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东流古镇:沧江及此始东流

文摘   文化   2023-11-28 15:50   安徽  
阿丁逛池州

以平民的视角观赏池州山水
以平常的心态感悟池州文化

安徽池州东至县东流镇,是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镇”、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在这里,古祠、古塔、古街是历史车轮碾出的深深印记,它们讲述着动人的历史故事,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这是北宋黄庭坚夜泊东流时留下的诗句,后有人把“东流”之名的起源归之于这两句诗。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然而,即便如此,“东流”之名也只能是因这两句诗名声更盛,其名绝不是因此诗而得,何况,黄庭坚诗名为《丙申夜泊东流县》,可见,“东流”之名定在诗成之前。
东流设县可远溯至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当时因时局动乱致使大量北民南渡,官府便在“九州”之一的扬州等地成建制安置,此谓“侨置”,当时的“侨置和城县”的治所即位于现今的东流,隶属于治所位于东至梅城的“南豫州侨置太原郡”管辖。至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置东流县,治原“侨置和诚县”故城,至此,“东流”之名始起,比黄庭坚的出生(公元1045年)足足早了近百年。

东流的历史文化中,最值得称道的当属陶公祠。东流魏晋时属彭泽县,名“黄菊乡”,有“菊邑”、“菊所”之称。陶渊明爱菊,其为彭泽县令时,日驻彭泽,夜宿东流,并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诸多著名诗句,后人慕其风骨,建祠以祀之。

“东流双塔”是东流地标式建筑,其一为建于江畔回龙矶上的天然塔,另一为建于鳌石山上陶公祠后侧的秀峰塔,两塔南北相峙,一览江天,一览湖光。

天然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五层六方,砖木结构,每层有六门,内有台阶可登,登临塔顶,江天之色尽收眼底,极目西望,只见楚天辽阔,长江浩瀚而来,待流经塔下这有“菊江”之雅誉的江段后,稍作盘桓,随即又迤逦向东流去。14年后,即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官居刑部司狱的金城认为,“若南关当学宫之巽,再峙一塔,塔补文枢,更增秀气”,于是便修造了这座五层六方、砖石结构的秀峰塔,并以“斗笔”饰顶以期文风强瑞。若登临塔顶,举目南望,只见远山含黛,湖水荡漾,美不胜收。

东流依临长江,是徽商水陆交驳的重要港口,自唐宋以来直至明清,这里商贾云集,樯桅林立,岸火映江,于是便在江岸形成了一条喧嚣繁华的商业街——东流老街。

现存的东流老街为十字街,东西长880米,南北长300余米,宽3—5米,街面由麻石铺就,现存明清建筑1000余栋,其中较为完整的有200余栋。由于社会的变迁,东流老街逐渐失去了其商业功能,但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一些居民,留恋且固执地守着这条老街,坚守着内心的那份执着。

为了保护东流老街所承载的古文化,地方政府采取购、修、租等多种形式拯救老街古建筑——愿卖者由政府收购,濒危者由政府维修,愿租者由政府牵线转租。经过一番操作,人们欣喜地看到,这些临街老店,有的成了市民的文化活动场所,有的成了“非遗”教习、传承园地,有的成了工艺美术古玩的展销馆,有些则成了古色古香的民宿......我们可以想见,假以时日,东流老街一定会在其沧桑的容颜里展现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城南鳌石山上,陶公祠内外的菊花迎寒怒放,秀峰塔顶的“斗笔”直插云霄,而山下,尧渡河缓缓地流淌着汇入长江,宽厚的河堤上不时有小车飞驰而过,堤内稻谷金黄、炊烟袅袅,连接东西两岸的“东流大闸”则在夕阳下展现着它傲然的雄姿。我知道,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东至县举全县之力疏浚尧渡河、围垦七里湖这一“壮举”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从那时起,流经东流入江的尧渡河告别了“定期泛滥”的灾难,而七里湖,也从此端掉了血吸虫“虫窝”而变成了万亩粮仓。
长江至此称“菊江”,江水及此始东流。这江水,也许正是1800年前唐古拉山上飘落的雪花,她冲破冰封雪盖,化作柔情之水,只为来此一睹陶公之风采,可“陶令不知何处去”!若陶公能感知这般深情,且知其当年所居之“菊邑”更宜植柳、种菊、耕田,定当“归去来兮”!


    2023年11月7日初稿

    2023年11月20日修改
(文中图片均系作者手机拍摄)




阿丁逛池州
抽烟打牌喝酒 品茶炫酷云游 钓鱼种菜摄影 撩妹争宠吹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