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陆婉珍院士诞辰百年
陆婉珍(1924年9月29日—2015年11月17日)是我国石油分析技术的奠基人,长期主持我国原油评价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原油评价体系,成功开发出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
她是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领路人,编写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专著,倡议组建我国近红外光谱学术组织,捐资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
她是石油化工行业的“眼睛”,在我国率先开展气相色谱用于油品分析的研究,为我国重大新型炼油工艺的开发及时准确地提供了分析数据。
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石科院总工程师。在她诞辰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她的一生……
01
幼蒙藉书香,启迪心智初
蕴藉以成器,积小以至大,陆婉珍的成就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而这一切的起点,则是她的家庭和早期教育。
书香传家,述童年足迹
1924年9月29日,陆婉珍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小就处在一个充满学问与理想的环境中。他的父亲陆绍云是我国的纺织技术与管理专家,一生从事生产管理和科技工作,曾经试制小型纺纱机,倡导先进技术,研究皮圈式大牵伸工艺,缩减纺纱工序,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深深影响了陆婉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陆婉珍的父亲陆绍云于1941年、1958年编著的
《纺织日用手册》及《化学纤维纺织法》
陆婉珍的母亲马明照出身于常州当地的望族人家,陆婉珍的外祖父是我国较早介入民族工业的先驱,精通企业管理,陆婉珍母亲受过良好的高中师范教育,知书达理,不但没有裹脚,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陆婉珍的幼年大半是由祖母照管的,祖母天性善良、性格温婉,尽管没读过书,但是一位颇有见识的女性,经常给孩子们讲做人、待人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这些至理名言给年幼的陆婉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思想烙印,祖母和母亲身上所具有的节俭、勤奋、守信和善良等中国传统优秀的女性品德一直留在陆婉珍的脑海里,使她终身受益。
父亲陆绍云是陆婉珍人生舞台上的第一位重要导师,“吾子以志学,勿以成名”是这位留日归来的纺织工程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家中的长者,父亲将西方科学精神与东方传统文化巧妙融合,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致力于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探索真理和献身科学的种子。经年累月,生活的潜移默化极大地启发了陆婉珍的科研兴趣,父亲在家中设立的小实验室是她童年最喜爱的地方——在这里,她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纤维的结构;也在这里,她学会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学海无涯,记求学之路
勤学苦思乐业精,耳濡目染笃初心。从天津到重庆,再到南京,陆婉珍的教育之路正是一条知识与成长的螺旋。在重庆南开中学的学乐岁月是陆婉珍思想和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南开中学以其严谨的学术风气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著称,陆婉珍在此接受了系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深受其“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影响,在心中种下了丰硕的果实,为后来的科研生涯提供了坚实的起点。
继南开之后,陆婉珍进入了历史悠久的中央大学,就读化学工程专业,系统学习了化学和工程的专业知识,更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者和未来的科学家们激烈碰撞思想火花。中央大学的学术环境开放而前卫,陆婉珍在这里的学习经历使她的视野更为国际化、科研思维更为系统化,一步步坚定了她用科学改变世界的初心。
02
异域求知广,科研初步成
在陆婉珍的求学旅程中,留学美国的岁月是一场深远的启蒙,不仅吸收了前沿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她的科学视野,也为她日后的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体验了文化的交汇与思想的碰撞,深刻地影响了她的人生和职业道路。
1947年,陆婉珍(第二排左一)出国前的全家照
海外求学之路漫且艰,晨昏日月笔耕不辍。1947年,随着战后世界的重建与国际交流的逐步恢复,陆婉珍带着对科学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先后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西北大学深造,攻读化学工程与分析化学。
(左)陆婉珍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论文
(右)1954年陆婉珍在芝加哥与中国留学生合影
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陆婉珍系统学习了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受到了实验科学严谨精神的熏陶,接触到了许多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分析等化学界的前沿技术。俄亥俄州立大学则进一步拓宽了她在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对色谱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应用都源于此时的系统学习和实验操作。
系统的学习固然是一切的基础,但归于实践才是最终的目的,西北大学的学习经历对陆婉珍影响尤为深远。在这里,她不仅有机会与许多化学领域的大师面对面交流,更参与了多个创新的科研项目。她的导师在核磁共振技术方面享有盛誉,在他的指导下,陆婉珍开始专注于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复杂化学物质的结构,成为她科研生涯中的一大高光领域。
留学之后,陆婉珍开始了职业生涯的初试啼声。在玉米精炼公司工作期间,她在学术机构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分展示,参与的多个项目都旨在改善公司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尤其在玉米淀粉的提炼过程中更是利用分析技术成功地提高了产物的纯度和产量,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她在异国他乡赢得了同行的认可和尊重。但在科研的道路上,她始终保持着一颗求知的心和为国家贡献的初心。
03
归帆东渡重,植树惠桑梓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这古老的呼声穿越时空的回响,在陆婉珍心中回荡。尽管当时在美国已经过上了相对优裕的生活,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将大有作为,但陆婉珍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从未放弃回国的希望。回忆那段时光,陆婉珍曾说道:“我们从没想过不回来,这里没有该不该的问题,就像人每天都得回家一样,回到祖国,才回到了家,心里才踏实。”
百折不挠,丹心向祖国
为了冲破阻挠回到祖国,陆婉珍夫妻二人积极与其他留学生一起抗争,甚至联名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回国与家人团聚,但未获回应。
1955年初,她的丈夫闵恩泽通过旧同事潘其迪的帮助获得了香港中国印染厂的聘书,获得进入香港的机会和居留权,夫妇俩即刻打点行装,从旧金山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邮轮来到香港。
