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考超高分,怎能不了解“实体”这一观念在近代的发展和演变?

文摘   2024-10-21 11:21   广东  

"

近期,我们打算组建了一个哲学考研交流圈,会定期分享一些备考经验、开设一些免费课程,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扫一扫文末的二维码,添加胖达学长的微信,拉你进群哦。(注意,添加时,请注明来意,并备注所考院校和专业哦!)

"

在这一个专题里面,我们只介绍唯理论者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实体学说。(他们也被视为近代以来主要的形而上学家。)


因为,经验论者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对实体学说的批判以及康德对实体学说的看法,我们将会分为另外几个专题进行讨论。


一、什么是形而上学?


这些关于世界真实地存在的方式的各种理论,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它们都叫做形而上学理论,而提出这些学说的努力,我们一直在讨论的部分也属于其中,叫做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和回答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宇宙是什么,它的结构是什么,构成它的基质是什么,人和心灵的规则是什么,宇宙的非物质方面的性质和物质方面的性质是什么。但是,既然我们现在要讨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意义上成熟的形而上学,那就让我们给基质一个特定的名称吧。这个名称就是实体(亚里士多德最先使用)。因此,研究世界真实地存在的方式的形而上学,始于对一系列关于实体以及它如何显现在具体事物(比如人和树)中的问题的回答:


1.存在着多少实体?(一元论vs多元论)

2.它们是什么?(水,气,火,数,某种未知的东西,心灵,精神,原子?)

3.个别事物是如何构成的?(以及我们如何分辨它们、识别它们,再确定它们?)

4.不同事物和不同实体(如果不止一种的话)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5.实体是如何形成的?(上帝创造的?还是一直就在那儿?)

6.实体空间和时间中吗?空间和时间是实体吗?(如果不是,它们又是什么?)


前四个问题通常被称作本体论,是关于存在本身的研究。后两个问题被叫做宇宙论,是关于宇宙的研究。(对于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而言,这两者都是一回事。)



补充-1

对于部分人而言,应该是在学习亚里士多德时第一次正式接触“形而上学”这个词。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没有用这个词来描述他的学说,而是用“第一哲学”、“神学”等词来描述的。那“形而上学”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在公元前一世纪,亚里士多德的手稿被后人发现,当时任职于罗马图书馆的罗德岛的安德罗尼柯开始整理这部分手稿。当他在整理现在所谓“形而上学”这部分文稿的时候,发现这部分手稿没有具体的名字,于是安德罗尼柯按照他认为适当的顺序来编排这部分文稿,并把这些文稿放在《物理学》(Ta Phusika)之后,后来的学者就把这部分文稿称为“在物理学之后的书”(Ta Meta ta Phusika,这里的ta meta即古希腊语中的介词“在……之后”),简写为Metaphusike,即Metaphysics


由此可见,Metaphysics的最初含义主要与其位置有关,也许这意味着:只有掌握了《物理学》的内容,才能开始研究这部分所处理的问题。不过,在古希腊语中,“meta”不仅有“之后”的含义,也有“之外”“超越……”等意思,因此,有人认为“在物理学之后的书”可能是指研究那些自然哲学之外的、超出物理学范围的内容;但近年来学者们对这种解释提出批评,原因之一是古希腊人并不需要在这种隐喻的意义上使用“meta”这个词。


以上是Metaphysics这个词的历史。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词又是如何翻译为中文的“形而上学”的?众所周知,“形而上学”这个译名来自日本。在1884年日本出版的一本《哲学词典》中,日本学者借用朱熹的一句话来翻译“Metaphysics”,这句话是“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形而下者”研究的是具体的物,那么“形而上者”就是“超出具体的物”的学科,即“形而上学”。这种含义的“形而上学”与那种认为Metaphysics研究物理学之外的内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形而上学”就成了“Metaphysics”的固定译词。


作为第一个系统地创建了“形而上学”这门学科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这本书中探讨了诸多问题,不过他额外关注三类问题:关于终极原因和原则的科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探索不动的动者的“神学”。(《会饮哲学公众号》,麒麟)


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的表述:


