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游览位于波茨坦的无忧宫,至今已近一月时间,可我一直迟迟不敢动笔,虽然曾自诩“有文艺范”,但那是在中国偏僻的小山村,且年少无知,而今面对世界顶级艺术宫殿,我瘪了。洛可可式建筑风格的无忧宫,宫名取自法文“无忧”或“莫愁”,建筑样态也是模仿法国的凡尔赛宫。无忧宫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行宫,因主人每年的夏季都居住于此,故又称“夏宫”。无忧宫1745年动工修建,1747年在尚未完全完工的情况下举行了落成典礼,但全部工程建设则延续了50年。无忧宫被称为18世纪德国建筑艺术的精华,整个王宫及园林总面积达90公顷——什么概念?1350亩!说无忧宫就不能不说它的主人——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后世称“腓特烈大帝”。这位“大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他有一位有“军曹国王”之“美誉”的父亲。腓特烈大帝的父亲凭武力将封臣“公爵”的头衔换成了“国王”,且经常亲自用棍棒训练士兵,此举在收获“军曹国王”之“美誉”的同时,还收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他把土豆引进到了欧洲。他听说南美有一种叫“土豆”的作物产量高、好成活、口感好、营养丰富,就把它引进来予以推广,可当时人们对土豆并不感兴趣,于是他挖了个“坑”——让士兵守护皇家的土豆园以造成神秘、贵重的表象,却又嘱咐士兵不必看管太严,实际就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去“偷”,渐渐地,土豆被人们接受并广泛种植开来,时至今日,无忧宫前仍有人“供奉”土豆以纪念他。他对建造无忧宫见解独到且苛求至极。他亲自设计了无忧宫的建筑草图;他否定了建筑师“带有基座和地下室”的建议,要求建成洛可可风格、“和大自然无限接近”的个人宫殿;他广植葡萄,尽管当时葡萄种植园从未被皇家作为观赏花园的装饰;他在山下建起巴洛克风格、带有喷泉的观赏花园,虽然他从未见到这喷泉喷出水来……他终生没有子嗣。1733年,他在父亲的“强媒硬保”下完婚,对象是奥地利公爵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但自登基后他们就一直分居,只有在重要场合才共同出席,这也可能是他们无子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他不允许女性进入无忧宫。据说,无忧宫从不允许女性进入,更不用说在宫内过夜,即使是腓特烈大帝的妻子伊丽莎白也不例外,因此,外界将无忧宫称为“无妇宫”。
进入无忧宫,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神话世界——据说,无忧宫内有1000多座以希腊神话人物为题材的石刻雕像,而宫内东侧画廊里,则悬挂着124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荷兰等画家的名作。我是“艺盲”,只是直觉地感受到震撼却不敢理性地评价,便问孙女、孙儿,孙女儿Tilia脱口而出:“我喜欢那个画有葡萄的房间!”也许会有人以为Tilia的回答过于稚嫩,却不知它却暗合腓特烈大帝的建筑喜好。无忧宫因精美的建筑艺术与宽广的花园美景完美结合而于1990年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于无忧宫南侧的花园部分,在其父亲时代只是一个种有橡树的小丘,且被砍伐殆尽成为一座“沙漠之山”,到无忧宫动工前的1744年,腓特烈大帝在此种上了葡萄并以此打造出宽大的梯形露台,于是,这座小山丘就有了“葡萄山”的名字,腓特烈大帝曾称无忧宫“它是我葡萄山上的小屋”,可见他对以葡萄作为宫殿装饰的喜爱,宫内也因此有了一间我孙女儿喜爱的、画满葡萄的房间。
紧挨着无忧宫的一座风车小磨坊,它的建筑历史早于无忧宫,可至今仍能磨出面粉并对外出售。关于这座风车小磨坊,毛泽东的导师、岳父杨昌济先生在他的《静观室札记》里曾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无忧宫建成后,腓特烈大帝嫌磨坊高耸的风车挡住了他的视线,便让人通知其拆除,可磨坊主人却以“私人财产”为由拒不执行,腓特烈大帝大怒,命人将磨坊强行拆除,而磨坊主人却一纸诉状将腓特烈大帝告上了法庭,其结果居然是磨坊主人胜诉了。据说后来腓特烈大帝有一句著名的感慨:“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并将此事视作德意志帝国尊崇法律的典范。后来有人考证这个故事是杜撰的,而且还说此事系腓特烈大帝的好朋友伏尔泰所为。距无忧宫数公里还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因建筑时间比无忧宫晚20年,故称之为“新宫”。
新宫同样富丽堂皇,特别是那华丽的大理石地砖、色彩斑斓的宝石类或贝类墙饰,更有那油画、雕塑,无不让人过目不忘。无忧宫的解说是有中文解说器的,而新宫却没有,如此置身参观者行列,我也就只能看个热闹了。
新宫的解说员是一位女士,尽职尽责,一口纯正的德语抑扬顿挫,虽听不懂,却也赏心悦目。整个参观过程,孙女、孙儿看得认真、听得仔细,解说员见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两个娃始终跟随其左右,便俯下身关切地问他们能否听懂,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解说员开心极了。
返程的路虽不漫长,但与白天的所见相比,却显得有些枯燥。语言不通、知识匮乏、见识短浅,这使我一天的行程如入宝山而空返。不同于在国内,那时我还可以暗自说“下次再来”,可此地关山重重、沧海茫茫,“下次”又将是哪一天?此时此刻,我只能说“遗憾”了。
不过,遗憾也是一种美。
202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