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建华,著名的“排雷英雄”,被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亲切的称呼为“老山雷博士”。在前线的一年时间里,他亲手排除地雷1100多颗,27次冒着越军炮火执行作业。当18年的军旅生涯结束,脱下军装变身人民警察的那一刻,改变的是服装的颜色,不变的是英雄气概,在新的岗位上,尤建华继续书写新的篇章。然而,他的人生最终定格在了50岁,当他去世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的时候,南通,这座长江边上的城市全城为他举哀。
尤建华出生在江苏如皋,1981年12月18岁的他参军入伍,87年4月已是27集团军79师237团工兵连2排排长的他,跟随部队开赴老山前线作战。作为工兵,尤建华主要担负在我方前沿排除地雷为进攻开辟通路,以及埋设地雷为防御设置障碍的任务。
有一次在主峰1073阵地东侧执行任务,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沟深坡陡,杂草丛生,作为小组长的尤建华第一个主动下去排雷,在90多米的陡峭环境中,他一个人就排除了地雷50多颗,重新完成埋设326颗。
除了排雷,尤建华还擅长在地雷埋设的隐蔽上下功夫。他把地雷重叠设置在竹片下,压拉结合设在罐头盒内,绊发于草丛中,雷群布设在大石头旁,把手榴弹、60炮弹捆在树上,用线串、拉联在启闭器上,组成了巧妙的障碍网。
1987年4月28日晚,越军一个加强排偷袭1073高地。在炮火不便支援的情况下,正是他巧设的障碍网起到了关键作用,6号哨位起爆了1颗定向雷,伤敌1名;3号哨位前方敌人踩响了近10颗地雷,毙伤敌4名,爆炸声为我军防御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
在44号阵地3号哨位前,他又将地雷用泥巴包住,伪装成泥块,撒在越军经常活动的地方,把破伪装网剪成片,将枯树叶、绿草和地雷包在一起,放在草丛里。一天晚上,一个班的越军向44号阵地偷袭时,踩响了3颗伪装雷,3名越军当场被炸死。
而要说最危险的,还得是1073阵地前的那次出击。那天,尤建华通过地道攻入越军604阵地后,在一处不便隐蔽的地段被越军发现,随即遭到猛烈打击达30分钟,身边的战友不断倒下,尤建华自己也是头部受伤昏迷不醒,炮弹掀起的泥土将他掩埋在弹坑中。
那次战斗,我方只有3名重伤员活了下来。大家都以为尤建华“牺牲”了,然而三天后,在清理战场时,我方人员把他挖了出来,发现他的眼镜还能眨动,于是大家赶紧把他送到医院,经过6天的抢救,尤建华奇迹般“复活”!
战后,尤建华受到军委主席邓小平的亲切接见,1988年5月6日,邓主席签署命令嘉奖老山全体将士,并以中央军委的名义授予战功卓著的5名战士个人荣誉称号,其中尤建华就被授予“排雷英雄”称号!
之后,尤建华继续在军中服役,这一干就是10多年。
1999年,不愿“躺在功劳薄上”的尤建华以副营职身份申请转业,收起军功章,深藏功与名,尤建华来到南通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查报站当了一名普通的交警。在新的岗位上,他埋头苦干、潜心钻研,总结出了“一看、二查、三问、四追”工作法。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他都坚守在一线执勤。尽管长期患有高血压,也很少请假或让同事代班。
有一次,他的血压都200了,可是当同事们将他送到医院离开后,他自己又偷偷溜回了查报站,一只胳膊打着针,吊瓶挂在墙壁上,另一只胳膊仍坚持正常工作。后来组织考虑到他的身体,将他调到机动中队工作,但是尤建华工作更加努力。
从警14年,尤建华先后查纠各类交通违法1.8万余起,协破案件453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98人,查扣嫌疑车辆近百辆,被誉为“特别能战斗的查控能手”。他创造了南通公安交巡警系统查处违章车辆最多、破获案件最多、得到锦旗最多、群众“零投诉”的奇迹。
2010年,《和平年代》栏目组曾采访过他,并录制了30分钟的专题片。尤建华说:“与过去相比,我实在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我牢记住这句话:‘把简单的事办好了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不平凡。’只有扎扎实实把这些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案、小事办好,才能实实在在地密切警民关系,进一步树立人民公安的良好形象”
自转业从警的那天起,尤建华就定下三条“铁律”:不向组织伸手要官,不给组织添麻烦,不用职权谋私利。
他们一家住的房子,还是原交巡警支队副支队长保晓冲,看着战斗英雄日子过得太苦,一家三口还租房住,他自己亲自向各级领导汇报了尤建华的情况后,这才帮他解决了住房问题。
2013年9月3日17时16分,尤建华因积劳成疾加上感冒诱发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0岁。追悼会那天,来了好多人,南通市委书记、市长、战友,曾经受他帮助过的人,甚至素昧平生的市民,大家都来送英雄最后一程。
有的人,虽然已去世多年,但是当回忆他,写到他时,仍旧会被英雄的事迹所感动,这就是英雄的魅力,他依旧活在身边,活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