有一个这样的知识部门,它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因其自身而属于它的属性。它不同于现今的任何一门特殊科学,因为没有任何别的科学普遍地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它们都从存在中切取某一部分,研究这一部分的属性———比如,数学科学就是如此。但是,既然我们在寻求的是第一原理、最高的原因,很明显作为存在的存在就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第一原因。(《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对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研究,借此,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把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其他分支分离开来。首先,它是对存在(be)这个词的不同用法的研究。这把亚里士多德引向了他著名的范畴理论:


说一个事物存在”,有多种意义。它或者意指是什么这个”,或者意指质,或者意指量,或者意指它的属性中的任一属性。尽管存在有这样多的意义,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是什么”,它表示事物的实体。当我们说某物的性质是什么时,我们说它是善或恶,而不说它六尺长或是一个人;但是,当我们说它是什么时,我们不会说六尺长”,而说。所有其他事物被称为存在,或者因为它们是这种主要意义上的质,或者因为是它的量,或者因为是它其他方面的特性。(同上)


存在的主要用法告诉我们某物真正是什么,即在绝对意义上是什么:在这种意义上,我们都是某一个独特的人。我们也都有一定尺寸的身高,但是,那一事实是次要的,它只是关于我们的某种东西,它能够改变,而无需改变我们之所是,重要的是,它属于量的范畴。主要的范畴是实体。实体”,根据亚里士多德对它的定义,是独立自存之物。换言之,实体是独立自主的存在。比如,即使你没有头发,你也会存在。但是,若没有你,你的头发就无法存在,因此,它不是一个实体。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实体是基本元素。一匹马、一棵树和一只蝴蝶,都是实体。(所)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发现,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就将“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与“实体”这个概念联系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会发现:无论是笛卡尔还是斯宾诺莎抑或是莱布尼茨,他们的形而上学都紧紧地围绕着他们的“实体”学说展开,同时,他们对“实体”的用法,都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二、笛卡尔的形而上学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源自于古老的关注,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念。但笛卡尔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心灵”或者“意识”。这个概念在古希腊并不起眼,虽然他们也谈论心理状态,但直到近代,我们才发展出这样一种观点:将心灵或者精神作为终极的实在。(这一点在莱布尼茨那里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它首先肇始于笛卡尔。)在本章中,我们将主要介绍笛卡尔的实体观念,并介绍笛卡尔由此基础观念所引申出的其它问题。


1、笛卡尔的实体概念


至于我们认为是事物或事物样式的东西,我们必然应在这里对它们一加以考察。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理解为这样一种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无需任何别的事物的事物。事实上,们只能理解一个完全无需任何别的事物的唯一实体,那就是上帝。我们知道,所有其他事物之所以能存在,只因借助于上帝的聚合。那就是为什么说实体一词在同一意义上应用于上帝和其他事物的原因,用经院中的术语来说就是,我们并不能清晰地理解这个名称同样地应用于上帝和其他事物的共同含义。——《哲学原理·论实体》


对于笛卡尔而言,所谓实体,指的是就其自身而不依赖于其它东西就能存在的东西。(这一定义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同时,笛卡尔指出,只有上帝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体。但笛卡尔紧接着就指出,心灵和物质可以在类比的意义上被称作实体,因为,它们只依赖于上帝而不依赖于其它任何东西就能存在:


然而,被造的实体,无论是有形体的还是思考的,都可以在这一共同概念下设想,因为些事物只需上帝同时存在就能存在,但是,仅仅从它是一个存在着的事物这一事实无法就发现实体,因为这一事实本身不能为我们所观察到。不过,我们却容易通过实体的任一属性发现它,这是因为这样一个共同观:任何属性或特性或性质,都必定有一种东西作为依托。因此,只要我们知觉到属性,我们就可以此推断说,这一属性所归属的某个存在着的事物或实体必然存在。(同上)


大家注意上面我所标红的句子,总共有两种颜色,每一种颜色都表达了一个论点,同时两个论点集合起来表达了一个更大的论点。


首先看红色,在这里笛卡尔所要表达的意思可以列举如下:1)有形体(物质)和可以思考的(心灵)可以在“这一概念下被设想”,其中“这一概念”指的是“实体”。2)因为,心灵和物质“只需上帝同时存在就能存在”。这意思就是:心灵和物质可以在类比的意义上被称作实体,因为它们只需上帝,换言之,无需其它,即便是彼此之间也不需要就能存在。(这一定义,引发了笛卡尔之后在身心关系上的矛盾。)


