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丨过常宝:《悯农》之同情

文化   文化   2024-10-23 07:40   北京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人李绅共作有《悯农》诗二首,流传至今,影响极广,可谓妇孺皆知。

李绅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幼年丧父,由母亲教授经典义理,三十四岁中进士为官,几经起伏,身居相位,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终年七十四岁。《悯农》诗是李绅年轻未登第时所作。

古代中国是个农业社会,以耕者有其田为治理理想,其目的是稳定农民,稳定粮食生产。本着这一理想,唐朝延续了北魏的“均田制”,官府按照人口分别授给口分田和永业田。口分田在死后要归还官府,永业田可以继承,且准予买卖。“均田制”推行年代既久,人口数量增加而官府掌握的土地有限,而且田地买卖也突破了口分田,导致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均田制难以顺利施行。唐建中元年(780),为了满足朝廷和官府的财政需要,废除了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租庸调制,颁行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户税、地税等,“均田制”也告终结,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这首诗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写就的。

诗的前三句写农事顺利:农民在春天种下种子,艰辛劳作,精心守护,风调雨顺,迎来了秋天的丰收。农民的勤劳付出得到了报偿,它保证了朴素的农耕社会理想得以实现,意味着农民生活的安康和富足。“四海无闲田”是说天下所有的土地都被耕种。中国土地辽阔,虽有肥瘠之分,但农民以土地立命,愿意以百倍的辛劳,以数辈的坚持,将每一寸荒芜的土地都开辟成农田。如今,四海之内到处是田畴沃野,到处都摇曳着成熟的谷粟,这个景象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但是,诗歌最后一句,“农夫犹饿死”,犹如当头棒喝,让人从梦中惊醒,逆转了所有美好的想象。农民终年辛勤劳作产出的粮食,被剥夺殆尽,他们只能在饥饿中死去。这个结果令人悲痛,难以接受。

▲ 雍正耕织图(局部)

农民无法为自己的生存保留最基本的粮食,一是官府租税太重,征走了农夫大部分收获;二是农夫失去了自己的田地,只能租种地主土地,或为地主佣耕,所得不足以糊口。事实上,在经过了两税法改革后,官府巧列名目,农民承担了更多的租税,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贫困化加剧。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实情,揭露了朝廷弊政给农民带来的灾难,也透露出一个正直的士人,对传统均田理想的怀念。

即使在均田制推行期间,或在古代其他任何历史时期,农民总是处在社会的底层,也由于古代工商业不够发达,主要是农民以租税徭役的形式,承受着国家、各级官府的种种需求。每当战乱发生,农民的负担更加严峻,所以,这首诗反映的也是整个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境地,因而能引起历朝历代读者的广泛共鸣。

诗歌体现了李绅对农民的真切同情,表达出最为质朴率真的社会性情感。它以短小而直白的诗句,以对比鲜明的意象,直截了当地戳中当时社会的弊端,也戳穿了古代农耕理想的虚幻本质,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看到了历史的荒谬和黑暗,因此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4年第10期

订阅

感谢您对本刊的厚爱,2024《文史知识》继续贴心陪伴您,忙碌中别忘了订阅哦:

【邮购电话】

010-63265380(伯鸿书店)

注:每册定价15.00元

----------------------------------------------------------------------------

微信号:wszs181

QQ群:713071938(新群)

新浪微博:@文史知识杂志

官方网站: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投稿邮箱:wszs@263.net.cn

电话:010-63397473

          010-63458229



 

 • end • 


文史

知识

大专家写小文章

准确、生动、有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兼备内容


涵盖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作者

荟萃全国一流文史专家


《文史知识》(月刊),每月1日出版,定价15.00元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9869

国内统一刊号:CN11-3153/K

国内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邮发代号:2-271)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外代号:M627)




终审:张继海      二审:赵晨昕

     统筹 制作:Roc Smi    


扫码订购《文史知识》

中国邮政商城的“文史知识”二维码


伯鸿书店微店

《文史知识》杂志购买二维码


文史知识
1981年创刊,坚持“大专家写小文章”的办刊宗旨,作者队伍荟萃了全国一流文史学者,从不同角度、以多样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评述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