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报告核心观点
我们上周提出控风险也是债市必修课。华泰固收1月债市问卷显示,特朗普新政是焦点,多数认为资金面紧张难持续,利率下限判断与上期持平。我们认为,从新旧动能转换、企业融资需求等角度看,债市趋势还未逆转。但市场“抢跑”明显,短端利率和IRS已经触底回升,外部扰动看似好于预期。低票息、负carry之下,投资者只能寄希望于资本利得,导致债市看似强势,但稳定性不佳。我们前期看空短端利率债,长端的中期波动也将增大,税期后的资金面缓解程度是关键。建议3-6个月存单、7年利率债、2-5年信用债做底仓,超长债继续做交易(本周观望),仓位而非久期调节控风险。
“特朗普新政”和“货币政策与资金面”是投资者最关注的话题
1月20日,特朗普2.0时代将正式开启,各类资产都将面临高波动风险。关税、移民政策容易引发美国滞胀效应,放松监管影响金融行业。关税政策对国内影响最为直接,短期担忧有所缓解,但中长期仍有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和资金面也是近期债市的一大焦点。本轮资金面紧张直接原因是税期走款、信贷消耗、节前取现和净投放力度偏弱等,但根本上反映的是货币政策态度。目前央行保汇率的决心依然比较强,且对长债利率防风险的态度看似比去年更加坚决。
多数投资者认为资金面紧张不会持续太久,降准预期高于降息
问卷显示,多数投资者认为资金面将在春节后或本周转松,核心是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予更高置信度。我们认为节前资金面可能维持紧平衡,春节后资金面有望回归稳中偏松。此外,超半数(51%)投资者认为央行将在“两会后国债启动发行时”重新购买国债。与12月相比,投资者的降准预期依然很强,降息预期则明显减弱。目前基本面仍不构成降息强触发剂,但如果外部冲击超预期,或国内信贷、地产和通胀数据不及预期,“形势比人强”情况下,通过降息降低债务压力、支持资产价格也是合理选择。降准在一季度落地的可能性依然较大。
债市判断以震荡为主,短端偏谨慎,长端区间多数判断在1.5%-1.7%
多数投资者(62%)判断债市将进入“震荡”,32%选择“看多”,选择“看空”仍少。近半数(42%)投资者认为1年期国债利率会调整到“1.3%-1.4%”,未来三个月十年国债波动区间主流判断在1.5%-1.7%。我们认为从新旧动能转换、企业融资需求、整治内卷式竞争、货币政策取向等角度看,债市还不能确认趋势逆转。但监管防风险、抢跑降息、低票息负carry之下,投资者只能寄希望于资本利得博弈业绩目标,这些因素导致债市看似强势,但稳定性并不好。利率重新向下突破需要以基本面超预期下行为前提,一年期国债重现0.8%显然短期难以再现,长端利率也因此短期难现新低。
长债仍被青睐,久期和波段是主流选择,转债和权益暴露亦受关注
投资者未来三个月最看好的债券品种为“长端/超长端利率债”,其次是“转债”,再次为“中长期信用债”和“短融及同业存单”。投资者在之前聚焦长端有多重考量:短期利率太低,无法覆盖负债端成本;今年债市票息低,但业绩压力增大,配短端输在起跑线,只能博弈长端资本利得才有希望完成任务;对降息、经济、外部风险等预期。后续长债利率下行的空间已经不大,我们仍建议以交易机会看待,节前偏防御和观望。转债建议偏向优质新券、平衡型和主题型品种。长久期信用债抗跌安全垫较薄,流动性欠佳,仅适合少量参与。存单近期随资金面明显提价,性价比明显恢复。
风险提示:特朗普新政,资金面紧张持续时间。
本周策略观点:债市心态有了些许变化