其次,看紫色。在这里,笛卡尔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没法直接认识实体,只能通过属性来认识实体。在这里,“任何属性或特性或性质,都必定有一种东西作为依托”明显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因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将实体视作是第一范畴(主要范畴),是因为,其它的范畴(属性)都必须依赖于实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形容词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被用来修饰名词。例如,“红的”不能单独存在,我们只能说“……”是“红的”。


总结起来,笛卡尔这两段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实体是仅仅依靠自身就能存在的东西(用斯宾诺莎的话来说就是:实体是自因的,或者自因的是实体。),为此只有上帝才能够被称作实体。但由于心灵和物质仅仅依靠上帝而不依靠其它东西而存在,所以心灵和物质也可以在实体这一概念下被设想,也就是说,它们两个都可以在类比的意义上被称作上帝。但我们没法直接认识实体自身,我们只能通过实体的属性来间接的认识实体。换而言之,我们实体的存在是一种推论而非是一种直观。


那么,什么是实体的属性呢?或者说,实体具有哪些属性呢?请看下一小节:


2、实体的属性


不过,尽管任一属性都足以使我们知道有一个实体存在胖达:承接上文,但实体总有一个主要属性构成它的本性和本质,并且成为其他所有属性的依因此,长、宽、高这三种广延,构成了有形实体的本性;思想构成了思考的实体的本性。所有别的可以归属于物体的属性,都预设了广延,它们仅仅是这一广延实体的一种式;同样,我们在心灵中发现的一切,仅仅是思考的诸多不同形式。因而,比如,我们无法不把形状设想为一种广延之物,不把运动设想为一种广延空间;同样,想象、感觉和意志,只能作为一种思考之物存在。但是,相反,我们能够设想没有形状或行动的广延,没有想象或感觉的思考,其他实体也是如此;任何注意到这些事的人,都非常清楚这一点。(《同上》)


很明显就能看到,在这里,笛卡尔将属性做出了区分:主要属性和非主要属性。非主要属性要以主要属性为依托。心灵的主要属性是思想。物质的主要属性是广延。在这里,笛卡尔区分了三个层次的概念:实体——主要属性——非主要属性。


3、补充-2:笛卡尔如何处理空间?


位置和空间这两个词与处于一个位置的物体所意指的没有什么不同,前者所指示的只是物体的体积、形状以及与其他物体中的位置……比如,一只船开到海上,一个人坐在船尾,我们如果从船的各个部分来看,那这个人可以说是在一个场所。但是,如果从邻近的海岸来看,那这个人显得在不断变换位置……但是,我们如果最后相信,宇宙中并没有真正不动的点,后面将指出的这一点是可能的,我们就会因此断定,任何事物,除了在我们的思想中使之固定不变之外,都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


三、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


斯宾诺莎的实体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是对笛卡尔实体学说的彻底化。对于笛卡尔而言,我们很难说他到底是一个一元论还是二元论。就他说只有上帝是唯一真正的实体而言,他是一元论,但就他承认心灵和物质都可以在实体这一概念下被设想来看,他似乎又有二元论。但斯宾诺莎却是一个一元论者,对于斯宾诺莎而言,只有一个实体(他有时也把它称作神),而思想和广延只是神无限多的属性中,能为人的理智所认识的两个。


1、什么是实体?


我们直接看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定义

I.自因,我理解为这样的东西,它的本质即包含存在,或者它的本性只能设想为存在着。

Ⅱ.是可以为同一性质的另一事物所限制的东西,就叫做自类有限。比如,一个物体被称为有限,就是因为我们总是设想另一个更大的物体。同样,一个思想可以为另一个思想所限制,但是物体不能被思想限制,思想也不能被物体限制。

Ⅲ.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设想的东西:换言之,实体的概念可以独立于任何其他概念而形成。

JV.属性,我理解为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

V样式,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或者在他物内并通过他物而被设想的东西。

VI,我理解为绝对无限的存在——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都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

VII.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另一方面,凡是其存在或行动均以一定的方法为外在于它自身的某物所决定的东西,叫做必然或受制。


