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刘兴腾,是老山前线我军的一等功臣!在1985年的对越战斗中,刘兴腾和战友们坚守阵地3昼夜,打退越军反扑24次,战后,他荣立一等功。然而就这是样一位功臣,却在退役后备受病痛折磨。
刘兴腾,1962年生,山东省潍坊市临朐人,1980年11月参军,1983年入党,先后进修和毕业于师教导队、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中央党校,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参谋、副营长、营长、队长等职。
1985年,刘兴腾跟随部队南下,参加两山轮战。当年3月8日,刘兴腾所属部队在上级统一部署下,对越军驻守的156、166、167、168等阵地发动攻击,刘兴腾当时是1连班长。
156、166、167、168号阵地为山岳丛林地形,位于八里河东山和老山之间,即泸江右岸,这里地址低凹,各高地高度均在海拔200米以下,是越军清水口子防御阵地的重要门户。泸江呈西北东南流向,船头公路贴江纵贯那拉地区敌我防御纵深。
其中,156、167高地东侧为土质,地势平缓,无植被,西侧和168、166、164号阵地均为碎石山,上边洞穴密布,刃状石峰林立,观察、射击受到很大影响,行动极为不便。
驻守在这里的越军,是313师14团7营(欠4连),其中166、168阵地东侧面是2连,指挥所在166高地,156、167为3连,指挥所在167高地,营指和1连在164阵地。
越军依托天然石洞和石缝,构筑有多处掩蔽部和火力点,以多路堑壕、交通壕相互连接。火力配置密集,形成了明暗结合、侧射、倒打结合,上中下结合的密集性火力网。
在阵地前和间隙地区,越军还设有大密度、不规则的防步兵地雷。越军用堑壕延伸战术紧贴我军阵地,并以此为依托,不断对那拉地区我军阵地进行偷袭和破坏,对我军防御构成极大的威胁。
3月8日当天,我突击分队以奇袭手段,一举攻占了156、166、168号阵地,并且出击了167号阵地。转入防御后,刘兴腾和他的战友们一起与越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在3个昼夜里打退了敌人从班级至团级的反扑24次。在这场战斗中,我军共击毙越军599人,击伤354人,俘虏1人,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
战后,中央军委于1985年6月6日发布嘉奖令,为刘兴腾记一等功,他还被所在部队誉为“孤胆英雄”。他的大幅照片被登在媒体上,作为80年代军人的典型。他的事迹多次在《解放军报》、《前线报》、《前卫报》等媒体上宣传。
然而,就在他全心全意致力于工作的时候,他的妻子却身患疾病。
为了给妻子治病,他花光了积蓄。2001年,当刘兴腾离开部队时,他原本可以凭借军功进入一家不错的单位,但他选择了自主择业,一次性领取了部队发的津贴,尽管这样,他仍未能救回自己的妻子。
2007年,刘兴腾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他试图用军人的精神在市场打拼,为妻子带来幸福生活。然而,婚后仅仅半年,他突发脑淤血导致中风,经过及时抢救,病情得到好转。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眷顾这位功臣,2009年,他再次中风,尽管经过全力救治,但他已经丧失了语言和自理功能,只能坐在轮椅上出行。
看着身患疾病、行动不便的刘兴腾,他的妻子毅然扛起了家中所有的重担。
买不起专业的康复设备,他的妻子就不断地为他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治疗,尽管很瘦弱,但她仍然坚持每天将刘兴腾从6楼背到1楼,之后扶着他走上6楼,这一背就是十年。
那时候,家中的生活非常困难,但即便如此,刘兴腾也没有想过要去找政府帮忙。他用颤抖的手在白色板子上写道:“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向政府求助,毕竟我有我的待遇。当年我的战友,很多已经在战争中牺牲了,我能活到今天已经很知足了,不要再给政府添麻烦。”
有一次,他的妻子背他下楼锻炼时不慎从四楼摔下,导致刘兴腾肋骨断裂,住院治疗,加剧了家庭负担。
当地社区了解详情后,上报街道。之后,街道党工委书记探望了刘兴腾。在南京的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的关怀下,刘兴腾一家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从此不再为出门而烦恼。
刘兴腾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家乡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得知英雄的母亲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临朐县委、县政府和人武部多次上门慰问,并认真研究解决方案。蒋峪镇党委、政府更是表示将全额出资为功臣母亲修建新房。
之后,在各界的帮助下,英雄的母亲住进了新家,门口还挂上了“功臣之家”的光荣牌。多年未曾见到母亲的刘兴腾带着全家回到了老家,为母亲贺寿。
在战场上,他英勇奋战,舍身保家;在生活中,他面对疾病,乐观向上。这样的功臣,怎能不让人敬佩,不让人感动!
在此,衷心祝愿刘兴腾早日康复,同时也要感谢所有帮助过功臣的各界人士,愿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