上周资金面持续偏紧,金融、经济数据先后公布,债市延续调整,短端上行幅度更大。周一,央行、国家外汇局宣布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保持汇率基本稳定,资金面偏紧,收益率上行。周二资金面先紧后松,金融数据总量好于预期,但结构一般。央行称将综合施策、扩展利率政策空间,收益率下行。周三MLF到期、央行逆回购缩量续作,资金面进一步紧张,非银隔夜一度触及5%,但现券反应不大。周四早盘资金面紧张情绪延续,“极端报价”频频出现,午后边际转松,A股冲高回落,债市收益率整体上行。周五,经济数据略超预期,监管相关消息扰动市场,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尾盘交易所回购再现异常成交,收益率整体上行。全周来看,十年国债和十年国开活跃券分别较前一周上行2BP至1.64%和1BP至1.67%。短端1年期国债上行7BP至1.26%,超长国债上行2BP至1.89%。10-1年期限利差继续收窄,信用利差整体走阔。
我们在近两周提示投资者,今年债市处于“高起点”,在债市抢跑降息且利率低位、息差倒挂背景下,控风险也是今年债市的必修课。尤其是短端利率债,我们在过去一个月坚定看空,得到较好的验证。上周监管态度、资金面等不利因素有所强化。但外部扰动即将到来,基本面大趋势看似没有逆转,投资者也不敢贸然下车,短端风险有所释放,长端利率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此背景下,我们在1月17日进行了1月债市问卷调查,在此对结果做分析汇总并给出点评,以飨投资者。
本期调查结果显示:
1)投资者关注的宏观话题集中于特朗普新政、货币政策与资金面。关注人民币汇率、政策信息的投资者也不少,对经济高频数据、利率债供给等关注不多。
2)货币政策与资金面方面,投资者普遍认为资金面将在本周或春节后转松,对一季度降准仍有较高的期待,多数判断央行会在两会后重启国债购买。
3)债市方面,多数投资者对未来三个月看震荡,对十年期国债点位判断在1.5%-1.7%,认为短期最大风险点是央行及监管态度、资金面持续偏紧。对于短端利率(1年期国债),普遍判断会调整到1.3-1.4%左右。信用利差多数看持平,曲线形态多数判断平坦化。
4)操作方面,波段、久期仍然是投资者最青睐的策略,权益暴露偏好亦较高。品种上最偏好长端/超长端利率债及转债。
5)大类资产方面,与上月一致,股市、黄金、美元等外币资产仍然是投资者前三大选择,债券继续排在第四,对房地产判断依然谨慎。
具体分析如下:
Q1:(多选)您当下最关心的宏观话题是?
A1:问卷显示,“特朗普新政”是当下投资者最关注的话题,此外还有不少投资者选择“货币政策与资金面”、“人民币汇率”、“两会等政策信息”,选择“年初信贷表现”、“美联储降息”的相对不多,至于“经济高频数据”和“利率债供给”则少有关注。
点评:1月20日,特朗普2.0时代正式开启,这是全球市场最重要变量。在就任初期,市场预期特朗普将推出诸多政策,各类资产都将面临高波动风险。关税、移民政策容易引发美国滞胀效应,放松监管影响金融行业,产业、减税、提升政府效率等政策短期难度大。其中,提升关税政策对国内影响最为直接,相关风险短期大概率不会超预期,但中长期仍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中美高层通话有助于缓解市场的焦虑情况,稳定风险偏好。而外部扰动是债市坚定做多的一个重要支撑,后续务必需要关注预期差风险。
货币政策和资金面是近期债市的另一大焦点。上周资金面持续偏紧,隔夜回购利率屡屡出现单日“异常”成交,本轮资金面紧张的直接原因是税期走款、信贷消耗、节前取现和净投放力度偏弱等,但根本上反映的是货币政策态度。目前央行保汇率的决心依然比较强,且对长债利率防风险的态度看似比去年更加坚决。这些都将在中期制约资金面的稳定性,也是债市的一大波动源。目前一年期国债和IRS利率都已经止跌回升。
汇率方面,近两周中间价维持稳定+上调宏观审慎参数+海外发行央票都表明了央行的决心。后续特朗普政策是关键,如果推动通胀预期提升并导致强美元,全球货币将面临压力。但无需担心货币当局稳汇率的能力,外汇存款准备金、风险准备金、逆周期因子等工具尚待使用,预计汇率仍处于平台期。政策方面,市场关注度高但增量信息少,预计春节后才会有更加明确的政策指引,在此之前可以关注经济大省的地方两会等。
目前市场对经济基本面关注不高,核心还是源于数据的波浪式运行与结构分化特征不改。接下来基本面或进入能见度更低的一段时期,短期关注信贷情况、春节出行和消费情况,以及出口前瞻指标。
Q2:(单选)您认为资金面何时能转松?
