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丨于天池 郑友善:说商谜

文化   文化   2024-03-31 21:18   北京  
1.商谜,即俗所谓猜谜语。商,是商略、研究之意。谜,即古之“瘦辞”、“隐语”。尽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已称“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谐隐》第15)。但谜只是俗称①。在文史记载中,宋以前一般称谜语为“廋词”、“隐语”。即使在宋代,谜语,雅驯的说法,还是称“隐语”或分别称“诗谜”、“字谜”、“戾谜”等。谜,被全社会所接受,泛指所有的隐语,是明以后的事。
商谜两字的连用,始于宋代,且皆见于谈瓦舍伎艺之专书,如《东京梦华录》称“毛详、霍伯丑,商谜”。《都城纪胜》:“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西湖老人繁胜录》:“背商谜。”因此,商谜往往被误解为专指宋时猜谜语的伎艺。实际上商谜做为猜谜语活动的代名词,宋元之后一直被袭用。如元高德基《平江记事》:“元达鲁花赤八刺脱国公,倜傥爽迈,博文强记。凡宴会以文为谑,满座风生。一日,同寅后堂会饮,僚佐愿求一令,以资劝酬。公曰:‘吾不读书,弗能为令。但有两字隐语,请众贤商之。解者免,弗解者请一巨觞。’众曰:‘如命。’公曰:‘一字有四个口字,一个十字。又一字有四个十字,一个口字。’在坐者皆不能解,悉就饮。饮竟,叩之。公以箸画案上,乃‘图毕’也。”(《续说郛》卷13)如明张云龙《广社·自序》:

忆儿时三五相聚,嘻戏之外,则有所谓商谜者矣。夫谜奚能商,不过猜尔。使道理之不明,字义之失当,与夫天地同一切为奇、为诞、为经、为权、为声、为形、为静、为动之事,或识而未真,或闻而未确,是皆不可以商。然则必如何而谓之商?盖三坟五典,九丘八索,诸子百家,以及稗官野史,或万言,数万言,数千百万言,举为商谜。上古结绳而治,真谜也。后世图史策籍纪传记载,不过序明古人之商,而未尝创一谜以贻诸人也。尧之所以授舜者,舜亦以授禹,此从万仞岗头,立一谜端。其后汤放桀,武王伐纣,自春秋而逮夫汉、唐、宋、元诸季,战斗日寻,机锋日炽,此非商谜适以势劫耳。商之时义大矣哉。

据此,商谜应是猜谜语的广泛称谓。
所以,《辞源》在“商谜”条下只注释说:“宋时说话伎艺名”是不准确的,它忽视了商谜在宋代之后由瓦舍伎艺中专有的名词已衍变为猜谜语的普遍性用法这一义项。
2.猜谜活动在中国虽然历史悠久,但作为说唱伎艺,商谜则为宋代所专有。它的产生除作为说唱伎艺所共同的原因,如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娱乐需要的扩大,瓦舍存在提供了场所等外,尤其依赖于猜谜活动的普及和风气之炽烈。宋代恰恰具备这些条件。宋人爱好猜谜是具有全民意义的。像灯会之盛,唐宋比俦,而宋时的灯会始有谜语侧身其中。如周密的《武林旧事》卷2“灯品”就记载了当时元夕活动中灯与谜的结合:“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如果不是得到群众的广泛喜爱,谜语是不会在灯会中出现的,而灯谜的出现又进一步将猜谜的活动推波助澜。不仅宋人如此,金人也如此,明郎瑛《七修续稿》载贺从善《千文虎》序称:“金章宗好谜,选蜀人杨祥圃为魁,有《百斛珠》刊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嘉祐年间,一批著名的文人才子,像苏轼、黄庭坚、秦少游、王安石、佛印和尚等雅爱谜语,他们不仅身体力行创作,而且留下了不少风流雅闻。这些文人的积极参预给猜谜语的活动起了重要的煽情作用,奠定了谜语或商谜这一伎艺的作品基础。因为谜语的积累不达到一定的数量,商谜这一营业性伎艺活动便根本无从谈起。查初揆曾高度评价苏轼等人参预猜谜活动的意义,称“宋延祐间,始有《文戏集》四册,则东坡、山谷、少游、介甫实创之也”②。
猜谜是一种智力游戏,商谜作为说唱伎艺则是一种商业性的表演艺术,它突出的特点是把个人的智力游戏转化为可视可听的表演。据《都城纪胜》载,当日商谜的表演是这样的:

