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正在变得越来越热,这已经不是遥远的预测,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过去几十年,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高温天气的频率和强度都在显著增加。科学家警告,未来几十年内,部分地区的气温可能达到人类无法承受的程度,数十亿人将面临生存挑战。这种炙热,不仅威胁我们的生命和生态,更将不平等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成为最脆弱群体的致命考验。
在这个逐渐升温的世界里,杰夫·古德尔(Jeef Goodell)用他的著作《热浪会先杀死你》,剖析了高温如何成为气候危机的核心力量,以及它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的深远影响。
杰夫·古德尔是一位屡获殊荣的记者和作家,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他曾是《滚石》杂志的特约记者,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基金会等机构发表演讲,并出版了多部关于气候危机的畅销书。
书中最令人不安的发现之一是:极端高温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一面放大社会裂缝的镜子。富人与穷人、城市与乡村、强国与弱国,在面对高温时的命运截然不同,而这种不平等正在决定谁能在炙热的未来生存下来。
面对高温:贫富是不平等的
在波特兰的一个夏日午后,热浪笼罩了整个城市。街道炽热得让人几乎无法行走,阳光反射在建筑物的玻璃窗上,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燃烧的味道。一位教授坐在车里,带着他11岁的儿子,开车穿梭在城市的不同区域,用一个简单的仪器测量温度。他们先去了贫困的Lents社区,这里几乎没有树荫,只有裸露的混凝土和炽热的柏油路。仪器上的数字令人震惊:124华氏度(约51摄氏度)。
随后,他们驱车前往富裕的威拉米特高地(Willamette Heights),一个绿荫覆盖的社区,房价中位数高达100万美元。这里的气温是99华氏度(约37摄氏度),比Lents低了整整25度。教授回忆:“我打开车门的瞬间,皮肤像着了火一样,而在富人区,简直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古德尔指出,在许多大城市,贫困社区往往比富裕社区更热,差距可达10华氏度以上。这种“城市热岛效应”直接暴露了城市规划的长期偏见。富人区有树荫、有草坪、有公园,而贫困社区则充斥着混凝土、沥青和老旧建筑。炙热的环境不仅令人不适,更可能致命。
现代城市的建设往往忽视自然生态,尤其是在低收入社区。混凝土和柏油路白天吸收大量热量,夜晚又将热量释放出来,让气温持续居高不下。相比之下,富裕社区拥有大量绿化植被,形成了天然的降温屏障。在美国,研究显示贫困社区的气温平均比富裕社区高出7度,这种差距不仅是温度数字的差异,更是生存条件的鸿沟。
在波特兰的另一边,一位名叫罗丝玛丽的67岁独居老人,因为高温被发现死在了自己的家中。当急救人员进入她的小公寓时,室内温度高达99.5(约38摄氏度)华氏度。她的朋友前一天晚上还发了一条短信:“晚安,希望你梦中有天使翅膀陪伴。”第二天,她就没能醒来。
像罗丝玛丽这样的例子,在每次热浪中屡见不鲜。低收入人群中有很多老人,他们住在没有空调的老旧建筑里,甚至连基本的电扇都难以负担。热浪袭击时,他们既无法搬家,也无法承受开空调带来的高昂电费。相比之下,富裕人群可以通过空调、冷却设备甚至临时离开城市来躲避高温。
面对高温:国家是不平等的
在古德尔的描述中,中国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2022年夏天,中国经历了一场持续两个月的极端高温事件,全国63%的人口受到影响。长江流域的水位急剧下降,大片农田干涸,许多城市不得不实施限电政策。
在四川省,水力发电因水源枯竭而陷入困境,大批工厂不得不暂停运营。与此同时,城市中最贫困的居民被困在闷热的高楼中,许多人没有能力购买或使用空调。一些家庭试图通过开窗来降温,却遭遇室外高达40摄氏度的热浪袭击,反而加剧了中暑风险。
此外,高温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长江中下游的稻田因水源干涸而颗粒无收,一些地方甚至不得不依靠进口粮食来维持供应。这种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在极端气候的冲击下愈发明显。
在印度,热浪的威胁更加直接和致命。每年夏季,印度北部的某些地区气温经常超过50摄氏度(122华氏度),使得户外活动几乎变得不可能。书中描述了一名工人拉贾(Raja)的故事:他每天不得不在烈日下工作超过12小时,只为赚取微薄的收入。他试图用一块湿毛巾裹住头部,但面对炽热的阳光和干燥的空气,这样的措施显得微不足道。
与此同时,印度的贫民窟居民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他们居住的简易棚屋,由金属板和塑料搭建而成,像一个巨大的烤箱。在极端高温下,许多人被迫逃到户外,试图找到一块阴凉地。书中写道:“印度的贫困者无处可逃,热浪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梦魇。”
另一方面,富裕阶层的生活方式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居住在空调房中,甚至为宠物狗安装了冷却系统。当热浪袭击孟买时,富人们逃离城市,前往喜马拉雅山避暑,而贫民窟居民则在炙热的土地上苦苦挣扎。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热浪不仅造成即时的健康和经济危机,也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迁徙潮。书中提到,在未来50年内,可能有10亿至30亿人因为气温过高而被迫离开家园。这一迁徙潮的影响将不分国界,但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印度和孟加拉国的边境地区,数百万人试图穿越边境,寻找更凉爽的生存环境。然而,由于签证和政策限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被挡在边境之外。相反,富裕国家的居民却能通过技术和金钱“适应”高温环境。比如,巴黎和洛杉矶正在实施大规模的街道降温计划,而贫穷国家只能看着人们在炙热的土地上无奈挣扎。
炙热,不仅是一种天气现象,更是一种无情的显影剂。从波特兰的城市街区,到中国的长江流域,再到印度的贫民窟,高温让这些社会裂缝暴露无遗。正如书中所写:“炙热揭示了我们的选择——不仅是如何对待环境,更是如何对待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