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答题的时候,千万别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文摘   2024-09-30 11:22   广东  

近期,我们打算组建了一个哲学考研交流圈,会定期分享一些备考经验、开设一些免费课程,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扫一扫文末的二维码,添加胖达学长的微信,拉你进群哦。(注意,添加时,请注明来意,并备注所考院校和专业哦!)



先让我们来回想一下这类现象:几个村口大爷,或者地摊小贩聚在一起,对国际政治形势高谈阔论。此时,你看了,你是什么感觉?我想大家的感觉应该跟我相似:觉得很搞笑,同时也感觉到悲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在谈论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空话、大话,而这些大话,空话又明显带有浓厚的价值色彩。比如:美帝国必然衰落等等。这样的谈论纯粹是口嗨。之所以这样,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对他们所谈论的对象一无所知。大多数消息应该也是通过某些新闻媒体或者道听途说而来的。


下面,让我们来看答题。在答题的时候,很多同学习惯了像村口大爷一样对某个哲学家的观点进行高谈阔论,说些大而空泛的话,而且还会用到很多价值色彩浓厚的语言。比如:一位同学在答荀子的政治哲学的时候有这样一段:


相对于孔孟对于道德修养的倾向,荀子“强国裕民”的政治理想显得更为直接和现实。“利”“欲”并不为荀子所斥,这从前文“礼”之能够平衡物质和欲望就能看出,他说:“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语治而待寡欲者,无以节欲而困于多欲者也。”“去欲”如老子,“寡欲”如孟子,二者皆不可取,治理国家在于“道欲”“节欲”。荀子因此赋予“利欲”以正当性,国家百姓的富裕与否就成为荀子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国家的富足又表现在“裕民”之中,“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荀子将治国目的最终落在了“富民”之上,体现了儒家一以贯之的“民本”思想。


请大家注意我标红的一句,该句就涉及到对孔孟和荀子在政治哲学方面的对比,他认为:“相对于孔孟对于道德修养的倾向,荀子‘强国裕民’的政治理想显得更为直接和现实。”像这样一种对比性的分析,大家一定要避免。因为没有依据。我们可以把这一句话视作是他的一个论点,换而言之,他这个论点没有论据的。在这里,他提到了“孔孟对于道德修养的倾向”,严谨起见,他就应该在前面首先表明“什么是孔孟对于道德的倾向?”其次,他既然认为:相对于此,“荀子‘强国裕民’的政治理想显得更为直接和现实。”他还得解释“为什么”。但这两个环节他都没有涉及到。为此,这样一句话就是凭空出现的。对于他整个答案是画蛇添足。(他其它部分答的很好。)


以上是就写作的逻辑性来说的。以下就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论点来说。总体而言,这句话所表达的内容也是空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用作对比的参照项跟他所讨论的问题不相干。在这里,用作对比的参照项是“孔孟的道德修养倾向”,这跟后面他要讨论的“荀子‘强国裕民’的政治理想”并不相干。我们要做对比,只能在同一个主题下进行对比。比如拿孔孟的政治哲学与荀子的政治哲学做对比。

2)他在这里使用了“更为现实和直接”的表达。这样一种表达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显得空泛。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加上一些“限定词”,比如“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时候”等等。加上了这样一些“限定词”,就能够缩小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域”,让评价更为充实。


以下这个对比性的分析(评价)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比如在答荀子的天人关系的时候,他加入了老庄作为对比:


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概念,天地万物皆依“道”运行,人应将真我即“情意我”抽离出来而观照天地万物之运行,进而观照“道”。荀子之“自然天”则如万物一般是可以被人之“心”所认识的,但认识“天”的目的并不只是在于观照其运行的法则,而且还要支配“天”,“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即人用“心”把握天道进而支配万物之含义。可见,相对于老庄之思想,荀子思想中的人在天面前有着更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大家注意我标红的地方。他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1)对比项所涉及的问题跟他在荀子方面要讨论的问题不对应。严谨的表达应该是“相对于老庄思想中的‘天人’关系”。

2)他在该段的第一部分概括了老庄的“道”,在讲庄子的时候,我们也讲过庄子的“天”,在这里,他应该将庄子的“天”加进去,并解释它跟“道”有什么关系,由此,才将问题过渡到“天”(该题的主题)。


在此类问题上,大家之所以经常犯这类错误。一个原因可能跟大家读过的参考书目有关。比如,冯郭主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里就有大量诸如此类的评价。下面随便举几个例子。


1)该书176页。在评价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时候,他的评价是:“荀子这番说话,可以说是先秦时期表现人作为知识主体有能力支配和改变自然界的最强有力的声音。”


