只是远望着阁楼的窗,屏气凝神地感受着吴师生活了近五十年的这片场域,寻找着他当年从窗口望出来可以看到的天空和景象。而《带猫的蓝色乐章》中位于画面正中上方那个开着门的画室入口和深邃楼梯,正是他跟家人还有这个世界最坚实的联系!这个空间的营造也增加了整个画面的纵深感,空间尽头是一抹亮色。画作中的远景部分,是阁楼的门、窗、楼梯和希望
参照:吴大羽 纸本钢笔作品
只有画面右下角这块区域的物象,即黑猫蹲坐的空间不明确。因为吴师腿脚不便,这小小阁楼中应有他休息的椅子或者折叠床,又像是置物小桌。这一部分的线条是离观者最近的部分,很是扎实,也像是内扣的马蹄一般,在一片春色中奋勇前行。吴师的儿子寿崇宁曾说过:
“父亲画画不是为了给大众看到,不是为了让你说好不好,而是他自己心灵的表述,他关心的是人。”
吴大羽手迹,领先的艺术理念关键词遍布其中
翻看《吴大羽画集》,这幅作品在其他标注1980年代的油画作品中显得别出新意,原因如下:第二,与其他晚期作品中频繁出现的类似于“羊毛卷”的笔触不同的是,这幅作品基本用直线勾描,酣畅淋漓;第三,整幅画布满颜料,没有出现空缺或者薄涂的现象。基于以上,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张作品作于吴大羽收到法国颜料不久,早于其他被推断为1980年代的作品。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看懂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即使又过了近半个世纪,我们也不能完全理解吴师画面上的所有。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他反复画过多少次的元素和图像,并将它们融为一体。
吴大羽一生偏爱蓝色和黑色,如果说黑色透露出一种神秘和忧郁,那蓝色则是静逸和欢乐的传递。国立杭州艺专的教务长、评论家林文铮在《色彩派吴大羽氏》一文中说:“真可以称为中国色彩派之代表者,当首推吴大羽氏无疑。我相信凡是看过吴先生的作品的鉴赏家,都要受其色调之强烈的吸引而为之倾倒;就是和他对垒的画家虽不免隐含妒忌,亦不禁私下钦佩不已。颜色一摊到他的画板上就好像音乐家的乐谱变化无穷!西方艺人所谓‘使色彩吟哦’,吴先生已臻此妙境。”
赵无极(左)与吴大羽
朱德群曾说过:
一九七九年冬,我突然收到同窗好友朱瑞序从上海的来信,谈起吴师的情况。并谓吴师作画因国内颜料变色,想要点法国颜色。我即买了法国LEFRANC-BOURGEOIS牌大瓶油画颜料(注:该品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20年,具有高色素含量和优秀的覆盖力,尤其适合艺术家使用),装了一大纸箱寄去。
时至今日,我们不难想象吴大羽在收到这个大洋彼岸寄来的包裹时,内心的激动。看到这些熟悉的法文和学生的近况时,他怎能不想起1924年他与林风眠、林文铮等在巴黎发起组织的“霍普斯学会”,他们还在法国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莱因阿宫(Palais du Rhin)举行了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巴黎各大报,无处不登载其事”,吴大羽为最先入选的艺术家之一。创建杭州国立艺专之始,吴大羽与林风眠、林文铮的合影
蔡元培作为展览的名誉会长并主持了开幕典礼,他在展览画册的序言上说:“一民族之文化,能常有做贡献于世界者,必具有两个条件,第一,以固有之文化为基础,第二,能吸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此种状态在各种文化事业,均可见其痕迹,而尤以美术为显而易见。”参照:吴大羽 纸本作品 “创作中的我自己”
回到那“艺术的春天”,“羽师已是七十古稀老人了。可是他的创作相反登上了辉煌历程。从1979年到1988年的最后十年中,在失去精力和体力的情况下,只能画些小幅,尺寸虽小,但更见博大精深,超尘脱俗。”(吴冠中)他在最为逆境之中沉浸于传统精神,他的艺术深情地植根于民族土壤,他的艺术效应饱受磨难终究生生不息,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油画艺术。回忆文章《吴大羽——被遗忘、被发现的星》
吴冠中认为吴大羽以中国的“韵”消化西方的形与色,
是韵之“蛇”吞食形色之“象”的奇迹!