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者是隐语。有道谜来客念隐语说谜,又名打谜、正猜来客索猜、下套商者以物类相似者讥之,人名对智、贴套贴智思索、走智改物类以困猜者、横下许旁人猜、问因商者喝问句头、调爽假作难猜以定其智。

《梦粱录》所载与之基本相同。
商谜在宋人瓦舍伎艺中有三个特点是非常突出的。其一是它有明显的行业标志,即用吹《贺圣朝》来聚集人众,一听曲牌就使人知道商谜在举行表演。这又说明它的演出是连续滚动式的,但缺乏完整的阶段性。其二在表演过程中,它允许观众参预,即所谓“横下”,许旁人猜。许旁人猜,有交流,容易造成狂热的气氛,但这种商榷,有时由于谜底早已为人熟知,说出来索然无味;有时谜底有争议,说出来破坏了气氛,都同样容易造成表演失控的现象。其三是有繁复的表演程式,所谓道谜、正猜、下套、贴套、走智、横下、问因、调爽。这程式颇类似于西方奏鸣曲的曲式。就一个具体的谜语而言,它可能不必走完所有程式,但这个繁琐的程式反映了商谜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猜谜的智力游戏在向表演伎艺转化过程中的底蕴。因为猜谜是思维和智力的活动,在瞬间完成,看不见,摸不到。而商谜则把这一过程通过程式加以延长,使其可视,可听,并艺术化。商迷对于演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必须善表演,善随机应变,能吸引住人。由于程式繁复而内核简单,故宋以后,谜语一直沿续下来,而做为伎艺的商谜则失传匿迹。
商谜在两宋瓦舍伎艺中颇受欢迎,其演员阵容相当可观,《东京梦华录》载有演员毛详、霍伯丑;《西湖老人繁胜录》记有胡六郎;《梦粱录》记载有有归和尚及马定斋;《武林旧事》则洋洋洒洒地载有胡六郎、魏大林、张振、周月岩、蛮明和尚、东吴秀才、陈斌、张月斋、捷机和尚、魏智海、小胡六、马定斋、王心斋十三人。其中既称胡六郎,又称“小胡六”,可见胡六郎名声之大,其受群众欢迎之烈。
就猜谜语而言,其精华在谜语的制作,而不在猜,更不在猜的过程。所以《梦粱录》在叙“杭之猜谜者,且言之一二,如有归和尚及马定斋”时,强调的是他们“记闻博洽”这一特点。《西湖老人繁胜录》在称商谜时干脆说是“背商谜”。猜谜语也好,商谜也好,最重要的是脚本,是谜语本身。宋代谜语的繁荣,靠的是前代积累,靠的是广大群众的集体创作。尽管宋代才子名士如苏轼、黄山谷、秦少游、王安石创作了许多绝妙的谜语,领潮流之先,并有谜语专集《文戏集》行世③。但仅靠文人创作是无法承担起商谜在一个多世纪的繁荣的,也是无法满足商谜伎艺表演的。实际上,宋代还有专门的谜语作家,如书会先生来创作谜语,尽管他们被文人所看不起④。这些书会先生和商谜艺人还形成我国首次猜谜制谜的社团组织,据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隐语,则有南北后斋、西斋,皆依江右谜法,习诗之流,萃而成斋。”可以说是书会才人和商谜艺人共同创造了宋代商谜伎艺的繁荣,并进而点缀渲染了两宋谜语繁荣的黄金时代。
3.作为说唱伎艺的商谜的演出脚本,没有留传下来,因此现在所有曲艺史、文学史等作品在谈及商谜时都只是介绍商谜的演出形式,而对其文学内容则付之阙如。
谜语本身与商谜伎艺的关系颇近似于核心音调或主导旋律与乐曲本身的关系。它不是乐曲本身,却体现了乐曲的灵魂和主要的旋律。因此宋代谜语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商谜伎艺的文学成就和水准。
较之前代笼统地称隐语的谜语,宋代谜语有了明确的分类,如《都城纪胜》《梦粱录》叙商谜时有诗谜、字谜、戾谜、社谜之分,而且它们还有专书,如苏轼、黄庭坚、秦少游、王安石创作的谜语专集《文戏集》等。宋代的谜语在制作上较之前代也细密准确,且注意了谜语的形象性和文采。比如王安石有字谜,“寒则重重叠叠,热则四散分流,兄弟四人下县,三人入州,在村里的只在村里,在市头的只在市头”,打一“、”字;苏轼的诗谜:“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谜底是影子。前者广撒网,细筛选,明确而唯一;后者构思洒脱巧妙,极富文学色彩,它们在提高谜语的品味和趣味,对谜语的普及并商谜脚本的构成上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可注意的是,宋代存留下的谜语,还有一种称对谜的,即猜谜者在猜得谜底后,不报出谜底,即兴另编一则相同谜底的谜来回复对方,让对方去猜,同时表示了猜中了对方的谜,双方心领神会,不仅有情趣,也颇富戏剧色彩。如王安石戏作一谜:





