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经典:81式班用轻机枪!

文摘   2024-12-05 16:55   山东  

1979年2月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不但对我军的战斗力是一次考验,对我军当时的武器装备也是一场考验。经过一个多月的浴血拼杀,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我军在越南的山地丛林环境中作战,手里的轻武器和越军的相比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种劣势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在于装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在缴获的众多越军武器装备中,我军受到苏制RPK轻机枪设计理念的启发,决定研发一款新型轻机枪,它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81式班用轻机枪”。

‌81式班用机枪,全称“1981式7.62毫米班用机枪”‌,该枪是81式枪族的一员,与81式、81-1的枪机、机框、复进机、供弹具以及发射机、导气系统等65种零件可以互换使用,是我国第二代制式班用机枪。

81式班机,口径7.62毫米,枪长1004毫米,空枪重5.15公斤,在枪口下方安装有两脚架,可提高射击精度,枪托为固定安装的木制枪托,在照门座的前方还有一个可折叠的提把,便于运动时持枪。

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机头偏转式闭锁机构。导气装置有大、小两种气孔。“大气孔”在风沙、泥泞等恶劣条件下使用,自动机可得到较大推力;“小气孔”在一般正常条件下使用,自动机得到的推力较小,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射击精度。

由于81式机枪采用了步枪的闭膛待击设计,在击发之前,枪机总是会先把子弹推入枪膛,而不是开膛待机式的枪机一直停留在后方,因此它射击精度上较优越,但散热能力要较差一些。

因为枪管不能更换,所以不能使用完全发挥优势的弹链供弹,所用弹夹有两种,一种是75发快装弹鼓。这个弹鼓每挺81班机配备4个,为81式机枪专用,不可与56班机、81自动步枪通用。该弹鼓为扁圆柱体,在圆周的一方安装一个弹匣口部形状的出弹口。

供弹时由装在弹鼓体内的涡卷弹簧带动拨轮转动,使枪弹沿弹鼓体内的螺旋轨道转动,依次送至出弹口被枪机推出弹鼓上膛击发。由于拨轮上的推弹器作用,弹鼓内的75发枪弹能够全部上膛射完;另一种是20/30发子弹的弧形弹夹,该弹夹可与81式自动步枪通用。

81班机设有单发、连发、保险3种工作状态。弹药为56式7.62毫米步枪弹,理论射速每分钟650发,直射距离540米,有效射程600米。该枪和其他81枪族一样设有空仓挂机功能,但必须是有使用弹匣才能空仓挂机,使用弹鼓时则不能自动空仓挂机,但可以手动挂机,利用战斗间隙时打开枪膛加速枪管冷却。

该枪设计定型生产装备部队后,虽然81式班机存在连续射击时枪口跳动较大,需要机枪手进行压枪,以及火力持续较弱(这是由于81式机枪的75发弹鼓携弹量低于56式的100发弹链盒,不过81式的快装弹鼓的装弹速度要明显快于56式要将子弹一发发装进弹链)等原因,但是81式班用机枪还是凭借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以及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的稳定作战效能,迅速在战士们中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在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南疆作战中,81式班用机枪在丛林、山地等复杂地形的战斗中,其出色的适应性和高度的可靠性,使得我军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持高效的火力输出。特别是在遭遇突发状况时,81式班用机枪的快速响应能力,为部队提供了宝贵的反击机会,多次帮助部队成功突破敌军的防线。在中越战争中,优秀射手可以使用81式轻机枪,在远距离直接射入越军的碉堡枪口中。

自从1980年代开始装备服役,在之后的几十年内,81式班用机枪就基本没发现什么大的毛病,也没做过什么大的改进。

除了我军,81式班用机枪还装备了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国家。

时至今日,即便是后来有了最新式的班用机枪,但仍有一部分81式班用机枪在部队中服役,在2020年的空军射击训练中,就看到了81式班用机枪的身影。

这位经历过战争洗礼的80后,仍将继续书写自己的传奇

烽火南疆铸军魂
1979年,中越开战,1989年战争结束,十年南疆烽火,有上万中华好儿女埋葬在红土地下,作为一名参战老兵,我参加了1979年、1984年的对越作战,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激烈,残酷,我愿意用严谨翔实的文字带你回溯那段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