以上的定义涉及到了几乎斯宾诺莎所有重要的概念。实体的定义与亚里士多德和斯宾诺莎的都相同。不同的是,符合这一定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实体和样式的定义刚好相反:实体是自因的,样式是它因的。实体自己决定自己,样式处于一个因果链条只之上,任何一个样式,必然作为它因之果和它果之因。在这里,样式构成了特殊性。(黑格尔)需要补充的是,对于斯宾诺莎而言,样式又可被区分为无限样式和有限样式,思想的无限样式有理智;广延的无限样式有运动和静止。


2)属性:实体的属性有无限多,但人的知性(理智)只能认识其中“两个”:思想和广延。在这里,“两个”被我打上了双引号。因为这个说法其实并不严谨,因为,对于斯宾诺莎而言,思想和广延既是一也是二。更清楚地表达应该是:人的理智只能通过两个视角去看同一东西(实体),视角不同,但所看到的东西都是同一东西。也就是说:我们要么以精神或者思想的视角看实体;要么以物质或广延的视角看实体。为此,对于斯宾诺莎而言,不存在身心如何关联的问题,因为身体和心灵在根本上是一个东西(同属于一个实体),只不过我们要么以身体的视角去看这一实体,要么以心灵的方式去看这一实体。为此,斯宾诺莎对身心关系的处理是:直接从其实体观消解了这个问题。换言之,在斯宾诺莎这里,并不存在身心关系的问题。可能存在的一个问题:人的理智从何而来?(黑格尔)


3)自类有限跟斯宾诺莎之后的主张心灵和物质不存在相互影响有关。——物体不能被思想限制,思想也不能被物体限制。


4)他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定义,则在之后引申出他的伦理学:


2、斯宾诺莎的决定论:


命题XXXVII.被上帝决定有某种动作的事物,不能使其自身不被决定。

命题XXVIII.每一个个别事物,或者每一个有限的且有一定存在的事物,若没有另一个有限的且有一定存在的原因决定其存在和动作,便不能存在和动作;同样,这一个原因若没有另一个有限的且有一定存在的原因决定其存在和动作,也不能存在和动作,如此以至无限。

命题XXIX.宇宙中没有偶然之物,相反,所有事物都受神圣本性的必然性决定而以一定方式存在和动作。

命题XXXI理智,无论其功能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也同意志、欲望、爱情等一样,应被看做被动的本性,而不应被看做能动的本性。胖达:一般哲学家都将理智视作是一种能动的东西,但斯宾诺莎在这里,将理智也纳入倒被动的范围。

命题XXXII意志不能被称作自由因,而只能称作必然因。胖达:斯宾诺莎并没有抛弃“自由”、“意志”这样的用法,而是:改变了它们的内涵。但因为斯宾诺莎认为意志不能被称作自由因,所以,对于斯宾诺莎而言,根本不存在自由意志。

命题XXXII万物除了在已经被产生的状态或秩序中外,不能由上帝在其他状态或秩序中产生。【上帝也被决定。】

命题XLVI.心灵中没有绝对的或自由的意志,心灵意欲这个或那个乃是被一个原因所决定的,而这个原因又被另一个原因所决定,这后一个原因再为另一个原因所决定,如此以至无穷。


我们可以将斯宾诺莎的决定论还原为以下论证:


任何一东西的存在,必有其原因;这原因要么是内在的,要么是外在的。只有实体是自因的,它自己决定自己,也就是说,即便是实体,它也必须为它的本质所决定。除此之外,所有的一切,都是它因的,都位于一个因果链条之上,它们,要么作为它因的果,要么作为它果的因;且必然作为它因的果和它果的因它才能存在。


我们还可以通过另外一个视角为理解斯宾诺莎的决定论,对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近代的这些哲学家而言,都有重大影响,当时,自然科学已经将精神从物质世界里排除出去,通过因果律来研究自然,所谓的机械唯物史论就是这一自然科学的拥护者。对于自然科学而言,自然依靠某种规律(因果律)而运动,牛顿是其中的主要突破者和代表。


我们上面说过,对于斯宾诺莎而言,精神和广延只是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同一实体的视角。如果,广延世界(物理世界)是被因果律所决定的,那么精神世界乃至于实体都是为因果律所决定的。从这个角度看,斯宾诺莎的确受当时自然科学影响。


