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的心态感悟池州文化
2006年6月,池州傩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贵池区为“中国傩戏文化之乡”。今年1月24日,受朋友之邀,我们来到“傩乡”的核心区域——贵池梅街镇刘街社区。
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自然与宗教在内的多元崇拜、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之前就有记载,如《诗·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因“口传身教”是其主要传承模式,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粗犷、原始纯真的风格,故被称为"戏曲活化石"。
走进刘街,从社区入口处的大石头上隐约可见的“傩”字,到社区门楼上“古韵南山”4个大字,再到“傩文化展示馆”等,浓郁的傩文化气息感染着每一位来访者。
傩文化展示馆位于一四合院内,一栋含有众多徽派建筑元素的三层小楼,陈列着池州傩的脸谱、龙亭、伞、戏服等特色元素,也展示着池州傩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展示馆的管理员兼讲解员刘友寿,今年75岁,虽说不是傩戏传承人,可对自己的这项“兼职”可谓是乐此不疲,而一说起傩戏,更是娓娓道来。
刘友寿介绍说,傩,共由傩仪、傩舞、傩戏、傩俗等诸多内容组成。刘街自古有唱傩、跳傩的习俗,九刘十三姚,无傩不成村,但每一个村又有自己的特色,当地用一个顺口溜对各村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刘锣戴铳汪扎板,南边旗帜荡里伞,山里山外齐呐喊......”说的是刘姓9家的锣最大、最响,戴家的土铳最有特色,茶溪汪、双龙汪家的扎板最讲究,南边的殷村、毛坦、楼华、庄村、西华五村的旗帜最多,荡里姚的伞最大、最鲜艳,山里姚、山外姚的人最多、“喊段”声势大。
刘街傩最早可远溯至北宋,时因战乱,姚村一支由江西迁入,到南宋末分成山里姚、山外姚、上宋村、下宋村4个自然村。元末明初,另一支姚姓由古徽州迁入,这就是“荡里姚”,因地处九华山、古徽道必经之路,此地逐渐形成街市,故称“姚街”,再后来,荡里姚分出南边、西华等8个自然村,与隔河相望的姚村4个自然村,合13个姚姓村,而在刘街此地,刘氏家族逐渐壮大,共有9个自然村,且人才辈出,故刘、姚两族合称“九刘十三姚”,以概括此地族群的特点。
从刘友寿的介绍中我们得知,与京剧脸谱直接在脸上描绘不同,有脸子、傩神、菩萨等称呼的傩面具,通常用柳木、枫杨经精雕细刻、油漆彩绘而成,使用时戴在脸上,它几乎贯穿于整个傩事活动的全过程,是池州傩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刘国平是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山庙会”代表性传承人,从他的介绍中得知,刘氏家族每年的传统傩事活动从正月初二开始,9个刘姓村庄一天一个,到正月十五齐聚一起共朝青山庙,从而达到傩事活动的高潮。
青山庙原本是昭明太子的祀庙,姚姓迁居贵池后,第十一世祖一公,于元末明初捐资兴建青山庙,并开始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朝拜青山庙。多年后,姚村、汪村、刘姓、西华、南边、荡里、宋村、戴姓、郑姓等9个村庄,集众力捐资扩大规模,并形成“九社朝土主”的框架,而“九社”中姚氏独占五社半。
刘国平介绍说,历史上的“九社”如今还剩下六社,其他三社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问及青山庙朝拜顺序,刘国平说,由于姚氏占“社”最多,且青山庙由姚氏先祖始建,故第一个前来朝拜的是山里山外姚,俗称“开庙门”,他们不到达其他朝拜队伍不进入,而最后一个离开的是荡里姚,俗称“关庙门”。至于汪姓排第二居刘姓之前的原因,刘国平的解释是,早年汪家的姑娘嫁给了刘家结成秦晋之好,为示谦让,就让刘氏朝拜队伍居于汪氏之后。此说虽查无实据,但却表现出中国民间亲朋、邻里间礼和、谦让的美德。
在贵池梅街区域,傩又表现出不同的方式,除了“九社朝土主”之外,源溪傩是正月十三“朝社树”形成高潮,而峡川傩则是唯一“春祈秋报”的春秋两祭,即正月十五祈福,九月十五回报。然无论何种形式,都与昭明太子有关,因为在古代,傩是一种敬神驱鬼的仪式,而昭明太子则被称之为“鬼神师”。唐代“十上不第”诗人罗隐在《昭明太子庙》一诗中就是如此称呼:
位于白洋河北岸的青山庙因四周青山环绕而得名,当停好车徒步赶到时,山里山外姚的朝觐队伍已依例首先到达。俄顷,南面山脚下左右各有一支队伍,伴随着鞭炮、锣鼓,迤逦向青山庙进发,及近,清楚地看到,果然是“茶溪汪”走在前面,“南山刘”紧随其后。
连接白洋河的木桥如今已换成了带栏杆的石桥,过桥10余米就是青山庙朝南的正门,可抬着“龙亭”的朝觐队伍并未走此捷径,而是过桥后立即下一陡坎折向南,再从庙的正前方进入。虽说这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但抬着“龙亭”的队伍无一犹豫、彷徨。我想,这种“舍近求远”的行进路线,代表着的是一种虔诚与敬畏——在虔诚地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同时,还包含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领:都来呀!
众:贺!
领:伞儿舞得长又长!
众:贺!
领:神喜人欢乐满堂!
众:贺!
领:左边青狮来进宝!
众:贺!
领:右边白象献祯祥!
众:贺!
......
领:都来呀!
众:贺!
领:伞儿舞得最绵长!
众:贺!
领:五谷丰登粮满仓!
众:贺!
领:六畜兴旺生意兴!
众:贺!
领:读书标榜姓名扬!
众:贺!
......
“一人喊众人和”的“喊段”,呼唤的是集体的凝聚力,彰显的是团队的力量,而这粗犷、浑厚的声音,是山乡村民的心声,蕴含着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声音,在青山间久久回荡,也随着白洋河水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