2)该书第179-180页。在对比分析孟荀的人性论的时候。他的评价是:显然,荀子不仅把道德看做是人为的,而且把道德的修为放置在认知的基础。我们知道,子思、孟子或以“善性”属“天命”,或以属“本心”,所以在修为上重“存心养性”,这是先验的路向。荀子在修为上讲“化性起伪”,讲“注错习俗”,这无疑是经验的路向。(在这里,他使用了“先验”和“经验”的概念,但熟悉西哲的朋友都知道,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平行的概念。“先验”是康德的术语,它的意思是使得“经验得以可能的东西”,在康德那里,“先验”与“经验”并非是冲突的。但在他的使用中,这两个概念被视作是对立的,就像唯物跟唯心一样。)同时,这类评价我们也可以说除了指出论点之外,并没有给出论据。而且,这种口吻给人的感觉是:我说的是对的,我在向你传授真理。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可以指出很多反对意见。比如,在这里,他说:“子思、孟子或以‘善性’属‘天命’,或以属‘本心’,所以在修为上重‘存心养性’,这是先验的路向。”就这点来说,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批评:1)孟子以“善性”属“本心”,这说成是先验的路向有道理。因为,四心对于孟子而言是内在于主体的(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者也。)这是使得经验生活中各种德性得以可能的东西(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但,他既然认定子思以“善性”属“天”,那怎么还能说先验呢?莫非康德以人的知性范畴为属“物自体”的?2)这里的“或以”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它的意思是or么?


当然冯郭的书并非是一无是处,它其实就像是将《中国哲学史》写成了名词解释题。在这个过程中,把知识点稍有逻辑的罗列出来。而我向大家推荐的劳思光,则是将《中国哲学史》写成了论述题。他将各知识点以逻辑的方式联结起来,并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人觉得劳书写的主观,但实际上冯郭之书写的不但主观而且独断。比如,在评价荀子天人关系的时候,他就直接站在当时“与天斗其乐无穷”的立场上。


大家读书,不但是要学习知识点,还要学习该书的论证过程,表达方式。为此,选一本好书就很重要。关于荀子性恶论,劳先生做出了清晰的梳理,也对其进行了评价。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他的评价:


总之,荀卿生孟子后,不辨心性之本义。又深讥孔门弟子各支学说。《非十二子篇》中对子张、子夏、子游三支之讥嘲,固可按而观之;甚至子思、孟子传曾子之学,荀卿亦视之为不知统;虽以为承仲尼、子弓,实以儒学改革者自处。然言性时只知自然之性,乃苦持“性恶”之论;言心时只立观照之心,遂有槃水之喻。性中既无价值自觉,心德又为虚静清明;徒言礼义师法,不得其根。益之以制天用天之义,遂又不能取道家立场。价值根源渺无所着,终乃转入崇君尊礼,有类乎墨子之尚同。于是,“德性我”蔽而不彰,遂有以“外在权威秩序”代“内在道德秩序”之趋向。虽荀卿本人不欲归道家,亦不欲为墨家,尤不欲言法与术,然本根虚浮,流弊遂起。及韩非出,则废“分”而言势,贱“仁政”而贵“明察”;否定一切规范,唯以建人主之权为事。于是驳杂之荀学再变而为纯否定之法家。而秦火祸来,周文遂息。不唯儒学从此走人歧途,中国文化精神亦成弱敝。其后阴阳家之言渗入汉儒学说中;佛教心性论渐入中土,据文化之主坛,迄两宋而始变。其间外在机缘固多,然内在枢纽,皆由荀学之病。此又观先秦哲学时所必应深察者也。(劳:261)


在这里,我谈一谈我的感受。冯郭之书在类似问题上给人的感觉是:真理在我,你听了去背吧!劳书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很自信地在说:“我已经给出了我认为非常严谨的论证,如果你能够找到其中破绽,那来跟我辩吧!”然后把书丢给你,嘴角一泯,又很自信略带点得意地走了。但他等着你。


把话说回来,大家在答题的时候,在涉及到对比分析的时候(有很多论述题都会这样考)。一定要确定问题域,将你要对比分析的论点拉到同一“擂台”上来。同时,避免使用或者直接不使用带有浓厚价值的词汇。比如:xx相对于xx更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xx更顺应了历史时代的潮流。但说这么多,其实问题的根本在于:提出一个好论点(或者采用一个好论点),然后以逻辑的方式来表达这个论点。


会饮学园哲学考研
目前会饮学园开设有中西哲学史及马哲课程。欢迎扫描二维码,添加胖达学长的微信,前来咨询!


会饮学园哲学考研
要做哲学考研届的马斯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