四)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


莱布尼茨以同样专业的实体概念开始,但是,他从中得出了一个全然不同却同样奇异的宇宙图景。在斯宾诺莎那里,宇宙是机械的,它完全依赖于原因,而在莱布尼茨那里,宇宙是生生不息的,其中每一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目的(如同亚里士多德古老的目的论)。莱布尼茨哲学的指导原理是所谓的充足理由原则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其理由。因此,哪怕上帝也不能任意行动,他创造任何东西都必定有其理由。我们会看到,这一原理是理解莱布尼茨哲学最重要的方针之一。从这一原理出发,他发展出了一个替代艾萨克·牛顿的物理学的激进方案,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乐观观点:既然上帝也是依据这一原理行动,那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必定是所有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


斯宾诺莎主张,至多只能有一个实体,而莱布尼茨认为,实体有许多个。他把它们称为单子。每一个单子都不同于别的单子,而上帝(他是一种超级单子,一种唯一非创造的单子”)创造了所有这些单子。因此,这里介绍的著作就叫做《单子论》(“关于单子的研究”),写于1714年。它是对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的一个凝练概括。


1、什么是实体?——单子


1.我们这里要说的单子不是别的,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

2.既然有复合物,就一定有单纯的实体;因为复合物无非是一群或一堆单纯的实体。

3.在没有构成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延、形状和可分性的。这些单子是自然的真正原子,事实上,是事物的原素。


莱布尼茨认为,实体应当是单子,单子是不可分割的意思,它与古代原子论者所主张的原子不同,因为单子是精神实体。一般来说,莱布尼茨的论证过程很简单:


1)存在着复合物(这对于莱布尼茨而言似乎是自明的),为此,必然存在着单纯实体,因为复合物必定是有单纯之实体组合成的。2)单纯之实体不是复合物(否则就违背了矛盾律),为此,单纯之物不是由任何东西所组成的,同理,单纯之实体也不能再被区分为单纯之实体,否则它就是复合物了。为此,单纯之物不可分割。而凡是物质性的东西都可以分割(因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在于广延——长、宽、高。)为此,单纯之实体不可能是物质的,只能是精神的。最后,莱布尼茨得出了它的结论:实体是单子,单子没有部分,是精神实体。


基于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规定,莱布尼茨推论出了单子的其它特征:


1第一个特征是: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毁灭(产生也被成为创造,对于莱布尼茨而言,是上帝创造了单子。),它只可能是一下子产生和消灭的。在这里,莱布尼茨表现出了与斯宾诺莎的分歧: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永恒的。


4.因此,无需害怕它们会分解,根本就不能设想一个单纯的实体可以通过自然的方式毁灭。

5.基于同样的理由,也根本不能设想一个单纯的实体可以通过自然的方式产生,因为它是不能通过组合形成的。

6.于是,我们可以说,单子的存在只能是一下子产生或消失的,也就是说,单子只能通过创造(胖达:上帝)而产生,只能通过毁灭(胖达:上帝)而消失。然而,复合物确实是逐产生或消灭的。


这里的推论也很简单,这个推论基于单子是没有部分的精神实体:


单子是没有部分的精神实体。没有部分,就意味着它不能够被分解,否则它就有部分了。【在这里,分解可以被理解为量变,即量的变化。为此,莱布尼茨说,单子不能被分解,就是说单子没有量变,因为,单子没有部分(量)】既然,单子不能有量变,那么单子如果存在变化,只能是质变,而质变就意味着突然产生或突然消失。因为,对于莱布尼茨而言,质变和量变是绝对对立的。为此,单子只有质变,这就意味着,单子没有量的变化,它的变化不会是逐渐的。


2)单子的第二个特征是:没有可供出入的窗户,即单子与单子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在这里,莱布尼茨的推论也很简单,同样是基于单子没有部分这一基本定义之上:我们理解的相互影响是,某东西在另一东西的影响下,首先产生了部分的变化,然后持续在部分上发生变化并最后波及整个整体。也就是说,影响是通过部分的变化产生的。但既然单子没有部分(窗户),那么,就不可能存在“影响”借以存在的东西,所以“影响”就不可能存在。在这里,“部分”就像一座桥梁一样,那个叫做“影响”的东西,必须从桥上过来,既然没有桥,那它就没法过来,为此,在河的另一边,没有影响。为此,就引申出了单子的另一个特性:


3)单子的变化“来自于内在原则,因为外在原因无法对其内在存在产生影响。”而单子的内在原则,或者说单子的变化在莱布尼茨那里被称作表象。这一点,同样基于单子没有部分是精神实体这一基本定义。将表象作为精神的属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将“单子的变化来自于内在原则”与“每个单子都是能够表象的精神实体”联结起来,就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