画时圆,写时方

冬时短,夏时长






他把此谜拿给吕吉甫看。吉甫看后,略一思忖,便说,我也有一谜:





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

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王安石一听,知道吕吉甫猜到了,也是一个“日”字,便相与一笑(宋·彭乘《续墨客挥犀》)。
再如,据《东坡问答录》载,一次,佛印和尚手持匠人墨斗,出一则谜让东坡猜:





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

有时放出一线路,天下邪魔不敢当。






东坡并未直接回复,而是以谜作答:





我有一张琴,一条丝弦藏在腹,

有时将来马上弹,弹尽天下无声曲。






像这样的对谜,有问有答,颇近于商谜的某些程式。对谜,不知是文人吸收了商谜的程式加以改造,抑或是商谜艺人据此启发而丰富了商谜的程式,甚或对谜即体现了商谜的主要面目。总之,假如说一般的宋代谜语为商谜提供了核心音调的话,那么对谜这种形式则很可能提供了商谜的最重要的程式及内容。

①“古所谓廋词,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宋周密《齐东野语》第20卷“隐语”)

②见其为夏之时《春窗博雅》所作的序言。“延祐”,元仁宗年号,实为嘉祐。此处为沿袭《千文虎》序语误。

③据郎瑛《七修续稿》卷五“诗文类”载贺从善《千文虎》序:“宋延祐(恐系“嘉祐”之误)间,东坡、山谷秦少游、王安石辅以隐字,唱和甚众,刊集四册,曰《文戏集》行于世。”

④如同密《齐东野语》卷二十“隐语”:“若今书会所谓谜者,尤无谓也。”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

订阅

感谢您对本刊的厚爱,2024《文史知识》继续贴心陪伴您,忙碌中别忘了订阅哦:

【邮购电话】

010-63265380(伯鸿书店)

注:每册定价15.00元

----------------------------------------------------------------------------

微信号:wszs181

QQ群:713071938(新群)

新浪微博:@文史知识杂志

官方网站: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投稿邮箱:wszs@263.net.cn

电话:010-63397473

          010-63458229



 

 • end • 


文史

知识

大专家写小文章

准确、生动、有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兼备内容


涵盖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作者

荟萃全国一流文史专家


《文史知识》(月刊),每月1日出版,定价15.00元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9869

国内统一刊号:CN11-3153/K

国内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邮发代号:2-271)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外代号:M627)




终审:李占领      二审:赵晨昕

     统筹 制作:Roc Smi    


京东旗舰店二维码

扫描后在搜索栏输入“文史知识”购买


伯鸿书店微店

《文史知识》杂志购买二维码


文史知识
1981年创刊,坚持“大专家写小文章”的办刊宗旨,作者队伍荟萃了全国一流文史学者,从不同角度、以多样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评述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