巧合的是,这家染厂的创始人查济民先生是一位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的实业家,对于这样难得的人才,他一再挽留他们留在香港中国染厂工作,但陆婉珍告诉查济民先生:“来香港就是为了回到祖国!”见陆婉珍和闵恩泽回国心已定,无意久留,查济民先生便毅然帮忙斡旋,于1955年10月安排陆婉珍夫妇与钱学森夫妇搭乘同一列火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当踏上祖国的土地时,他们的心情无比激动,据陆婉珍回忆说:“我们站在上海的土地上,心里充满了激动和踏实感。”经过八年的远行,他们终于回到了家乡,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和温暖。
胼手胝足,一生献科研
归国后,她被分配至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现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肩负起筹建分析研究室的重任。她着手建立了一支科研队伍,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核磁共振等分析仪器和技术,以她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积累的经验极大地提高了石油产品的检测效率和精度,使我国石油分析领域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与筹建石油炼制所分析研究室
除了技术层面的创新,陆婉珍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她领导的团队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新型炼油添加剂,开发出了一系列提高辛烷值的抗爆剂、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脱硫剂和脱氮剂等高效的催化剂和添加剂,在提升炼油厂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对推动绿色化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开物成务,务实效力,正是以这种务实的态度,陆婉珍推动着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的实际需要,其影响深远,犹如泉涌,源远流长。
04
余晖照四方,功名昭后世
在陆婉珍院士的人生黄昏时分,亦如同晚霞中的一轮旭日,依旧光彩夺目,照亮了科学研究的天空。这一时期不仅是她科研成果的丰收期,更是她知识传承与社会贡献的黄金时代,她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影响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
百尺竿头,探索新领域
七十岁之后,陆婉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发,迎来了科研生涯的又一个高峰。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高效、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化工、医药等多个领域,当时中国在该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陆婉珍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巨大潜力,毅然决定针对石油样品的复杂性开发出适用于不同类型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解决多种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难题。
在陆婉珍的推动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逐渐建立起系统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平台,优化了光谱数据处理算法,提高了分析精度和效率,使得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和量化石油成分。2009年,在陆婉珍院士的积极倡导下,我国成立了近红外光谱的学术团体——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为了确保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陆婉珍多次组织全国性的技术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还编写了多部技术手册和培训教材为技术人员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支持,极大地推动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应用。
2014年,陆婉珍夫妇捐出100万元,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旨在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奖掖后学
教坛春晖,述桃李成荫
陆婉珍晚年最为人称道的贡献之一便是她对后继学者的悉心培养。她深知,一个科学家的成就不仅在于科研成果,更在于能培养出多少后学,传承科学的火炬。
因此,陆婉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在对研究生的指导中,她倡导“教学相长”,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她常常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历和实际案例带入课堂,鼓励学生们提出独到的见解,并在科研讨论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理论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热情。在她的影响下,无数学生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和前行。
功成名就,扬社会影响
陆婉珍的社会活动工作同样卓有成效。她积极参与科技普及和科学政策的制定,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多个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中都担任了顾问或领导角色,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陆婉珍还特别关注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发展,通过各种平台倡导和推动女性科学家的成长和职业发展,为打破性别壁垒做出了积极贡献,一生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被多家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授予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国内外的科技奖项。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无数日夜的辛勤研究和不懈努力,是对她个人科研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她贡献于社会的高度评价。如同她自己所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她始终将个人的荣誉视为国家的荣誉,以她的科研成就为祖国增光。
从天津的书香门第到国际科研舞台的中心,从战火纷飞的国土到和平盛世的摇篮,陆婉珍的一生是对科学无限热爱与追求的生动诠释,每一步都坚定地在科学的路上留下坚实的脚印。
科学与技术是连接现实与未来的桥梁,陆婉珍正是这座桥梁上坚定的守望者,她在色谱和近红外光谱等技术领域的突破,极大提升了国内科研水平,更为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她在生涯中所展现的不懈探索和深邃思考,为后来的科研工作者树立了高标准的示范;她的工作方式——严谨的实验方法、批判性的思考习惯、以及勇于创新的科研态度——这些都已成为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像一本永不过时的教科书,继续在科学的课堂上讲述着探索真理的重要性。
功高德劭,婉珍化石为金
风范永存,国士写忠于心
深切缅怀陆婉珍院士
石科院新媒体工作室
供稿:邢亚辉 褚小立
编辑、制作:陈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