A2:多数投资者认为资金面将在春节后本周转松。此外11%的投资者选择“看不清”,10%的投资者选择“持续偏紧”,仅有6%的投资者认为是“3月初”。
点评:从问卷结果看,投资者普遍还是认为资金面紧张难以持续,核心是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予更高置信度。目前实体融资需求尚待修复+实际利率高+政策协调配合之下,货币政策还不具备收紧的基础。央行的短期操作可能更多以防风险、管理预期为主,持续收紧的概率并不高。历史上看,历次“小钱荒”一旦触发流动性风险或影响信用债融资,资金紧张局面往往就会结束,央行预计也会对此保持高度关注。
我们认为节前资金面可能维持紧平衡,春节后资金面有望回归稳中偏松。首先,本周税期度过,但春节前信贷投放、取现等因素扰动仍在,或带来一定资金缺口。其次,从近日监管态度看,长债利率管控或暂时难以放松,流动性投放预计会保持克制。而考虑到央行已经暂停买债,其资金投放的边际成本有所抬高——逆回购在1.5%、MLF在2.0%、买断式逆回购介于二者之间。这会导致资金量不缺,但价偏高。最后,春节过后资金面将迎来一些积极因素:1)信贷投放高峰度过;2)现金回流银行体系;3)2月财政进入支出,政府债缴款压力也不大,届时资金利率有望重回稳中偏松。
Q3:(多选)您认为短期债市最大的风险点是?
A3:多数投资者认为短期债市最大的风险点是“央行及监管态度”,此外还有不少投资者选择“资金面持续偏紧”、“止盈与赎回等机构行为”和“特朗普政策与国内应对”,选择“债市供给”的投资者较少。
点评:近日投资者对债市调整的关注度明显上升,我们也认可监管态度、资金面及机构行为可能是短期引发扰动的因素。如前所述,资金面“技术性”因素将随时间淡化,但监管态度或许是市场真正需要关心的点。去年以来,多个监管部门在官方场合表态未来金融工作的重点是“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目前的曲线倒挂和资金抱团债市客观上酝酿一定的风险,但市场并没有对此充分定价。如果后续监管态度强硬、资金收紧的时间超出我们的预期,长债难免面临进一步调整压力。我们仍要对这一小概率事件保持必要的警惕。
与此同时,机构行为也加剧了市场的脆弱性。目前债市票息保护严重匮乏,机构抱团超长债,中短债已是“负carry”状态。这种情况下,一旦市场波动,投资者极易陷入“拿不住”的困境。加之这一轮债券利率下行幅度已经较大,投资者也有“止盈”需求。此外,理财债基若发生赎回反馈也将使市场更加不稳定。一方面,理财业绩安全垫弱化,以往低波模式也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债基的工具化特征愈发突出。参考历史经验,若10年期国债收益率短期内快速调整20bp,便有可能引发理财债基赎回反馈。
除此之外其他风险点,包括1月20日特朗普上台后的政策预期差、3月两会政策、二季度利率债供给高峰到来等等扰动也都值得关注。
Q4:(单选)您认为短端利率(1年期国债)会调整到多少?
