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民的视角观赏池州山水
进严家村需过村前的严溪,溪上有桥数道,吊桥,或石拱桥。
严家村的入口是一片古老的樟树林,是村民心中的“风水林”。说其古老,是因为每棵树干需数人才能合抱,高大的树冠遮天蔽日,枝繁叶茂,微风吹过,红彤彤的陈叶片片飘落,宛若蝴蝶在林间起舞,而枝头新萌的嫩叶则是愈发青翠——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推陈出新”吧。
严家村的古建筑颇多,高高的马头墙、洁白的墙壁、黛色的小瓦以及二楼形状不同的小窗,无不彰显着徽派建筑的风格,而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严氏宗祠则是这众多古建筑的典型代表,且尽显徽派建筑“三绝”之一的祠堂建筑的特征。
我们平常所说的徽派建筑并不是单一的指徽州建筑,其地域除徽州外,还包括严州、婺州、衢州等浙西地区。富春江所处的桐庐县就地处浙西北,故严子陵后人迁徙至此当为可信,其“严氏宗祠”尽显徽派建筑风格也就理所当然了。
严氏宗祠一进是具有“四水归堂”特征的天井,宽敞、明亮,天井粗大的驮梁木雕粗犷而不失精美。二进的两侧墙上挂有严氏历史人物的画像,其中就有中国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严复。严复曾先后简短任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校长,其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和标准,在中国翻译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进里供奉的就是严子陵的画像,而“富春堂”的牌匾则悬挂在二三进之间的门楣上,意在提醒严氏后人,他们是由富春江迁徙而来,而那里,正是他们的先祖严子陵的归隐之处。
严家村有一道奇特的墙,倒不是说有多古老,而是因为墙上隐约可见中国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被称为“红色标语墙”,墙上依稀有“消灭保甲制度”、“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全党办工叶(业)、全民办工叶(业)”等字样。也许会有人发问:既然自诩隐士之后,何以如此高调投身社会?其实,若仔细想想严子陵归隐的社会背景,大家也许就不会有此疑问了。刘秀掌权,天下归一,此时严子陵的归隐,是盛世归隐,而不是乱世避祸以自保的归隐,是不愿趋炎附势的归隐,而不是沽名钓誉式的归隐。这实际上与佛教的“出世”与“入世”意思相仿——盛世则出世以修己,乱世则入世以修众。
在严氏祠堂的旁边,一群来自安庆的游客正在小摊前挑选梅干菜、葛粉等土特产,女摊主介绍说,梅干菜25元一斤,葛粉20元一斤,都是自家生产的。价格实在,客人们也没有讨价还价,几番挑选,货摊上的土特产几乎被搬空。看着游客满载而归,摊主脸上也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几番交谈,得知摊主叫程茶荣,小摊后面就是她夫家的祖屋,说是有200年的历史了。程茶荣今年67岁,她说如果她的父亲还健在的话当有108岁了,当年是她的祖父从潜山“躲反”过来的,算算时间当有150余年了,估计她说的“躲反”,许是躲避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程茶荣说村里人几乎都姓严,连同她两个兄弟在内的杂姓没有几户。
与程茶荣的小摊隔不远是一个茶亭,四周摆放着简易的桌椅,几位游客正悠闲地坐在那里品茶、聊天,而茶亭侧墙上“免费品茶”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水是溪里舀的,茶是自家摘的,花不了什么,说不定客人觉得好还会买一点茶叶带走呢。”几句话很平实,没有生拉硬扯,符合我心中山里人的样子。
牯牛降石台龙门景区,无论是鸳鸯潭还是情人谷,无论是四叠瀑还是严溪河,都需要经过严家村。与其他热门旅游景点不同,这里虽有售卖商品的店、亭、摊、铺,但无不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所售卖的商品,基本都是村民自家制作的土特产,价格也非常地道。按程茶荣的话说,把自家的竹木、茶叶、水果、蔬菜卖出去了,还赚到了加工费,这就很好了。我很感慨,同时在想,这其中除了山民的淳朴之外,难道不是严子陵“不慕虚荣、不图富贵”精神的赓衍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经常被一些人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刷在墙上,可我觉得严家古村的村民才是真正懂得这句话含义的人,他们把自己的行为与山野田园融为一体,而不是举着“绿水青山”的招牌,却让绿水青山充斥着铜锈。
愿青山不老,溪水长流,古村永在,民心常悦。
2023年4月19日
(文中图片均系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