4)每个单子都是一个整全,它们通过表象整个宇宙、大全而成为一个整全。这里的意思很诗意,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枯荣。每个单子都像一个被上帝编辑好的程序,表面上存在着相互影响,但其实是每个单子都在自己已经被“编辑好的程序”之内运作,其实根本不存在相互影响。为此,就得出单子的另外一个特性:


5)上帝预定的和谐。既然单子与单子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该怎样去解释经验生活中的“相互影响”呢?莱布尼茨将其引向上帝预定的和谐。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莱布尼茨在身心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但在这之前,我们还得介绍以下单子的另外一个特性:在知觉能力方面的差异。


6)单子是精神实体作为精神实体的单子具有欲求和表象的能力。每个单子都在欲求表象整个宇宙:


56.这种一切事物对于每一个具体事物的相互联系、关联或适应,以及每一个事物对于所有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关联或适应,使每一个单纯实体具有表现其他一切事物的关联,并且因此使它成为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镜子。

57.如同一座城市从不同方面看显得完全不同,好像变成了许多城市一样,同样,由于单纯实体无限多,因而也有无限多的宇宙,然而,这些不同的宇宙乃是唯一宇宙依据每一个单子

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种种景观。


7但这种表象能力是有区别的,有一种单子,它不但能够进行理智思考,同时还能进行自我反思,这种单子的表象能力是最强的,它具有统觉的能力。“统觉”的其实是对自我意识的另外一个称呼,它的意思是“在照亮(反思)自己的同时照亮他者(对象)。”也只有能够“照亮自己”的东西,才能“照亮它者”,“将它者作为对象来把握”。


18.所有单纯实体或被创造的单子都可以称作隐德来希(Entelechy),因为它们自身内具有定的完满性。其中有一种自足性使得它们成为内在活动的源泉,也可以说,使它们成为无形体的自动机。【换言之,在一定程度上,每一个单子都是活跃的。

19.如果我们愿意把一切具有我刚才说明的一般意义下的知觉和欲望的东西都称作灵魂的话,那么所有单纯的实体或被创造的单子都可以称为灵魂。但是,既然感情是一种比一个纯粹知觉更多的东西,所以我同意单子或隐德来希这种一般名称对于只拥有知觉的单纯实体足够了,而我们只是把具有比较清晰的知觉而且有记忆伴随着的那些单纯实体称为灵魂。【此外,莱布尼茨坚持认为知觉是最原始的,为一切单子所共有。】

20.我们在自身内经验到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什么都不记得,也没有任何清晰的知觉,就像我们陷入昏迷或无梦的酣睡时那样。在这种状态中,灵魂与一个单纯的单子并无显著区别。不过,这种状态不会持久,灵魂会从中醒来,灵魂仍然是某种较高的东西。

21.但是不能因此认为,单纯的实体在这种状态中没有知觉。根据上述理由,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不能消灭的,另一方面,它也不能没有特殊状态地存在下去,这个特殊状态不是别的,就是它的知觉。不过,当我们有大量的细微知觉,而其中没有一个清楚地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昏迷了;譬如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不断打转,便会发生一阵眩晕,然后不知人事,无法分辨任何事物。死亡可以使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处于这种状态。

29.使我们与纯粹动物区分开来、使我们具有理性和科学、并因此将我们提升到认识自己和上帝的东西,正是关于永恒必然真理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我们之内的理性灵魂或心灵。

30.也正是凭着这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知识,凭着从这些真理中得到的抽象概念,我们才提高到反思活动,这些活动使我们思考所谓的我,确定这个或那个在我们之内。因而,正是由于我们思考到自身,我们也就(胖达:在这里存在这样一个推论:因为我们能够思考到自身,我们才能够思考到其它。原因很简单,光首先是对自身的照亮,之后才会照亮其它东西。)思考存在、实体、单纯物和复合物、物质事物和上帝本身,理解到在我们之中有限的东西,在上帝那里是无限的。这些反思活动给我们的推理提供了主要对象。


以上后几个特性总结起来就是:“所有单子都以混乱的方式追求无限或整体,但是在知觉的清晰程度上受到限制而有所区别。”


