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丨陈钧:皓月香风话中秋

文化   文化   2024-09-16 07:11   北京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八月节”,是农历三大节日之一。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初民对月神的崇拜。在原始社会里,每当夜幕降临,四周一片昏黑,枭叫狼嚎,猿啼虫鸣,一派神秘可怖的景象。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冉冉升空,赶走黑暗,驱散乌云,把柔和的银光洒向世间。于是,原始人便把月亮看作给自己带来光明的天神,虔诚地对她顶礼膜拜。尔后,又把它列为祀典,记入史册。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舜典》中,就记录着先民对月神的祭拜:

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六宗”,指被称为“天宗”的日、月、星和“地宗”的河、海、岱。由此可见,月神不仅列入了祀典,而且神格较高。祭法也完全和祭祀上天的其他神灵一样,即如《周礼·春官》所说:

以实柴祀日、月、星、辰。

“实柴”,就是把供奉的祭品,放在柴上去烧。用什么来做祭品呢?据甲骨文所记,一般是牛、羊一类。但最隆重之时,可以“岁三牛”(见《殷契粹编》第345页)。

大概从周代开始,人们除在季节变化时与日神同祭外,还要专门在秋天朝拜,即《礼记》中所说的“春朝日,秋夕月”。是否在“中秋”?尚不明确。因为,尽管《周礼》中有“中秋夜,迎寒亦如云”的记述,但是“迎寒”,不是“拜月”。

祭祀之目的,不仅是“祈来年于天宗”(见《礼记·月令》),而且还崇敬它能代天帝发出警告,“月变省刑”,此之谓也。

▲ 宋·佚名《拜月图》

至于月神的神性,周代以后,逐渐明确为女性。此说最早见于《礼记·祭义》:

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

再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这时,由于历史的前进,社交范围的扩大和交通工具的进步,人们的想象也前进了一步。于是,给自己尊崇的月神,配备了专车和名叫“望舒”、又叫“纤阿”的女御者(见《楚辞·离骚》及《初学记·月》),以便这位善良的女神,在广阔的天宇中驰骋。

到了战国,又出现了嫦娥奔月的传说:

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文选》)

引王僧达《祭颜光禄文》注引《归藏》)。自此,这位容颜绝世、品貌超群的女神,就正式成为了月宫之主。千百年来,不仅一直流传于人们口耳之间,而且还流行于文学艺术作品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岁月飞逝,人们对月神的崇拜,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祭祀时间上 ,从魏晋以后,就基本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中秋”。请看《开元天宝遗事》的记载:

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

到了宋代,拜月更为盛行。《东京梦华录》说: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罗烨在《醉翁谈录》中,对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拜月景况,叙述得更是有声有色:

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为什么要选在“中秋”?因为我们是农耕民族,这时候,南方的新稻,北方的新麦,都早已登场,正是家人团圆,共庆丰收之时。加之秋高气爽,人清神健,面对静谧、美丽的皓月,聚会一番,确为快事。秀丽的嫦娥,似不应和其他天神一样,去大嚼牛羊的,于是人们将祭品改作了月饼、瓜果等物。这在《都门竹枝词》中,有明白的记述:

刻饼瓜分几案陈,团团同拜月光神;

归宁阿姊夫家接,目送哪知妹生嗔。

关于“月饼”的来历,向来众说纷纭。或说是七仙女之子,为怀念阿母所做;或说是唐明皇游月宫时带回;更有说是元末起义者为传递起义信息的。实际上,月饼等物都是古代法定的祭品。请看《初学记·饼》中的记载:

卢谌《祭法》曰:春祠用馒头、饧饼、髓饼、牢丸,夏、秋、冬亦如之。

由此看来,在唐代以前,不但有饼,而且还有糖饼、油饼之分了。至于“瓜果”,《初学记·瓜》中,也明白指出:

妇人之贽,瓜、桃、李、梅。卢谌《祭法》曰:夏祠、秋祠皆用瓜。

至于“归宁阿姊夫家接”,那是自明代以来就有的习俗,缘由如《帝京景物略·春场》中所说:

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的祭祀方法,更是多种多样。苏东坡在《望海楼》诗中写道: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清凉;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而在《虞海风俗竹枝词》中,又是另外一种景象:

方形香斗供庭前,三角旗儿色倍鲜;

檀木香排书吉语,合家罗拜庆团圆。

真是仪式隆重,气氛热烈。

各地因其习俗的不同,在祭拜方法上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在苏州,妇女们以盛妆出游,崇拜月神,如清人蔡云在《吴歈》中所说:

木樨球压鬓间香,两两三三姊妹行;

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在扬州,人们点起琉璃或纸做的“宝塔灯”,以对月朝拜。《望江南百调词》中,是这样记述的:

扬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灯塔星灿吐,团絪宫饼月痕留,歌吹竹西幽。

在四川,中秋之夜礼拜月神之后,还有个“摸青”的习俗:人们自行选择方向,信步走去,以得到一种带青叶的农作物为佳,期求明年清吉平安。在福建,人们过中秋节,以食鱼为其习俗。请看著名俗文学家冯梦龙的叙述:

县无鲜鱼,惟中秋节,各村俱涸池取鱼,担荷至城,虽贫人典衣亦必市鱼一块,为过节之需,晴雨无间。过十五求市中一鳞,不可得矣。(《寿宁待志》第57页)

在台湾,妇女们中秋之夜,要将祭过嫦娥的柚子皮剥下来擦脸,以期使自己长得像嫦娥一样美丽。王文宝同志搜集的《小小月饼往上端》,将北京过去的中秋拜

月习俗,叙述得颇为周详:

八仙桌(儿),镶金边,小小月饼往上端;左边(儿)石榴,右边(儿)枣(儿),当间(儿)又摆大仙桃;紫杜梨(儿),红柿子,当间(儿)又摆毛栗子;毛豆角(儿),两头(儿)尖,小小的西瓜往上端——钢刀切成莲花瓣(儿),一年四季保平安(《北京民间儿歌选》第117页)。

▲ 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已经成为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总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天各一方,月共一轮。传说各不相同,习俗自然各异。时至今日,这个古老的习俗还在流传,但已赋予了崭新的时代色彩。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90年第9期

订阅

感谢您对本刊的厚爱,2024《文史知识》继续贴心陪伴您,忙碌中别忘了订阅哦:

【邮购电话】

010-63265380(伯鸿书店)

注:每册定价15.00元

----------------------------------------------------------------------------

微信号:wszs181

QQ群:713071938(新群)

新浪微博:@文史知识杂志

官方网站: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投稿邮箱:wszs@263.net.cn

电话:010-63397473

          010-63458229



 

 • end • 


文史

知识

大专家写小文章

准确、生动、有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兼备内容


涵盖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作者

荟萃全国一流文史专家


《文史知识》(月刊),每月1日出版,定价15.00元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9869

国内统一刊号:CN11-3153/K

国内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邮发代号:2-271)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外代号:M627)




终审:张继海      二审:赵晨昕

     统筹 制作:Roc Smi    


扫码订购《文史知识》

中国邮政商城的“文史知识”二维码


伯鸿书店微店

《文史知识》杂志购买二维码


文史知识
1981年创刊,坚持“大专家写小文章”的办刊宗旨,作者队伍荟萃了全国一流文史学者,从不同角度、以多样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评述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