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Catal 将铁卟啉重新组装到肌红蛋白中生成具有扩展催化活性的人工醛肟脱水酶 大阪大学 Takashi Hayashi

文摘   2024-08-20 22:04   浙江  

1
摘要
生物催化醛肟脱水反应是在常温条件下合成腈类化合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无需使用高毒性的氰化物。然而,该方法在底物范围上存在一定的限制。为了克服这些限制并进一步扩展此生物催化反应的应用范围,作者基于血红蛋白的重组开发了一种具有增强醛肟脱水活性的人工金属酶。重组的肌红蛋白与铁卟吩辅因子(rMb(FePc))显示出极高的催化活性,在多种醛肟脱水反应中总转换次数达到9300。此外,rMb(FePc)还能促进天然酶无法接受的反应底物——反应性较低的O-烷基醛肟的脱醇化。一系列机制实验清楚地揭示了底物与活性位点中His/Ser残基之间氢键的重要性。这些机制见解进一步推动了基于机制的rMb(FePc)工程改造,最终得到了一种活性比未突变重组肌红蛋白催化剂提高24倍的突变体。

2
研究内容

生物催化的醛肟脱水反应是一种实用的合成腈类化合物的方法,与传统的腈类合成方法(如氨氧化和氰化反应)相比,该方法无需使用剧毒氰化物或贵金属催化剂,在常温条件下即可进行。然而,天然的醛肟脱水酶对某些化学结构不同的非天然底物催化活性较弱,尤其是对于制药相关的手性α-氨基腈类的醛肟底物几乎没有转化率。此外,反应性较低的O-烷基醛肟无法作为底物。为克服这些天然酶的限制,并扩展生物催化合成腈类的应用范围,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种基于肌红蛋白的人工金属酶rMb(FePc),该酶具有独特的电子状态和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能够促进醛肟脱水反应(图1)。


图1. 醛肟的生物催化脱水反应、rMb(FePc)和FePc的化学结构以及rMb(FePc)的活性位点及其酶促醛肟脱水反应中间体

研究人员首先测试了rMb(FePc)催化剂在丁醛肟(1a)脱水反应中的表现。结果显示,rMb(FePc)催化剂在丁醛肟的脱水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反应在常温和中性pH下进行,8小时后产物丁腈的产率达到68%,催化剂的总转换数为3400。实验结果显示,FePc和肌红蛋白的二级配位环境共同提升了催化活性,His64残基在反应中起到了关键的酸碱催化作用(表1)。


表1. 丁醛肟的脱水反应


rMb(FePc)催化剂在24小时内可以有效催化一系列肟的脱水反应,产物收率显著提高。其中,异戊腈的总转换数达到9300。rMb(FePc)对α位有大位阻的肟同样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甚至对天然酶不活跃的底物也能进行有效催化。然而,对苯甲醛肟及其类似物的催化活性较低,可能是由于芳香环与活性位点的卟啉配体之间存在空间位阻。此外,rMb(FePc)对N-Boc-D-α-氨基肟表现出较高的活性,成功生成药物合成中有重要意义的手性α-氨基腈(方案1)。


方案1. 醛肟脱水的底物范围


rMb(FePc)催化剂对天然酶无法接受的O-烷基肟表现出广泛的催化活性,能有效脱除甲醇、乙醇、烯丙醇和苄醇,生成相应的腈类化合物。在24小时内,rMb(FePc)催化3e5e6e的脱醇化反应的总转换数(TONs)超过450,而天然酶ReOxd几乎没有活性。这些差异突显了铁卟啉辅基在肌红蛋白框架内的催化潜力(图2)。


图2. 由rMb(FePc)和ReOxd催化的O-烷基醛肟3e-6e的脱醇反应


受天然肟脱水酶催化机制的启发,作者通过定点突变在rMb(FePc)的活性位点引入类似酶的LBHB(低势垒氢键)结构。制备了rMbV68S(FePc)、rMbV68T(FePc)和rMbF43Y(FePc)突变体,其中在His64残基附近引入了丝氨酸、苏氨酸或酪氨酸残基。这些突变体,尤其是rMbV68S(FePc),对肟1a的脱水反应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该反应通常在1小时内完成,rMbV68S(FePc)的转化频率(TOF)达到165 min−1,比未突变的rMb(FePc)高出24倍。然而,rMbV68S(FePc)在O-甲基肟3a的脱醇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较低,因为3a缺少可以与Ser68残基形成LBHB的质子化羟基,这与天然肟脱水酶的结果一致(图3)。


图3. 由rMb(FePc)及其突变体催化的2a生成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总之,本研究通过将人工合成的FePc辅因子重新构建至肌红蛋白中,成功实现了肟的脱水反应。rMb(FePc)催化剂对多种肟表现出高效的脱水活性,在脂肪族肟的脱水反应中,总转换次数(TON)最高达到9300。此外,人工金属酶还能将天然肟脱水酶无法催化的低反应性O-烷基肟转化为相应的腈类化合物。实验结果(包括Brønsted图分析和rMb(FePc)的定点突变)揭示了His和Ser残基在促进脱水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并据此进一步增强了rMb(FePc)的活性。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展现了该人工金属酶的多功能催化能力,还为设计用于腈类合成的生物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机制见解。

3
论文相关信息

作者信息及链接

Takashi Hayashi:www.applied-bioinorganic.jp/en/profile/hayashi/

研究方向:1. 卟啉及金属卟啉的合成、结构与反应性;2. 含非天然辅基的血红蛋白的制备;3. 四吡咯大环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4. 血红蛋白和非血红蛋白功能的改进和转化;5. 血红蛋白分子机制的阐明;6. 血红蛋白的超分子组装;7. 生物无机化学的实际应用

文章信息:Reconstitution of Myoglobin with Iron Porphycene Generates an Artificial Aldoxime Dehydratase with Expanded Catalytic Activities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4c03220

谢谢支持,欢迎您用科研的小手点个赞
 左下角阅读原文

蛋白质工程与生物催化
广阔的生物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