7)同时,还得做个补充,那就是:差异律或者“不可分辨者的同一律”。在这里,莱布尼茨的意思是说,没有任何两个单子是完全一样的。莱布尼茨的论证如下:上帝不可能创造两个完全相同的单子,因为,如果是完全相同的,那么①上帝没有必要做这件事情;②如果是完全相同的,那么上帝不可能赋予它们以不同的位置。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莱布尼茨在这里要尝试着表达的意思:既然单子是精神实体,那么只要我们想到没有两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完全一样的就容易理解莱布尼茨这种主张的合理性了。


2、莱布尼茨实体观下的身心关系


赵敦华老师对于莱布尼茨身心关系的论述是有问题的。他认为:


单子之间的连续性还解决了困扰二元论的身心关系问题。人的心灵由最高级的单子构成,身体由低一级的单子构成。这些单子虽然也都表象整体,但它们特别是清晰地表象着与它们关系特别密切的对象,因此,心灵与身体以特别密切的方式相互依存。并且,由于构成心灵的单子比身体中的单子的表象的清晰程度更高,心灵可以自觉地支配身体;身体中的单子对心灵的表象表现为身体对心灵的不自觉的影响


大家注意我标紫的地方。这种表达是与莱布尼茨关于单子之间不能相互影响的定义相矛盾的。为此,在回答莱布尼茨对于身心关系的处理时,我们只能通过上帝预定的和谐来进行解释:


请设想有两个钟或两个表走得完全一致。有三种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第一种方式是这两个钟相互影响;第二种方式是有一个人小心地看守它们;第三种方式是它们本来都准确。第一种方式,即相互影响,曾经由已故的惠更斯先生作过实验,使他大为惊奇。他把两个大钟的摆固定在一块木头上;这两个钟摆的连续摆动把类似的振动传给了木头的微粒;可是,除非两个钟摆互相一致,这些不同的振动是不能完全保持它们原有的常态的,总不免互相干扰,然而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使有意地把它们的摆动搅乱,这两个钟摆也立刻恢复一同摆动,简直像两根和弦一样。第二种使两个哪怕很坏的钟永远走得一致的方式,可以是用一个熟练工人老看着它们,随时随刻把它们拨得一致,这就是我称为协助的那种办法。第三种方式就是一起头就把这两个钟摆做得十分精巧,十分精确,可以保证它们以后摆得一致;这就是预定契合的办法。


现在用灵魂和形体来代替这两个钟。它们的一致或交感也会以这三种方式之一发生的。相互影响的办法是流俗哲学的办法;可是我们无法设想,物质性的微粒,以及非物质性的“属”或性质,怎样能从这两种实体中的一种过渡到另一种,所以我们不得不放弃这种见解。协助的办法是机缘论哲学的办法;可是我认为这是在一件自然的、通常的事情上请来Deus ex machina[救急神],而在这种事情上,神的介入按理只该采取它维持其他一切自然事物的那种方式。因此只剩下我那个假设,即预定谐和的办法;这种谐和是由神的一种预先谋划制定的,神一起头就以十分完美、十分规整的方式,以十足的精确性,造成了这些实体中的每一个,因此它只遵守自己固有的那些与它的存在一同获得的规律,却又与别的实体相一致,就好像有一种相互的影响,或者神除了一般的维持以外还时时插手于其间似的。(莱布尼兹:《新系统的解释之三》)


3、由实体学说而来的神正论。


莱布尼茨提出了一个充足理由律,他认为,凡事凡物都有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原因。这个原因对于人的理智而言是没法穷尽的,但对于上帝而言,上帝对任一事物的充足理由律都了熟于心。基于这个基本原则,再加上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莱布尼茨推出“最好世界”的论证。论证如下:


存在着无数多的可能世界。这无数多的可能世界都有自己的充足理由律。


上帝知道所有的充足理由律。同时,上帝是全善全知的。


为此,上帝必定会在无数多的可能世界里,选取一个最好的世界。


而这世界就是我们当下的现实世界,为此,这个现实世界是最好的。


注意:这里的“最好”是基于充足理由律的。

会饮学园哲学考研
目前会饮学园开设有中西哲学史及马哲课程。欢迎扫描二维码,添加胖达学长的微信,前来咨询!


会饮学园哲学考研
要做哲学考研届的马斯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