A4:近半数(42%)投资者认为短端利率会调整到“1.3%-1.4%”。此外36%的投资者选择“1.2%-1.3%(当前位置)”,15%的投资者选择“1.4%-1.5%”,选择“1.5%以上”的投资者不多。
点评:去年12月以来,1年及以下国债、国开债利率出现“超常规”下行,一度到达阶段性低点0.93%、1.20%。这一现象背后更多源于非市场化因素。我们在前期已经多次提醒短端风险(2024.12.24《1%以下的短债为何而买?》、2024.12.29《基于债市位置挖掘机会》)。相信常识,久期短且收益率大幅低于IRS的短债没有配置价值。
目前1年期国债已回到1.2%-1.3%区间,是否已经调整到位?我们提供几个观察视角:
一是,参考IRS定价。去年由于大行“买短卖长”操作,1年国债利率普遍比1年IRS利率低20bp左右。目前IRS利率在1.5-1.6%附近稳住,或意味着1年国债利率调整到1.4-1.5%附近才更加合理。
二是,参考资金利率定价。1年国债利率围绕资金利率中枢(此处用DR007的20日移动平均)波动。去年1年国债利率普遍低于资金中枢,两者利差平均值为20bp。目前资金利率中枢在1.7%以上(高于OMO政策利率20bp+),也对应1年国债到1.4-1.5%附近。
三是,去年12月以前短债“异常波动”前,1年国债利率在1.4%附近,也值得参考。
若再考虑降息预期,上述1.4-1.5%或是本轮短端利率调整的“上限”。
总之,目前1年国债1.2%-1.3%的位置已经比前期合理,但还不具备特别高的性价比。向后看,短债利率继续上行的风险在于资金面超预期持续收紧、降息预期降温等。而若资金转松,短债利率可能会短暂休整。
Q5:(单选)您认为央行何时会重启国债购买?
A5:超半数(51%)投资者认为将在“两会后国债启动发行时”,27%的投资者认为“视长端利率点位而定”,选择“三季度国债净供给高峰时”及“其他”的投资者分别仅占15%、7%。
点评:央行前期暂停国债购买时,公告原因是“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这也意味着从一开始,买卖国债的定位就不是单纯的流动性管理工具,而是综合考虑了政策协调、国债供求、曲线调控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沿着这一思路看,两会赤字确定后,国债将启动大规模发行,加上大会后本就是宏观政策相继表态发力的时点,届时央行可能会重启国债购买。此外,我们认为长债利率水平也可能影响央行购债节奏。供给和需求需要结合来看,利率是供求的直接反映。如果此期间长债利率进一步向下突破,说明“供不应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出于给市场降温的考虑,央行购债节奏完全可能推后。
Q6:(单选)您对未来三个月债市的整体判断是?
A6:多数投资者(62%)判断“震荡”,32%选择“看多”,选择“看空”的投资者仅有6%。
点评:震荡偏多仍是投资者的一致选择。一方面,近期宏观数据显示基本面依旧是结构上政策拉动+外部扰动+价格有待强化的状态,信贷结构也反映出内生融资需求尚待扭转,经济基本面是债市信心的主要支撑。另一方面市场也不认为资金面紧张会持续,惜售长债。
从新旧动能转换、企业融资需求、整治内卷式竞争、货币政策取向等角度看,债市还不能确认趋势逆转。但监管防风险、抢跑降息、低票息负carry之下,投资者只能寄希望于资本利得博弈业绩目标,这些因素导致债市看似强势,但稳定性并不好。利率重新向下突破需要以基本面超预期下行为前提,一年期国债重现0.8%显然短期难以再现,长端利率也因此短期难现新低。由此判断,债市已经处于震荡格局中,在控风险中寻找机会。
Q7:(单选)您认为一季度是否会降准、降息?
A7:53%的投资者选择“降准但不降息”,32%的投资者选择“降准、降息”,选择“不降准、不降息”及“降息但不降准”的投资者分别仅占13%、2%。
点评:与12月相比,投资者的降准预期依然很强,降息预期则明显减弱。我们维持此前判断(12.20发布的报告《聚焦降息空间》),一季度降息的概率并不高。一是,去年四季度GDP增速较高,年初政策发力+信贷开门红之下,一季度GDP增速或尚有一定韧性;二是净息差+汇率两大制约仍然存在,美联储在3月份降息的概率也已经大幅降低;三是央行更加重视债市风险。当然,如果外部冲击超预期,或国内信贷、地产和通胀数据不及预期,“形势比人强”情况下,通过降息降低债务压力、支持资产价格也是合理选择。
降准在一季度落地的可能性依然较大。降准的主要作用是补充中长期资金,根据历史上平均半年降一次准的经验,一季度处于降准的时间窗口中。此外,国债买入暂停后,央行也需要通过其他工具补充流动性,降准在稳定资金面的同时不会带来太强的宽松预期。
Q8-Q9:(单选)您对未来三个月10年期国债低点/高点的判断是?
