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不要读原著?如果要,我们该怎样去读……

文摘   2024-08-31 21:26   广东  

关注“会饮学园哲学考研”,定期获取哲学考研干货,让我们一起圆梦考研!



提示:这样一篇文章可能会涉及到不同机构就“要不要读原著”的争论乃至于争吵。我写这篇文章,当然也是打算以发表自己意见的方式将自己置身于这种争论当中。但既然是“争论”,这就意味着我绝不想陷入到某些不必要的争吵当中。因为,对我而言,我是一个多元论者,就哲学考研辅导而言,我认为每个机构具有自身的特色,这不但是机构的立身之道,同时也能够为具有不同诉求的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就这一点来说,差异并不是差距,也正是有了差异,市场才更加健全。同时,我也主张,哲学应当训练人的理智,抑制、净化人的某些不好情绪。当我们面对对方乃至于对手的合理质疑时,我们也应当合理地回应,如果无法做出合理地回应,那就该承认自己的不合理之处。这主张,对于我这篇文章,乃是于我所有文章都同等有效。我愿意接受一些合理地质疑。以下进入正文:


首先,我必须得界定一下“原著”,在我这里,我把“原著”理解为哲学家本人的著作。对于这个界定,我们当然还可以继续追问:“何谓哲学家?”。在这里,我的处理可能会比较草率,对于我而言,所谓“哲学家”就是能够进入到哲学史中的人物。就我的这篇文章而言,因为它首先是面对有哲学考研需求的人,为此,这种界定目前还不至于引发太多争论。


界定了“原著”之后,我将我们阅读“原著”的过程理解为一个与“经典”对话的过程。注意,我这里所使用的是“与经典对话”,而不是“与作者对话”,因为,当我在使用这些字眼的时候,我有一个前见,那就是我赞同伽达默尔所说的:文本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在这里,有太多和现象学及其诠释学相关的东西,为了不至于偏题,我打算先置之不理,而是让我们首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任何一个文本,她要想成为经典,就一定要能够把捉到并传达某些具有普遍性乃至于永恒性的东西。让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究竟是作者制造了这些东西呢,还是说这些东西经由作者显现了自身呢?这看似是一个文字游戏,但这涉及到我之后想谈论的另一个问题:即便我们需要读原著,那我们要通过原著获得些什么。在这里,我认同后一种说法,即:是某种东西经由作者显现了自身。(这是我的一个看法及其感想,因为没有进一步的强论证,所以还构不成一个知识。既然是感想,那我只是抱着分享的态度的。)


为了参与到一场严肃的、真正的对话,我们必须要做很多准备,不可贸然而行。这有点类似于我们获得了某个机会与一个声誉卓著的人对话。有的人在对话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幼稚,而且总是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这样的人在对话的过程中是没法获得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的。除非你对话的目的只在于蹭一蹭对方的名气,比如拍个照,发个朋友圈,说我今天跟谁谁见面了,并且还跟他交流了一样。这也类似于我们很多人发朋友圈说我读过了康德或者海德格尔某本原著一样。


为了让对话能够真正的进行下去,首先,我们必须掌握这个人的一些关键信息,从这些信息当中筛选出我们对话的主题,并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一些反馈:要么加强要么澄清我对他的一些看法。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参看一些介绍他的权威资料,这既能让我们初步了解他,同时也能够掌握到这些资料对他的看法,并带着这些看法去与他交流。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通过这个例子我是想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权威性的入门读物以及一些权威性的二手著作来逐步走进一个经典文本,而不是赤裸裸地去面对他。为此,我的看法是,不能贸然地去读原著,也不能随随便便地去读原著,为了让自己花费的时间值,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将阅读原著类比为与某个声誉卓著的人交谈这一行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为什么不能毫无准备地、赤裸裸地面对原著。但这只是类比而不是等同,因为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还有不同之处。在对谈的过程中,你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当他对你不满的时候,他可以指出,甚至终止这场对话。但文本是沉默的。这就会导致这一个问题:我们可能会陷入自嗨当中,我们总以为我们读懂了某些东西,但是我们却始终活在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当中,非但如此,我们还听不得任何反对的意见,总是觉得反对我的人都是没读懂某一文本的人。这也是人文社科之书的一个特点,他不像数学知识一样,享有某种精确性: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为此,有时我们很难走出自己的偏见;也很难去衡量自己是否都进入了某一本书。


于是,阅读原著需要一些准备,需要一些必要的训练。为了避免少走弯路,我们可以借助学界的眼光,通过学界比较认同的一些权威性二手著作去对我们要阅读的原著做一个初步了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些视角。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带着丰富的眼光,丰富的视角去阅读原著,就像带着一些很深刻的问题去访谈一位声誉卓著的人一样。


我们总是在强调原著,有些时候我觉得强调得有些过头了。而且,学术界在进行某一个问题的研究的时候,就哲学而言,它要求你必须掌握很多权威的二手著作,如果你不同意他们,并且,你从他所研究的对象(原著)那里找到了足够的证据,那么你的论文才具有创新。这一做法本来没什么问题。因为学术届拒绝一种无用的重复。注意,我这里所说的是学术界。这并不意味着你提出的某个问题被学术界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你而言就不是问题了。同样,当你找到的某个解决方案已经被别人早你一步发现并且已经有人知道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这也并不意味着你走过的路就白走了。但我们既然打算进入或者已经身处某一学术界,那你为了少走弯路,也为了能够好好学习,最终有所突破,那你就有义务去了解学术最新动态。


