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的心态感悟池州文化
龙泉镇地处安徽的东至和江西的彭泽、鄱阳三县交界处,隔开皖赣两省的河流叫“龙泉河”,河对岸就是江西的“石门高”。“龙泉”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时间并不长,可作为河流的名称却很古老,据说如今镇政府所在地龙泉湾村有一口泉水井,“夏凉若冰,冬暖可以濯足”,村民认为泉水系神龙之涎,故将泉水所汇之河名之以“龙泉”。
如今的接济桥,十分惹眼的是石板桥面上那深深的沟槽,他们告诉我,这是徽商的独轮车长年累月碾成的,可谁能说它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车轮留下的深深印记?那桥头的“指路碑”,看似指引的是徽商行进的方向,实则是引领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前程。如今,桥头当年的“堆场”已成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当年低矮的民房已变成村民一栋栋别墅,而农家小院里的望春花也不负春光地探身墙外,迎风怒放......
北宋哲宗元祐年间,曾任青阳县令的屈原第50世孙屈敏迁入此地。是想与其先祖屈原的家乡秭归靠得更近?还是想与其先祖屈原投江之地汨罗江靠得更近?其因已无人知晓,但这并不影响屈原之后在此繁衍生息。本世纪之初,屈原73世孙屈金旺倡导修建了“屈原纪念馆”。这是一栋3开间的平房,里面陈设着屈原画像及历代纪念屈原的物品,与全国各地“屈原纪念馆”相比,这栋民间建造的“纪念馆”显得甚是简陋,但它却代表着东至龙泉屈氏这支后裔对先祖的景仰,时至今日,龙泉屈氏仍保持着每年端午“划旱船”的习俗,他们以这种在南方地区极为少见的独特方式,纪念着自己的先祖,彰显着屈原的赤子之心。
观音亭桥位于村庄的东头,长18米,宽7米,桥孔高4米,亭高5米,桥墩由石片垒砌成拱形,亭顶为歇山式,亭身系五架梁木质结构,桥面分为两条路道:一是鹅卵石铺就的人行道,两头均有两级台阶;一是粗大硬木拼合成的车行道,主要行驶独轮车。整个廊桥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
廊桥所在的观桥村民组李姓居多,据说是大唐皇室的后裔,由江西浮梁迁徙而来,称“大田李氏”,而观桥的李姓则是“大田李氏”的一个分支。这让我突然记起曾经去过的池州石台“源头李”。源头李称“三田李氏”,唐宣宗之子李祥前往歙州,因黄巢之乱不能北返,因得“乾九二见田吉”之卦,遂迁往饶州浮梁之届田,生三子均择“田”而居:长子居祁门孚溪之新田、次子居婺源之严田、三子守旧土仍居浮梁之届田,“三田李氏”即由此而来。离观桥不远有地名曰“大田”,李氏集聚于此,符合“见田吉”的卦象要求,说观桥李姓系“大唐皇室后裔”,却也并非妄言。
说是在明万历年间,村中一李姓男孩父母双亡,自幼由姑妈和屈姓姑父抚养,后小男孩考取功名,为宰一方。在回村祭祖、捐资重修观音桥古义坊时,现已成“官家”的当年小男孩,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姑父、姑姑对他的关爱,遂在牌坊上刻上“承屈氏门之德”几个字,以示感恩。
东至龙泉,我相信,在这广袤的山水之间,一定会有更多的遗存被人们发现,会有更多的关联被社会发掘,会有更多的文化被时代传承,会有更靓丽的经济、文化走廊被两省共同打造......彼时,你我看到的将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崭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