A8-A9:低点方面,绝大多数(73%)投资者选择“1.5%”。此外21%的投资者选择“1.6%”,选择“1.4%及以下”的投资者仅占6%。
高点方面,近半数(49%)投资者选择“1.7%”,也有不少(43%)投资者选择“1.8%”,选择“1.9%及以上”的投资者仅占8%。
点评:尽管和12月问卷调查时相比,十年国债利率已经下行了10BP,但投资者并未随行就市下调低点判断,多数仍认为是1.5%,一定程度说明对下行空间的想象力已经不大。目前资金与短债倒挂加深,模糊了传统上OMO-资金/存单利率-短债-长债的传导逻辑。但1.6%的十年国债显然隐含了40BP左右的降息幅度,本身就比较极端,何况一年期国债短期甚至非常长时间都难以再回到0.8%。再考虑到监管态度、降息预期推后等,利率阶段性底部基本明确,1.6%以下的想象力不足,1.5%在我们看来也仍是底部。高点方面,考虑到利率长期下行的趋势没有扭转、机构欠配压力大,再结合信贷等比价效应(个人房贷扣不良、税后的利率在1.94%左右),1.8%仍可能是短期内十年国债利率的上限水平。
Q10:(单选)您认为未来三个月,收益率曲线整体会?
A10:近半数(44%)投资者认为未来三个月收益率曲线会“平坦化”,31%的投资者选择“陡峭化”,选择“频繁变化”的投资者占24%,选择“出现倒挂”很少(1%)。
点评:去年12月以来,大行对冲久期+业绩基数等因素点燃短债做多情绪,1年及以下利率出现“非常规”下行。跨年后银行指标压力减小,叠加降息预期收敛、央行暂停买入国债、资金紧张等扰动,短端利率债大幅调整。截至1月17日,10-1年期限利差已从去年末的60BP附近收窄至40BP。目前短端利率风险已有所缓释,潜在扰动是理财、货基等赎回压力及资金面(节前)。长端赔率仍在低位,但考虑到特朗普就职在即+机构欠配压力,调整幅度或更为有限,监管/央行态度是关键变量。我们认为节前曲线维持平坦的概率相对更高,节后资金面回稳、央行重新购债等可能带来陡峭化机会。
Q11:(单选)您认为未来三个月,以3年AA+中票为代表的信用债信用利差整体会?
A11:近一半(47%)投资者认为未来三个月信用利差整体会“基本持平”,30%的投资者选择“明显缩窄”,13%的投资者选择“方向不明”,10%的投资者选择“明显扩大”。
点评:相较上月,投资者对信用利差的主流判断由“收窄”转为“持平”,我们基本认同。去年12月,利率债在降息预期下“抢跑”,信用利差被动走阔。随后年底机构欠配+比价优势驱动信用债迎来补涨,信用利差转下,直至近日重新步入震荡走扩。截至1月17日,1年、3年、5年、10年AA+信用利差分别为44BP、45BP、55BP、61BP,处于去年以来的偏高水平(2024以来分位数63%、81%、79%、74%),但收益率大多已创下去年以来的新低。绝对票息低+资金成本高+利率上下两难的组合对于流动性偏弱的信用债更显不利,但鉴于供给弱+配置力量强的逻辑难逆转,预计信用利差更多在当前水平震荡,资金空间打开后仍趋于收窄大方向。
Q12:(多选)在各类债券品种中,您在未来三个月最看好?