1988年元旦,吴大羽逝世。他当年在国立艺专的助教丁天缺说:“吴先生的悼词是我写的。我这一辈子认认真真崇拜过一个人,就是吴大羽先生。他是个很了不起的艺术家。”而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呈献的这幅《带猫的蓝色乐章》,就是二十世纪中国油画重要艺术家在重要时期的重要作品,用一幅“蓝色乐章”,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自信、超前、“永生”的大羽。
抗战全面爆发前,西湖边国立艺专的校长会议室(上世纪末为平湖秋月茶室的一部分),右上方挂着林风眠的大幅油画《渔村》,左下角搁着的是吴大羽的油画新作(《国土不容侵犯》,又名《血手》),色调强烈,色彩复杂而深沉,虚远而内涵丰富,如泣如诉,一如吴先生的鲜明个性——兴奋时话无止境,绝俗时闭门拒客,动怒时直言训斥。通往吴大羽杭州故居的小路,“藏”在一棵笔直的大树后抗战爆发后,吴大羽经历过长达两年半之久的随校西迁,却没能继续在学校任教。1940年春夏之交,他携夫人和女儿绕道香港回沪,从此闭门谢客,“徒效陶潜之隐,坚守孤洁”,直到抗战胜利。直到他第二次返回杭州任教,这一时期长达8年。这一时期的吴大羽做了什么?经过文本整理,研究者发现吴大羽一直在读书,思考,同时也不停地给学生和朋友写信,抒发自己读书创作思考的主张。隐居对他而言,不是无为,而是机遇;他在隐居的环境下思绪涌动,并且开始了对抽象艺术的探索。1946年,吴大羽写给林风眠的信
吴大羽写给学生吴冠中、朱德群、闵希文的信
提及这段历史,是因为吴师的“势象”,经过了几十年思考和探索,到创作《带猫的蓝色乐章》时已经非常成熟,只不过当时因为各种原因不被世人所知。1947年,在方干民、丁天缺的斡旋下,经校长汪日章的聘请,吴大羽得以重回他一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担任教授兼西画组主任。吴大羽常住上海,每周往返沪杭之间授课。吴大羽教师证
学生们对吴大羽老师的回忆是这样的:“吴先生性格热烈,画面用普蓝和朱红……当时杭州艺专拥有一大批为艺献身的老师,……老师们从巴黎携回了欧洲现代派绘画技法,为的是使中国绘画的古老传统获得新生,他们的理想也就成了同学们向往的目标。”“吴老师常说:‘画画最重要的就是感觉,对对象的第一感觉很重要,能发现,能抓住,能表现感觉,便成功了。’”现在想来,我们看画,亦是如此。参照:吴大羽 创作于1960年的油画《红花》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当时同学们认为吴大羽教授教学严格。他对造型,尤其是色彩处理很具功力;教导方法好,很重视画幅的大体;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很有影响。在选修前的议论中,他的威望最高,因此选吴大羽工作室的同学也特多,一共有34人,济济一堂。学校调换了一间最大的共同教室给我们当教室。”但好景不长,1950年9月,吴师再次被学校正式解聘,从此离开了一手参与创办的杭州国立艺专,困居沪上。之后的吴大羽,虽几次出任学校和研究室的教师和画家一职,却始终被生活和时局所困。之后,画作、书籍、手稿、家中物品多次被抄走,得以保存的便更显珍贵。1979年,学生朱德群从法国寄来一批油画颜料,吴大羽晚年的油画作品使用的正是这些油画颜料。1980年代,经历过几多风雨的吴大羽,终于迎来了“春天”。吴大羽任上海油雕院副院长,并以色彩印象主义的静物画风影响了上海早期的抽象绘画,由此声誉再起。参照:吴大羽 创作于1984年的油画《色草》
1996年8月2日,在吴大羽艺术研讨会上,靳尚谊说,吴先生的艺术告诉我们,中国油画是可以“写”出来的!——这是真正中国油画的写意之美,因为这是饱含中国文化气息和神韵的写意性油画。吴大羽个案的背后,是中国现代艺术探索获得了历史的尊重。
“色彩对比强烈鲜明、响亮,用笔果敢大胆、气势豪放。我的眼睛为之一亮,立刻被他大气磅礴的气概所慑服,精神为之振奋。细细观赏,他的用笔又是十分轻松自如,色彩的配置,变化丰富,又非常有节奏,笔色交融,激越跳动,好似在听一首雄伟壮丽的交响乐。”
以上的这段文字是吴大羽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杭州国立艺专任教时所教授的学生,1948年在他上海家中拜会看到他的画所留下的深刻印象。这种印象,在我们现在看到这幅吴师画于1980年左右“艺术的春天”的蓝色调作品,深有同感。只不过艺术家经过三十多年的风雨之后,所创作出的这幅作品,更显“势象”,更富“诗意”,多了几分柔和,像是艺术家对自己一生的回望和期许。
吴大羽所绘 他(右)跟林文铮站在长长的
吴大羽先生追求一种天然的东方意象之美,用他极具表现力的用笔对西方现代绘画做出了探索和回应。“我的绘画依据,是势象、光色、韵调三方面的结合。” 这幅半抽象画作,色彩浓郁绚丽,笔触流动畅达,形色交融间自显东方艺术之韵致,实为吴大羽“描写”自己的画室,是多年的印象和对“春天”的憧憬。
1. 《吴大羽纸上作品》(上册)P132,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10年。2. 《吴大羽纸上作品集》P128,商务印书馆,2016年。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26.5×19cm
出 版
1. 《吴大羽纸上作品》(下册)P15,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10年。
2. 《吴大羽纸上作品集》P399,商务印书馆,2016年。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1. 《吴大羽纸上作品》(上册)P345,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10年。2. 《吴大羽纸上作品集》P299,商务印书馆,2016年。
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
吴大羽(1903~1988)无题II-313
纸本 蜡彩
14×10cm
1. 《吴大羽—纸上作品》P88,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07年。2. 《吴大羽纸上作品》(下册)P180,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10年。3. 《吴大羽纸上作品集》P552,商务印书馆,2016年。
点击图片 浏览二十周年秋拍精品册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延续百年印社金石精神,西泠拍卖秉持“真乃居先,诚为业本”的创业宗旨,以“诚信、创新、坚持”六字经营方针,深耕市场,持续为藏家梳理具有文人情怀及生活雅趣的收藏脉络。
公司杭州总部及上海、北京办事处常年征集: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蕺山街86号(书圣故里尚德当铺内)
名酒西洋
文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