同样,一本解读《存在与时间》的好的著作,可能会帮助你进入《存在与时间》,并且少走弯路。在这里我说的是一本好的二手著作,因为有的二手著作写得其实会比原著更难懂。而且,一本好的二手著作,不但能够让你走进原著,同时也能够为了提供一些视角,让你带着这些视角去阅读原著。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跟原著对话。


为此,原著是要读的,但一定要瞅准时机,不能随随便便地读,读什么、什么时候读以及怎么读都大有讲究。


让我们再进入下一个议题之前,前追问一下自己:你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学术或者是为了考研(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考研跟学术研究并不冲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的方式考取高分。)那么,你就必须掌握一些方法跟技巧了,同时还要有一种严格的训练(通过他律或者自律)。但如果只是为了消遣,那我觉得喜欢就好。因为,一个人不求甚解地读书也未必没用。有些时候,我们在内心里涌发了一种浑沌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碰到某些文字的时候,一下子就明朗了。这也是常有的事情。明朗了,意味着你在书里获得了某种共鸣、某种力量。可能作者所表达的并非是这种意思,但你读的那段文字的确有这一层意思。(这也是我要将作者跟文本区分开的原因)。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逻各斯(通俗地讲就是话语)起到一种聚拢、聚集的作用,它把某些东西从黑暗或者混沌中聚拢起来,使得它被照亮。一旦某种混沌,——你没有能言表的东西,获得了语言(它的形状),它就将闪亮登场。


但如果你是为了学术(考研),那么,你就必须要掌握一些方法。方法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很难。我结合着我的经验概括一下:

1、通过哲学史的学习,弄清一些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概念,比如实体、自我等等。这就像一门语言的字母一样,是很重要的基本功。

2、选取一些原著,通过这种原著来训练自己借由一些基础知识分析文本的能力。比如:概括一段文本的大意,陈述这个文本的意思,同时能够使用逻辑去分析这些论点是否合理,如有可能,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一些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合理的评论。

3、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学习的是哲学史,那么阅读一些相关原著,这将会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因为,你只有掌握了哲学史上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一些相关问题之后,你才能去分析一段文本。而在分析的过程中,你也将强化这些认识。


为此,许多学校虽然有原著阅读题,但她们的目的是:考察你是否能够运用基础知识,以及通过一些技艺(习惯)去分析概括文本的能力。不要小看,因为这既考察了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考察了你分析文本的能力(毕竟哲学研究不得不总是跟文本打交道),同时也考察了你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为此,对于考试而言,你想要在考试之前把所有可能会考的文本都读一遍是不可能的。比如中大的原著阅读题大多数时候都是哲学史参考书目上没有的。如果你这样做,那就是在舍本逐末。


为此,对于考试而言,原著不是目的。没有必要为了读原著而读原著。但是,倘若你目标院校有原著阅读题,那你必须通过读原著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能力。但要记住,在此时此地,原著不是目的,而是工具。(有的人可能会说,当我们在读某一本原著,比如康德的“三大批判”或者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时候,我更能够感受到作者。这一点我也承认,因为我不是否定读原著,就我个人而言,我读了好多研究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二手著作,有的读了一两遍我就不读了,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即便是现在,我依然再读。经典之所以能够是经典,不是没有原因的,它就好像一杯好酒,香醇的同时回味无穷。但是,有些时候,你的感受可能只是一种自我感动。为此,在读原著之前,一定不要赤裸裸的去。)


既然如此,既然原著就不是目的,那么,可能对于某些学校的考试来说,它也不必要。对于我们现阶段而言,重要的是学懂基础知识,并且首先学会用逻辑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同时用逻辑的方式去使用基础知识。而这些,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进行训练,比如,读一本好的哲学史也,或者读一些好的跟哲学史重要考点有关的论文……总之,不舍本逐末。


同样,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会认为,即便是到了学术研究阶段,原著也不是目的,而只是工具,不过这种工具很高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后,你做很多事情,看很多问题都会深刻得多。——恰当的例子可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因为,正如我以上所说,我的一个想法是:某种东西通过作者,通过文本来诉说自己,显现自身。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得鱼忘筌。我们读文本,其实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更好地感受,无论是理解世界还是理解自己,也无论是感受自身还是感受世界。为此,我们读经典,其目的是要找到那通过文本诉说自己的东西,这东西曾召唤了作者。为此,我们抱着这样的企图:也听一听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所听到的东西。这种说法可能很海德格尔,同时也融入了我自身的体验。大家可以不认同。


好吧,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会饮学园哲学考研
目前会饮学园开设有中西哲学史及马哲课程。欢迎扫描二维码,添加胖达学长的微信,前来咨询!

小编是一个需要鼓励的人哦,如果你觉得小编的这一期内容还ok,那就帮小编至少点个赞吧!赞越多,小编更新的越积极!


会饮学园哲学考研
要做哲学考研届的马斯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