A12:投资者未来三个月最看好的债券品种为“长端/超长端利率债”,此其次是“转债”,再次为“中长期信用债”和“短融及同业存单”。
点评:与上期结果一致,投资者最看好的券种依然是长端/超长端利率债。投资者在之前聚焦长端有多重考量:短期利率太低,无法覆盖负债端成本;今年债市票息低,但业绩压力增大,只能博弈长端资本利得才有希望完成任务;对降息、经济、外部风险等预期。上周长债调整不及短债和资金,一方面是市场不相信资金面能持续紧,另一方面也是卖出长端之后也无资产可配,甚至无法买回;三是保险和非银杠杆率不高。但结合前述的区间判断来看,长债利率下行的空间已经不大,赔率已经变弱。我们仍建议以交易机会看待,节前以防守、观望为主。转债建议偏向优质新券、平衡型和主题型品种。长久期信用债抗跌安全垫较薄,流动性欠佳,仅适合少量参与。存单近期随资金面明显提价,性价比有所提升。
Q13:(多选)您认为未来三个月,债市想获得超额回报应该在哪个点着力?
A13:选择“波段操作”的投资者最多,其次是“久期调节”、“权益暴露”和“品种选择(如银行资本债、券商保险次级债等)”,选择“信用甄别/下沉”、“没机会,选择躺平”和“杠杆操作”的投资者较少。
点评:与上月一致,波段、久期仍是主流倾向,权益暴露关注度亦不低。债市“高起点”+短期宏观能见度更低,预计市场波动会增大,波段操作仍是重点。未来几个月的交易机会包括特朗普新政与关税博弈(春节前后)、两会政策信息(三月)、利率债供给(一季度)及监管态度。短期建议3-6个月存单、7年利率债、2-5年信用债(包括27年到期的中低等级城投债)做底仓,超长债仍是交易重点,降低仓位比久期调节控风险效果要更好。
Q14:(多选)您在未来三个月看好哪类大类资产的投资机会?
A14:看好“股市”的投资者最多,其次是“黄金”,第三名是“美元等外币资产”,第四名是“债券”,第五名是“大宗商品”,看好“现金及替代品”和“房地产(一、二线城市)”的投资者较少。
点评:投资者对大类资产排序与上期问卷基本一致,略有不同的是股市超过美元资产位居第一。近日股市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又临近春节长假、业绩预告高峰,容易影响投资者的持股心态。但政策基调积极、场外流动性较充裕、部分风险有所释放等有利条件仍在,股市震荡的基本判断不需要改变,后续直到两会,转为寻找机会为主。泛科技仍是热点,高股息或稳定性现金流板块仍受保险等机构青睐,政策敏感的大内需、困境反转有博弈价值。美债仍处于左侧,配置上建议保持防守反击思路,短端美债相对性价比较好。待特朗普就职后政策落地后,关注美债利率下行的契机。美股高估值下脆弱性增加,但下跌仍需触发剂。美债利率仍然是决定美股走势重要的变量,利率趋势未明朗前对美股略偏谨慎。国内债市节前多看少动,保持上述持仓,节后继续把握交易性机会。
本周核心关注:中国1月LPR、美国PMI、欧元区PMI、资金面等。周一将公布国内1月LPR报价,在政策利率不动的情况下,LPR下调概率不高。周五将公布美国Markit综合PMI,关注美国基本面走势。周五还将公布欧元区1月综合PMI,关注欧元区基本面表现。此外本周进入跨节交易,关注央行投放力度与资金面走势。
风险提示
1)特朗普新政:美国关税政策等预期差可能会放大债市等各类资产波动。
2)资金面紧张持续时间:若资金面持续紧张,债市波动可能加大。
相关研报
研报:《债市心态的些许变化》 2025年1月19日
张继强 S0570518110002 | SFC AMB145 研究员
吴宇航 S0570521090004 研究员
仇文竹 S0570521050002 研究员
欧阳琳 S0570123070159 联系人
朱逸敏 S0570124070133 联系人
关注我们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https://intl.inst.htsc.com/research
免责声明