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五探六峰山(中)

文摘   文化   2024-04-28 08:27   安徽  
春游江淮  请来池州
以平民的视角观赏池州山水

以平常的心态感悟池州文化

1月30日下午,趁天稍稍开朗些,驱车来到里山新华寻找那位名叫“胡旺平”的老人,好请他指点寻找“唐代炼铜遗址”和攀登六峰山的路径——这已是几天来的第三次探访六峰山了。

按照那天胡先生的指点,在名叫“水塘胡”的村庄里找到了胡旺平老人。初见时老人一脸警惕,待听清来由后,便热情地搬出矮凳,与我坐在院子里攀谈了起来。

越过老人家庭院的矮墙可以清晰地看到六峰山,在这清新、自然的环境里,我问得勤,老人答得细,令人诧异的是,站在一旁的一位小女孩则是听得迷。老人告诉我,这是他的外孙女儿,叫李俊,读小学五年级,家住池州城内,假期到这里来玩。我心中甚是感慨:难得有对家乡历史、文化、掌故听得进去的孩子!于是便对孩子说,今后你会走得很远,甚至走出国门,要用两首诗记住家乡,一首是李白的“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这是你的家乡池州,另一首还是李白的,“炉火照天地,红心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你外公的家乡六峰山。老人听罢,拿出纸笔,非要我把这两首诗写下来,好让外孙女儿仔细学习、领会,我欣然从命。

正当我不知如何开口请他带我去“百炉庄”时,胡旺平却主动地说要带我前往,这让我喜出望外。

从胡旺平家院中眺望六峰山

从胡旺平的口中得知,“百炉庄”以前确实有一座村庄,但后来搬迁下移,现在所谓的“百炉庄”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胡旺平指着对面的山麓说,当年村庄的房子就在山脚下排开,沿着山脚有许多洞,有大有小,大的估计能容纳200余人。胡旺平说,大洞他曾经进去过,洞口高大,且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的痕迹,显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小洞狭窄、漆黑,不敢贸然进入。

柏油路的右侧有一片黄土覆盖着的土地,地里疯长的茅草已经枯黄。胡旺平说,他记事的时候,这里是一片稻田,稍稍深挖,便能看见冶炼后的炉渣,黑色,偶有铜绿色,即使现在,如深挖,依然还能挖出炉渣。遗憾的是没带锹、镐等挖掘工具,不能一探究竟,不过我很快就原谅了自己的“失误”——毕竟谁都难以料到会“幸运”地遇到这种情况。

车过铜矿工区,来到一排绿色顶棚的工房附近。工房内静悄悄的,不见一个人影,工房后面是一个堆起的黄土包,不知是矿坑的废土,还是修路时堆起的泥土。胡旺平指着面前的山岚说:“这就是六峰山。”

顺着胡旺平的手指方向望去,正前方的山峰上六只“驼峰”依稀可辨,覆盖在近处山体的灌木,已然失去了夏日的葱茏与青翠。胡旺平说,顺着山坳边的那条道可以攀上六峰山,六峰矿业兴旺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小型汽车可以顺着这条道开到半山腰,只是铜矿浅表开采停止后,这条道也就废了。

胡旺平说他年轻时经常上六峰山。按照他的描述,六峰山的山脊是坚硬的岩石,陡峭且窄,仅能容一人落脚通过,山脊两侧的石缝中长满了枫香、栗树等乔木,有些树的高度已经超过了山脊,所以远远望去,仿佛是骆驼脊背上直立的鬃毛。

我问胡旺平从这里上到顶峰要多长时间,他略加思索,说:“我现在上去,大概要1个多小时,来回将近要3个小时。”我算一下时间,现在是下午3点,如果现在上去,回来6点时夜幕早已降临,何况3个小时时间,他能来回并不等于我也能来回,想想还是打消了立即上山的念头。不过从胡旺平的介绍中得知,冬季里藤蔓、杂草已经枯死,人从乔木间攀扶而行,反而比夏秋季上山容易。

回来时我一直在想:这“百炉庄”到底是古代的炼铜遗址,还是李白的炼丹遗址?

六朝至隋唐时期,江南铜矿的开采、冶炼和铸钱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朝廷在时属宣州的贵池设铜开采、冶炼、铸造机构“梅根监”、“梅根冶”,具体地点即现今的贵池梅龙镇,时至今日,当地仍有人称“梅龙”为“梅埂”。从这一点看,百炉庄当属铜矿开采、冶炼之遗址。

李白信道教,好炼丹,而炼丹必备的“铅”是铜的伴生矿,有如此“便宜”的原材料,李白就近炼丹也不无可能,更何况,“百炉庄”附近仅数里,就有着李白众多的活动痕迹:诗中吟诵的苦竹岭、莲花山坞中的读书处、以“青莲”为名的自然村......说“百炉庄”是李白的炼丹遗址,也算不得信口开河。

我想,最接近的真相是不是这样:百炉庄炼铜历史悠久并延续至今,李白为方便获取炼丹不可或缺的原料“铅”,亦曾在此起炉炼丹。如此说来,说“百炉庄”是古炼铜遗址,可也;说“百炉庄”是李白炼丹遗址,亦可也。  (待续)

    2024年3月15日初稿

    2024年4月28日修改

  (文中图片系作者手机拍摄)






阿丁逛池州
抽烟打牌喝酒 品茶炫酷云游 钓鱼种菜摄影 撩妹争宠吹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