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三姐妹”与她们的“池州小粑”

文摘   文化   2024-01-11 08:38   安徽  
阿丁逛池州

以平民的视角观赏池州山水

以平常的心态感悟池州文化

池州烟柳园对面的南湖商业街,池州人称“西一路”,坐落在这条街上的“三姐妹早点”店,店面不大,招牌也不鲜亮,可从东方熹微一直到日上正顶,一直是顾客盈门,只因为她们把“池州小粑”做到了极致,让人难以忘怀。

实在很难准确地说出“池州小粑”的兴起年代,而对于我来说,最有印象的当是孩子上初中时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时孩子上学还没有现在这么“卷”,但家长清早起来准备早点却是普遍现象。当时我就在想,孩子终归是要离开父母身边独立生活的,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于是便让他自己买早点,为了防止“省钱”,便不时地查问早点吃了些什么,得到的回答多半是“小粑”。我疑惑却又不好深问,便悄悄地跟着去吃了一次,嘿,味道还真不错,关键是方便——校门口买几个小粑,边走边吃,当走进教室的时候,小粑吃完了,肚子也饱了,一天紧张的学习也随之开始了。
“三姐妹”的老大叫龙腊梅,老二叫吴俊红,老三叫龙爱梅。我很好奇“二姐”为什么不姓“龙”,“大姐”的大儿媳柯萍俏皮地说:“她老公姓龙!”我想了想,恍然大悟:原来“二姐”的老公与“大姐”是亲姐弟、与“三姐”是亲兄妹!

池州人嗜辣,虽不敢与湖南、四川相提并论,但也算得上是“无辣不欢”,所以,池州小粑,无论是腌菜馅的,还是粉丝馅的、豆角馅的、萝卜馅的,辣,自然是必不可少,冬日的清晨,咬一口辣味十足的小粑,身体瞬间暖和了起来,而在夏天,小粑一入口,暑热则随着额头密密的汗珠一同流出,让人通体舒泰。当然,为了照顾极个别不吃辣的市民,也还有一种基本不辣的小粑,那是白菜馅的。

池州小粑看似平常,可要满足市民的口味,那还真需要用点儿心。“三姐”龙爱梅说,他们的小粑所用的食材都是精选的:菜籽油是农家小榨的,粉丝是红薯的,面粉是顶级的,发酵是老面的,咸菜、豆角、白菜是常年定点定制的......而为了保证小粑的热乎劲儿,她们冬天凌晨2点半起床,夏天则是1点半起床,和面、发面、炒菜....除了咸菜头一天炒好外,其它都在当天完成。当行人的脚步打碎清晨的宁静的时候,他们的小粑也热气腾腾地出锅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至今已历27年。我不禁感慨,正是她们长年累月的辛劳,才有了池州这个城市的祥和安宁,才有了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百姓满满的幸福感。

池州小粑制作的关键步骤是煎,但池州人不说“煎”,而是说“焊”(音),就是在平底锅上倒上菜籽油,把包好馅的小粑放在锅里煎至两面金黄,然后加水盖上锅盖焖几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清晨七点前后是“三姐妹”最忙碌的时候,虽说小粑的馅已在清晨炒好,但包馅、油煎、退火、出锅、收钱......一切如行云流水,忙而不乱。我到店的时候,“大姐”龙腊梅在后堂备菜,“三姐”龙爱梅和“大姐”的大儿媳柯萍正在案板和灶前忙碌着,“二姐”则在市场采买未归。问三姐妹中谁负责,几个人忙得没工夫抬头,却不忘礼貌地回答我的问题:“没人负责。”看着案板、灶前和后堂忙碌的几个人,面对顾客的需求,谁顺手谁做,没有吩咐,甚至没有暗示,确实看不出谁是负责人。可我又有点儿不信,三姐妹于1997年抱团“焊小粑”,那时“大姐”龙腊梅34岁,26岁的“二姐”吴俊红嫁过来还没多长时间,“三姐”龙爱梅才25岁,没人负责,成吗?

2023年底,旅居澳洲的房博士带着一双儿女回池州陪父母跨年。房博士家住池州西街,池州小粑就是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找到“三姐妹”小粑,房博士一口气吃了9个,看得一双儿女目瞪口呆。一旁的姑父意味深长地对两个小朋友说:“你们俩吃的是味道,而你们的父亲吃的是记忆、是情怀。”

事实也确实如此。虽不敢说池州小粑在池州人的早餐中不可或缺,但绝对是最有特色、最有味道的记忆,这味道连同对家乡的情感渗透进血液之中,经年不衰,不仅房博士如此,所有走出池州乃至旅居海外的池州儿女,莫不如此。

“三姐妹”的“池州小粑”一如既往地受到池州市民的热捧,而如今,“大姐”的大儿媳柯萍已正式加入到了“三姐妹”这个团队之中,“大姐”的小儿子工作之余也经常到店里帮忙,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传承。从我看来,我们也不必把“传承”理解得那么高大上,很多的“传承”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愿“池州小粑”连同池州味道、池州记忆传承得更加久远——我想,这是池州人共同的愿望。

  2024年1月11日

(文中图片系作者手机拍摄)





阿丁逛池州
抽烟打牌喝酒 品茶炫酷云游 钓鱼种菜摄影 撩妹争宠吹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